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觀念的改變,尤其是年輕人思想的前衛,非婚同居現象越來越多,由此導致的法律問題也越來越多,本文詳細為你解答相關問題。
一、非婚同居的界定、成因、分類
(一)非婚同居的界定
目前通常意義上所指的非婚同居是指男女二人對外以家庭為名義,于1994所2月1日民政部《婚姻登記管理條例》公布實施以后未辦理結婚登記手續,而較為穩定的共同居住生活在一起的事實,包括基于婚姻關系的同居與非基于婚姻關系的同居,后者屬從廣義上理解的非婚同居。而狹義的非婚同居僅指單身男女同居。本文所指非婚同居采廣義。
(二)非婚同居的成因
非婚同居在時代背景下有其產生的特有土壤,主要形成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1、年輕人的性觀念以及家庭觀念發生改變,青年人由于接受了新思想、新文化,受西方性開放文化觀念的熏陶,不再將婚前性行為看成是恥辱的事情,對家庭的責任感也普遍發生改變,強調的是以自我為中心,注重滿足個人需求,包括物質上和精神上的需要。
2、現在社會年輕人的生活成本大大增加,由于80后的一代大部分是獨生子女,面臨買房、買車、撫養子女以及贍養父母的巨大壓力,結婚的成本也水漲船高,導致出現了“裸婚”的一代,很多人結不起婚,也離不起婚,故紛紛“試婚”,導致非婚同居現象增多。
3、受傳統觀念和國家的計劃生育政策影響,在我國大部分地區,人們普遍還存在重男輕女的思想,為逃避計劃生育部門的罰款,許多父母讓子女先同居生子,等生下男孩后才讓子女去補辦結婚登記手續。
(三)非婚同居的分類
1、按同居雙方同居目的不同,非婚同居可分為婚姻目的同居和非婚姻目的同居。
2、按同居時雙方的婚姻狀況,非婚同居可分為三類。一是未婚型同居。這是狹義上的非婚同居,同居雙方單身。二是單婚型同居。同居雙方中,一方為單身,另一方已婚。三是雙婚型同居。同居雙方均有法定配偶。
二、法律對非婚同居的規制
現行《婚姻法》第三條第二款規定“禁止有配偶者與他人同居”;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婚姻法》司法解釋(二)規定“當事人起訴解除同居關系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非婚同居合法或非法,應據具體情況而定。單婚型同居和雙婚型同居屬于有配偶者同他人同居,為法律所絕對禁止。而現行法律對未婚型同居并無禁止之規定,所以這類同居不違法,同時也是構成非婚同居關系子女撫養以及財產分割案件的主要類型。
(一)基本問題的提出
當非婚同居關系維持“穩定”時,同居者間一般不會出現法律上的爭議,但當非婚同居無法維持或一方死亡時,諸如同居期間財產的處理、子女的撫育等問題便產生。但現行法律是否足以解決這些問題呢?
