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閉恐懼癥屬于恐懼癥中較為常見的一種。幽閉恐懼癥是對封閉空間的一種焦慮癥。幽閉恐懼癥患者在某些情況下,例如電梯、車箱或機艙內,可能發生恐慌癥狀,或者害怕會發生恐慌癥狀。幽閉恐懼癥是指一種對封閉空間出現恐懼心理的一種心理疾病,如要電梯里會出現恐懼,在車箱、飛機中出現恐懼心理等。它屬于恐懼癥的一種表現形式。
幽閉恐懼癥是指一種對封閉空間出現恐懼心理的一種心理疾病,如要電梯里會出現恐懼,在車箱、飛機中出現恐懼心理等。它屬于恐懼癥的一種表現形式
患者明知自己的恐懼與焦慮是過分的、沒有必要的、不合理的,但卻無法控制,從而影響正常的生活和工作,內心有痛苦感??謶职l作時往往伴隨有明顯的植物神經癥狀。幽閉恐懼癥是對封閉空間的一種焦慮癥。幽閉恐懼癥患者在某些情況下,例如電梯、車箱或機艙內,可能發生恐慌癥狀,或者害怕會發生恐慌癥狀。
容易恐慌癥發作的人,通常也會產生幽閉恐懼癥。倘若在封閉的空間當中產生恐謊,他們會因為無法逃離這樣的情況而感到恐懼。幽閉恐懼癥患者可能會在室內場館、戲院或電梯中感到呼吸困難。像其他許多病癥一樣,幽閉恐懼癥可能肇因于孩提時期的創傷。治療幽閉恐懼癥和治療其他焦慮癥類似,可以采取一些解釋性的心理療法,或采用一些抗焦慮的藥物加以治療。
幽閉恐懼癥被普遍的認為是廣場恐懼癥的反例,不過這樣的論點是過分簡化的結果:幽閉恐懼癥患者會害怕待在群眾當中,而這也是廣場恐懼癥的特征之一。所以在充滿群眾的市政廣場的中,可能同時引發幽閉恐懼癥和廣場恐懼癥。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生活工作學習日益緊張,相信近年來患恐懼癥,特別是患社會交往恐懼癥的人越來越多,值得注意。
⑴、場所恐懼癥的表現
a、當我進入一些特殊環境時就會不自主產生恐懼感。包括空曠的廣場、擁擠的公共場所、封閉的環境等,如球場、商店、劇場、公路、電梯、公共汽車、火車、黑暗等。
b、我總是擔心在此場所中,會昏倒、發作某種病癥、失去控制,而又無法逃離現場。
c、只要一處于恐懼環境之中,我就出現害怕出事的感覺,不自主想逃避,如若不能實現,就會心慌心跳、呼吸氣促、出冷汗、頭腦混亂、手足發抖、肌肉抽動,甚至昏厥。但一經離開恐懼環境,即可自行恢復正常。
病例:一位銀行職員,在觀看了美國“九·一一”事件電視節目后,即不敢上班。他害怕自己工作的大樓萬一發生什么事,就逃不出來。雖然,他明白這種可能很微小,但還是克服不了內心的恐懼。每次勉強上班,都是憂心如焚,內心十分痛苦與不安。最后,只有辭職回家。場所恐懼癥的患者,病情通常由淺入深。一開始只要有熟悉、信任的人陪同就可以控制,逐漸發展到任何安全保障都失去作用。嚴重者,恐懼場所還會泛化,最終不敢跨出家門。
⑵、社交恐懼癥的臨床表現
a、當我與人交往的過程中,就會出現緊張和害怕感,而不敢與人交談,甚至對視。如逼不得已的交往會面,會出現面紅或感覺面紅、心慌心跳、出汗多、發抖等令人不愉快的感覺。明知沒必要,卻不能自控。
b、我害怕的是已經熟悉的人,或者是陌生人。我會想方設法找借口,拒絕參加種類聚會。平時極少與人閑聊和攀談,甚至不愿主動與人通電話。
c、我的性格偏內向,自幼有膽怯,過分注重自身在別人心目中的形象,容易產生自卑情緒。
d、我的內心十分痛苦。雖然在人面前,我總是掩飾自己的缺點,害怕別人看到或發現自己的短處。但往往難以達到目的。
⑶、特定恐懼癥的臨床表現
對恐懼某些特定的物體特別恐懼有恐懼感,如:動物(蜘蛛、毛蟲、蛇、猛獸、老鼠等)、尖銳對象、血液、手術、打針、雷電等。只要對其中的一項過分害怕就是特定恐懼癥了。這種恐懼癥的對象特指性較強,一般只在面對恐懼對象時發作癥狀。表現為不敢正視、害怕和逃避。強迫面對會出現一系列植物神經癥狀,少數會出現瀕死感。
特定恐懼癥患者多數有與恐懼對象相關的不愉快經歷和體驗。在青春期之前男女比率多無明顯差異,而青春期后,以女性多見。[1]?
