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中國人從“和”而來
中國人從“和”而來
——訪中國人民大學張立文教授
王心竹 發布時間: 2006-02-21 03:18 來源:光明日報
 
故宮有三大殿,叫太和、中和、保和。為什么起這樣的名字?
我們中國、中國人是從哪里來的?說到底,我們是從“和”而來的。“和”是中國文化傳統的精髓,“和”構成了中國人核心價值。
“和”的思想智慧最輝煌的時候是先秦。后來到君主專制制度確立以后,這一精神是以一種“潛流”的形式續存下來的。
王心竹(以下簡稱王):我注意到,早在上個世紀80年代初,您就已經開始關注“和”,著手從浩繁的古代典籍中挖掘先秦以降古代思想家們有關“和”的思想智慧,并加以梳理和提煉,努力實現創造性轉化。今天看來,您的研究是很有前瞻性的。這里,我想問的是:“和”的思想最早是在哪里出現的?
張立文(以下簡稱張):“和”的思想在中國文化中有著很豐富的資源,而且出現得很早。《尚書·堯典》在說到當時各個諸侯國之間應該怎樣協調彼此關系時,就提出了“協和萬邦”的思想。另外《詩經》中也有“亦有和羹,既戒既平”,從“和羹”,即多樣性的融合來講和。《周易》當中這一思想體現得更為突出。《乾·彖傳》就有“天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和太和,乃利貞。首出庶物,萬國咸寧。”就是說,天道變化,原有的人的關系和地位都發生了變革與沖突,這就需要各自端正其符合現實的性命,各正其位,各得其所。這樣才能“保和太和”,只有保和太和,萬物才能生長,萬國才能安寧。后來的思想家都把保和太和作為一種重要思想來弘揚,故宮有三大殿,叫太和、中和、保和。為什么起這樣的名字?道理就在這里。到了《國語·鄭語》中又出現了一個詞,叫“和合”。西周末年,幽王縱情逸樂,鄭桓公為幽王司徒,在他與史伯縱論如何“成天下之大功”的時候,史伯言道:“商契和合五教,以保于百姓者也”。商契是商代的一個祖先,他能了解民情,因倫施教,父義、母慈、子孝、兄友、弟恭,百姓和睦,皆得保養。而周幽王的問題就出于,他不是以“和”的思想來治理國家,而是用“同”,剸同。什么叫剸同?剸同是指唯一的、相同的、絕對的東西,是不能化生新事物的。這是個很重要的思想。中國思想史上從此便有了“和同之辨”。史伯接著講為什么“和”使國家興盛,而剸同會使國家滅亡,也就是“和實生物,同則不繼”。什么叫做“和”呢?就是“以他平他之謂和”,就是他與他的平,它者與它者之間是平等的互動者,相異而融合、和合而成新事物、新方案。那么“和”怎能生萬物?就是“土與金、木、水、火雜而生百物”,關于“雜”,古人解釋為“合也”。這與西方的思想不太一樣,西方本體論思想基本上都是一個上帝的變種,不管是柏拉圖理念,還是后來黑格爾的絕對觀念,基本上都是一個絕對統一的東西,以這個東西作為世界的本原,然后產生其他事物,而這個絕對的東西是唯一正確的,是全知全能的,我們掌握了這個東西就等于掌握了真理,與此相反的都是異端或者要批判的,這樣一來就造成了思想的二元對立。中國不然,它沒有一個全知全能的東西造萬物,所有不同的事物盡管是相對、相反的,但相反才能相成,才能生萬物。中國人的“和”強調沖突的多元性、矛盾的多樣性。《周易》講“生生之謂易”,易就是天地萬物的變化。這就說明,中國從思維上,從語言的源頭上是主張多元、多樣的。這也就是為什么我們總是說中國思想有很大的包容性,可以海納百川的原因。
王:從“協和”到“保和太和”,再到“和合”,給我的感覺,“和”在當時更多地表現為處理人與人關系的一種智慧。
張:你的感覺不錯。《左傳》昭公二十年,有段記載齊景公與晏嬰討論“和”與“同”的對話。晏嬰把“和”的思想引用到政治上。他認為面對君主的意見,一個臣子該怎么辦呢?不能因為君主說好就說好,君主說不好就說不好,那就剸同了,應該是君主認為行的而其中有不行的,臣指出它的不行之處,而使其行更加完善;君認為不行而其中有可取之處的,臣指出它行的方面而去掉它不行的方面,這就是“和”。這個“和”相當于我們現在所講的一個詞,叫政治文明。