有鑒于被撤銷婚姻與無效婚姻是一種特殊的非婚同居關系,故通過分析法律對其規制的情況,以尋非婚同居的法律規制路徑。
(二)對無效婚姻與可撤銷婚姻的法律規制
婚姻法第十二條規定“同居期間所得的財產,由當事人協議處理;協議不成的由人民法院根據照顧無過錯方的原則判決。對重婚導致的婚姻無效的財產處理,不得侵害合法婚姻當事人的財產權益。”相關司法解釋規定,被宣告無效或被撤銷的婚姻,當事人同居期間所得財產,按共同共有處理。但有證據證明為當事人一方所有的除外。一方當事人在與他人同居期間所得財產按上述法律及司法解釋的規定,出現了矛盾,因為一方所得財產,不可能既與其同居者共有,又與其合法配偶共有。按婚后所得財產共有制,要保護合法配偶的利益,那么當事人同居期間所得的財產就不宜按共同共有處理。故合適的立法規定應當是被宣告無效或被撤銷的婚姻當事人同居期間所得的財產,由各自所有,但有證據證明為當事人共同所有的除外。
(三)法律對未婚型同居的規制
1、基于婚姻目的同居。婚姻目的同居關系中有一種形態可以理解為事實婚姻。根據相關司法解釋,1994所2月1日民政部《婚姻登記管理條例》公布實施以前,男女雙方已經符合婚實質要件的,按事實婚姻處理;而條例公布之后,男女雙方已經符合婚實質要件的,人民法院應當告知其在案件受理前補辦結婚登記;未補辦結婚登記的,按解除同居關系處理。
2、基于非婚姻目的同居關系。同居雙方并非以夫妻名義共同生活在一起,而是因別的某種原因,如戀愛、或為了某種個人利益等。法律沒有對這種同居關系進行正面規制。
(四)法律對單婚型同居與雙婚型同居的規制
現行婚姻法第三條第二款規定“禁止有配偶者與他人同居”,第十條規定重婚屬無效婚姻。但卻沒有合適的處理相關財產糾紛的法律規定。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發現調整非婚同居糾紛的法律規則明顯不足。
三、解決非婚同居關系所致財產糾紛的法律思路
非婚同居引發的糾紛主要是體現在財產上。非婚同居財產關系主要有兩種情形,一是同居雙方之間的財產所有關系;二是同居雙方的財產贈與關系,這里所說的贈與包括遺贈。下面針對三類非婚同居關系中的財產糾紛分別提出解決的思路。
(一)未婚型同居關系財產糾紛問題
1、同居雙方之間財產分割糾紛。處理這類糾紛,可按雙方分別所有來處理,即各自的財產歸各自所有,而無法認定歸屬的則由雙方平分。
2、同居雙方之間財產贈與導致的糾紛。本類糾紛有兩類情形。一是贈與行為發生后,一方又反悔而產生爭議。該項爭議可直接適用贈與合同的相關規定。二是一方贈與行為發生后,由于本人生活或對家人的扶養出現重大困難時,如贈與方喪失勞動能力,本人或家人主張撤銷贈與而與受贈方發生糾紛。對于這類糾紛有兩種思路,一是按贈與合同之規定;二是按有利于贈與方來處理。
(二)單婚型同居關系與雙婚型同居關系財產糾紛問題
1、同居雙方之間的財產分割糾紛。此類糾紛一般不涉及贈與財產的問題,其處理思路可參考前述未婚型同居關系財產分割糾紛。
2、同居一方與對方配偶或家人之間的財產糾紛。此類糾紛一般與同居雙方財產贈與有關。在單婚型同居關系中,因未婚方贈與已婚方財產而生糾紛可參考上述未婚型同居關系中的贈與處理模式。
已婚方贈與對方財產引發的爭議主要出現在受贈方與已婚方配偶之間,當前法律實踐傾向于保護已婚方配偶。立法者與司法者在對待這類財產糾紛時應綜合考慮以下幾點:一是已婚同居方配偶在婚姻關系中有無重大過錯;二是已婚同居方與其配偶在婚前對雙方財產歸屬是否有明解約定;三是與已婚同居方同居的相對方是否是未婚善意同居方;四是女性同居方的身體是否因同居而受到了損傷;五是已婚同居方是否得到過對方在財產上的幫助;六是同居雙方是否生育小孩。只有經過全面的考量,使法律規則細化,并與道德標準相平衡,才可使法律判決說理充分,防止法律適用上的任意性。當然代價是使法律更為復雜。
在處理以上各種非婚同居財產糾紛時,應當考慮照顧弱勢一方,尤其是對女方的正當照顧。
四、結語
非婚同居對個人、家庭以及社會都是一種不負責任,是一種傷害,婚外情式的同居者是應受到應有懲罰的,但是他們的正當權益理應受到合理保護,這是公平正義的現實需要,也是一個社會文明進步的表現。
來源:法律讀庫,劉付成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