⑶、精神分裂癥其早期可出現恐懼情緒,但恐懼事物多不固定,或時有時無。且恐懼的對象多與幻覺、妄想等思維和感知覺有關系,缺乏自知能力。
⑷、抑郁癥抑郁癥也有回避外界事物的特征,但并非因為實際威脅,而是情緒低落而引致的興趣喪失所致。
恐懼癥的治療遵循的原則
恐懼癥的治療必須建立在患者與醫生兩方面的協作上。只有在患者樹立起堅強的信心與決心,主動配合醫務人員的基礎上才能達到良好的效果。醫生充分了解患者的性格特征,分析其病因病機,結合其身體的條件,制定出一套系統的藥物與心理治療的方案,是治療恐懼癥的關鍵所在。任何一方面的不協調都可能導致治療的失敗。詳細向患者解釋病情及治療方藥是增強信心的保證;鼓勵患者服從醫囑是治療的必備條件;征求家屬的意見和取得支持與監督是治療成功的法寶。
恐懼癥的西醫藥物治療主要是運用抗焦慮劑,意在消除患者的焦慮緊張情緒。常用的藥物有阿普唑侖、艾司唑侖、硝基安定、氯硝安定等。而對于社交恐懼癥而言,目前療效肯定的是苯乙肼和反苯環丙胺以及嗎氯貝胺。而五羥色胺抑制劑類的抗抑郁藥,如帕羅西汀,已經被美國藥品和食品管理局認定為對此病有效的藥物。三環類抗抑郁藥在抗恐懼癥的治療中有過報告,但效果至今還沒有明確定論。 由于目前臨床藥物治療中的方法各異,沒有統一的標準可供參考。因此,在藥物運用過程中,應多考慮患者的實際情況。充分估計患者對各種藥物的耐受性,才能取得較好效果。
較為醫生采用的治療的方法是:小劑量維持和臨時給藥法。是指在患者日常生活中給予小量服藥,在遭遇恐懼時或預測恐懼即將發作前加量服藥。此外,抗焦慮藥與抗抑郁藥的聯合使用,臨床中也較這多見。有人認為聯合運用療效更好。抗抑郁劑可以緩解自卑情緒,提高應激能力;抗焦慮劑則能減輕境遇性焦慮情緒,淡化恐懼的概念。[2]
a、認識治療法:醫生必須首先幫助患者建立治療信心,分析恐懼對象。指出其恐懼的原因是因為缺乏認知的反映,要想克服恐懼,首先就必須要先知已。要幫助其挖掘“怕”的根源,認識“怕”的內容,計算“怕”的程度,衡量“怕”的機率。只有這樣才能讓患者正確評價自身在環境中的位置,這種方法也可以稱作“個人定位法”。
b、系統脫敏法:這是目前被認為治療恐懼癥最安全而有效的行為治療方法。此法由醫生設定“階梯”性恐懼值,并讓患者依此循序漸進地暴露于引起恐懼的事物和場所中,令患者的感官逐步接受刺激,使之對刺激的恐懼程度逐漸降低,最終達到癥狀完全消失。這種方法較為緩和,容易為患者接受。缺點是治療時間長,效果產生慢。
c、暴露療法:這是一種驟進型的行為治療方法。此法是在一定心理輔導的基礎上,將患者驟然置于恐懼事物之前,或場所之中。令其無法逃避,從而刺激其內心出現極度的反應。經過刺激后,患者并沒有受到實質性恐懼對象的傷害,從而建立對恐懼對象的認識,消除恐懼心理。這種方法的優點是病情治愈速度快。缺點是患者必須有一定的身體條件,否則會令患者過度恐懼而出現昏厥。因此,在進行暴露療法時,還必須具備一定的搶救知識和配備一定搶救設備。此外,還有人運用藥物催眠,甚至直接催眠進行治療,也有一定的療效,只是臨床中要求條件較高,一般較難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