但深而思之,“和”又不限于此。我將這幾個“和”所蘊含的思想意義總結為五點:一是要熟悉天地自然和社會矛盾沖突所在,依據對象的本性,加以協調,達到和諧;二是要順其自然,尊重天地自然和社會的運行規則,達到和諧;三是萬物高下,高下而有差分,差分而各得其所,各安其位。萬物各行各業并育而不相害,和樂繁榮生長。四是增強人類的生產能力,播種百谷,豐衣足食;五是提升人的道德水平、文明程度,百姓和睦,皆得保養,以建構和諧的社會。當然人和人的關系是基本的,如果人和人的關系處理不好,整個社會也就不得安定。而人最重要的生活場所就是家庭,這就是我們中國人為什么那么重視家庭的原因。
總之,有了“和”、“和合”,才會有萬物生生,才會把我們的先民凝聚成中華民族,才會鑄就我們輝煌的五千年文明。我們中國、中國人是從哪里來的?說到底,我們是從“和”而來的。“和”是中國文化傳統的精髓,“和”構成了中國人核心價值。
王:到了孔子和老子的時代,“和”的思想又進一步發展了。
張:是的。孔子把“和”與“同”作為區分君子和小人的一個標志和尺度。和而不同是君子的人格,也是君子的道德,同而不和則是小人。還有一句是我們經常引用的,“禮之用,和為貴”,這句話是孔子的學生有子說的。禮之用,以和為貴,先王都以這個作為最好的道德。禮是用來規范人的行為的,當然也有法,但當時的禮比法還重要。禮的作用,它的功用,要到達什么目的,就是“和”。
王:但是不同的學者,對“禮”、“和”、“仁”的關系的理解是不同的,比如有的學者就不同意用“和”來概括孔子的思想。
張:如果從“仁”與“禮”這對范疇來看,當然可以說仁本禮用,但“仁”與“和”不是這種關系。孔子“仁”的目的就是要達到社會的和諧。儒家的思想為什么會在一個王朝獲得政權以后越來越受重視?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它強調團結穩定,就是不要亂。法家就是要亂,主張斗爭。儒和法比較起來,儒更強調“和”,這是思想邏輯使然。除了法家以外,道家和墨家都強調“和”。道家很重要的一點不是把“和”僅僅看成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它是從生成和本體上講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從事物、從整個宇宙的生成來看,三生萬物,三就是多樣的,萬物是陰陽所構成的,這樣的沖氣就是一個“和”。這樣一來,老子便開創了本體論,形而上傳統。
墨子也認為“和”是治理個人、家庭、國家、社會關系的原理、原則,是家庭、國家、社會不分裂的聚合劑。他說:“是以內者父子兄弟作怨惡,離散不能相和合,天下之百姓,皆以水火毒藥相虧害,至有余力不能以相勞,腐臭余財不以相分,隱匿良道不以相教,天下之亂至若禽獸然。”他認為,國家、社會動亂的原因就在于“不相愛”,“兼相愛”,天下就能和諧而治。由“和”的思想就可以看出中西思想的不同:西方的思想從泰勒斯的水、赫拉克里特的火、得謨克里特的原子等,都是實體的,不可入的,具有絕對性;中國的思想則是多元的、可入的,又是包容的。
到孟子的時候,這一思想就更近一步了,他把和看成什么呢?天時地利人和,這個人和,是和天時地利相對應的,人不和的話,天時地利再好也不行。構建和諧社會不是單一的社會問題,而是天地人關系的沖突與融合。孟子的思想中講到“和”的內在的心理基礎和人性基礎,那就是惻隱之心。這一本性的基礎是牢靠的,不是外在的。外在的東西是法律,你可以認同也可以不認同,但是這個呢,它是內在的本性。還有一點,孟子看到了要使社會穩定,就要使每個人都有恒產,有恒產才能有恒心,達到和合。這里孟子所講到的物質和精神兩個方面,為實現“和”奠定了一個非常堅實的基礎。
王:孟子之后,“和”又呈現出怎樣的發展軌跡呢?
張:其實我們可以這樣說,“和”的思想智慧最輝煌的時候是先秦。后來到君主專制制度確立以后,過分強調大一統,實際是與“和”、“和合”的精神不太符合的。在一段時期內,這一精神是以一種“潛流”的形式續存下來的,但并不是說沒有任何表現:漢朝的和親是“和”在民族關系上的體現;醫學中的相生相克,陰陽平衡,辨證施治,也使“和”的思想在醫學中得到了體現;中國的典章制度中的文官制度,六部互相制約,達到了一個動態的平衡,是中國政治制度中“和”的因素的體現;在農業中,講與天地四時合其序,講天人合一。
到了唐代,佛教興盛,當時記載,民間藏書,十之八九是佛教的書。在當時宋明理學家看來,佛教是外來的,他們要把中國傳統的東西恢復起來,所以當時張載就有一個很大的理想,“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他的《正蒙·太和篇》,專門講和。朱熹在注釋《周易》的著作里,也發揮了和合的思想。朱熹的理學,講到人是怎么來的時,提出人實際上是氣和理的和合。但另一方面,宋明時期的哲學家都有其本體論的思想,這是受儒釋道三教融合的影響。要么認為理是萬物的根本,要么是氣,要么是心。任何本體論的哲學都具有排他性。這與“和”所承載的真正的內在精神是不相符的。
宋明理學家具有一個很重要的特點,那就是深刻的憂患意識和深重的歷史責任感。我們現在也應該有這樣的抱負和情懷,以傳承、創新本民族的文化精神。也正是在這種憂患意識和歷史責任感的驅使下,我從上世紀80年代初以來,一直在努力地把以“和”為核心的中國文化精神加以提煉,進行創造性轉化,以“和合學”這一新的構想和方案來彰顯這一傳統思想資源的現代價值,試圖為我們今天的時代提供一種哲學根據。
鏈接
“和”來源于“禾”(嘉谷,殷商甲骨卜辭屢見卜禾記載),此后滋生出“惒、龢、盉、諧、合、協、勰”等同源詞。“和”的觀念滲透到飲食(“和味”)、醫藥(“和藥”)、自然(“和霽”)、生理(“和勝”)、心理(“和氣”)、品性(“中和”)、貿易(“和市”)、娛樂(“和棋”)、藝術(“和弦”)、文學(“和答”)、命名(劉勰字“彥和”)、政治(“和民”)、軍事(“壘和”)等方面的意識中,以及對家庭(“和室”)、人際(“和而不同”)、社會(“和事”)、國家(“共和”)、民族(“和親”)、國際(“協和天下)等方面的關系中,形成了以“和”為中心的龐大詞群,并以文字、書籍、圖畫、雕塑、戲劇等各種載體呈現,成為中國人哲學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核心。
近幾年來,學術界發表了數百篇以“和”、“和合”、“中和”、“和諧”等為關鍵詞的論文。綜觀這些研究,有學者指出,至少在四個方面需要加強和改進:①對“和”文化尤其是中華“和”文化的全貌加強綜合性的宏觀研究,避免受專業范圍限制而偏于一隅的情況;②加強原始資料的窮盡性普查,避免隨意抽取資料或限于少數典籍的“瞎子摸象”狀態;③由詞源研究專家對“和”及其同源詞“諧、協、勰”等進行語言科學的探討,避免以前人人皆可談“詞源”卻似是而非的現象。④應改按書分類(如“《周易》的‘和’”、“《論語》的‘和’”)為按義分類(如“飲食之和、醫藥之和、自然之和、生理之和”等),再按源流關系排列,使其更具科學性。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黃帝與老子有什么關系?為什么稱“黃老”?
孔子的思想是什么,和孟子有什么區別?
道家與儒家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和諧思想(1)_傳統文化論文_讀書人
孟子和孔子的關系 孔孟為什么并稱?
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幾個歷程碑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封丘县| 芜湖市| 横峰县| 天津市| 吴忠市| 嵩明县| 光山县| 故城县| 乌苏市| 锡林浩特市| 洛宁县| 柳河县| 崇州市| 和硕县| 蒲江县| 旌德县| 永福县| 白银市| 兴安盟| 吉水县| 东宁县| 麻城市| 裕民县| 朝阳市| 红安县| 高台县| 贵州省| 贵港市| 南充市| 简阳市| 双城市| 白沙| 三明市| 平顶山市| 关岭| 大名县| 珠海市| 襄城县| 霞浦县| 高密市| 临夏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