楷書的基本筆畫及其書寫方法
楷書,是由隸書演變而來的書體。它形成于漢代,成熟于晉代,興盛于唐代。楷書, 簡化了隸書筆畫中的波磔,字形也由扁變方。與此同時,它也增加了部分筆畫的書寫難度,尤其是“鉤畫”的變化,比起隸書,其難度明顯加大。在隸書中,鉤畫剛剛形成,使用較少;在楷書中,鉤畫已經(jīng)定型,出現(xiàn)了橫鉤、豎鉤、斜鉤、橫折鉤、豎彎鉤、臥鉤等多種,這是對隸書的重大改革。
關(guān)于楷書的筆畫和筆法種類,自古以來,就有“永字八法”的傳說。一說:王羲之工書二十七年,偏工“永”字,以“永”字的八種筆畫來概括漢字各種筆畫的書寫方法,用此法就可以集畫成字;二說:“永字八法”是隋朝智永和尚首創(chuàng);三說:“永字八法”為唐代張旭首創(chuàng);還有說“永字八法”為東漢崔子玉或三國鐘繇首創(chuàng);其說法不一,眾說紛紜,至今尚無定論。現(xiàn)在,我們無法去考證“永字八法”是否是訛傳,但是,它缺乏科學(xué)性是肯定的。傳說的“永字八法”,就是構(gòu)成“永”字的八種畫:側(cè)(點)、勒(橫)、弩(豎)、趯(鉤)、
策(提)、掠(長撇)、啄(短撇)、磔(捺)。在這里,我們暫且把它稱為“古傳永字八法”。在“古傳永字八法”中,筆畫分類存在兩個問題:一是:“掠”(長撇)和“啄”(短撇)都是撇畫,它們的書寫要領(lǐng)相同,本來就同屬一類筆畫(撇畫),為何要說成兩法呢?二是:在漢字書寫過程中,經(jīng)常使用的“折畫”,卻被忽略。由此看來,“古傳永字八法”有千古訛傳之嫌。
現(xiàn)在,我們用科學(xué)的分類方法來建立“新永字八法”。在“新永字八法”中,我們把“古傳永字八法”中的短撇(啄)和長撇(掠)合并成一類筆畫——“撇畫”,把“折畫”加進(jìn)來,這樣,就成了點、橫、豎、撇、捺、提、折、鉤等八種筆畫類別了。楷書,由它的八類基本筆畫分蘗出來的其他各種筆畫加起來共二十三種。
“新永字八法”,對楷書各種筆畫書寫方法的概括,比“古傳永字八法”更科學(xué),更準(zhǔn)確。熟練掌握這八種基本筆畫的書寫要領(lǐng),就能夠?qū)懞糜苫竟P畫分蘗出來的其他各種筆畫。然后,集畫成字,那么寫好楷書就不是一件難事了。
本節(jié)以唐代歐陽詢楷書《九成宮醴泉銘》為范本,詳細(xì)解析各種筆畫的用筆要領(lǐng)和用筆技巧。下列各插圖中的選字,紅色筆畫是將要講解的筆畫。
1.點畫(六種)
點畫,是漢字中“點”狀的筆畫,也是漢字中最小的筆畫。點畫,按形體特征,分為:圓點、方點兩大類,所有“點”畫都囊括其中。“圓”與“方” 兩者的區(qū)別,在于起筆動作的不同。方點,是逆鋒或順鋒切入起筆;而圓點,則是順鋒直入起筆。
點畫,按其書寫方向的不同,派生出:斜點、橫點、豎點、撇點、捺點、提點六種。根據(jù)結(jié)字需要,各種點畫還可以兩點、三點、四點組合起來使用。如:“八字點”、“三點水”、“四點底”等。點畫,在組合使用時,要有各自的方向變化,避免方向雷同。
方點,是指起筆處呈方棱形的“點”狀筆畫。其形體特征是:起筆一端藏鋒,有棱角,末端露鋒呈尖形。豎(方)點、撇點、提點屬于此類點畫。
圓點,是指“瓜子”狀,橢圓形的“點”狀筆畫。其形體呈上尖下圓,或左尖右圓的橢圓形。斜點、橫點、捺點、豎(圓)點屬此類筆畫。圓點,起筆一端是露鋒,呈尖形;末端是藏鋒,呈圓形。
2.各種點畫的書寫要領(lǐng)
(1)斜點 向左或向右傾斜的橢圓形點狀筆畫。書寫要領(lǐng):把筆順鋒著紙下按,中鋒轉(zhuǎn)偏鋒斜勢緩行,末端回鋒向空中提筆完成。
(2)橫點 從左向右書寫的圓點筆畫。書寫要領(lǐng):順鋒落筆,著紙下按,中鋒轉(zhuǎn)偏鋒橫勢緩行,末端回鋒向空中提筆完成。
(3)豎點 從上向下書寫的點狀筆畫。有方點、圓點兩種。其中,豎圓點書寫要領(lǐng)與斜點相同,只是方向不同,在此,不再贅述。
豎方點書寫要領(lǐng) 逆鋒起筆或順鋒橫切起筆,下按回轉(zhuǎn),中鋒下行,末端向空中提筆完成。
(4)撇點 從右上方向左下方書寫的方點筆畫。書寫要領(lǐng):逆鋒起筆或順鋒橫切起筆,側(cè)鋒回轉(zhuǎn)斜行,末端向空中提筆出鋒完成。
(5)捺點 從左上方向右下方書寫的,拉長的圓點斜畫。在有些字中,可代替斜捺使用。書寫要領(lǐng):順鋒直入,著紙下按,中鋒斜勢緩行,邊行筆邊下按,使筆畫逐漸變粗,末端回鋒向空中提筆完成。
(6)提點 從左下方向右上方書寫的方點筆畫。書寫要領(lǐng):逆鋒起筆或順鋒下切起筆,偏鋒向右上方運行,末端向空中提筆出鋒完成。
“點”,雖然是最小的筆畫,但卻是漢字書法中最重要的筆畫,漢字書法的各種筆畫,都是由它擴(kuò)展、延伸、放大而來。如果寫不好“點”畫,就寫不好其他筆畫,更無法寫出好字。因此,熟練掌握它的用筆要領(lǐng)極其重要。
2.橫畫(兩種)
橫畫,是從左向右書寫的平畫。根據(jù)書寫方法的不同,分為:側(cè)鋒橫和中鋒橫兩種,根據(jù)需要選擇使用。在書寫橫畫時,既要用力均勻,還要兼顧行筆的速度和節(jié)奏,以避免筆畫生硬,或出現(xiàn)兩頭粗中間細(xì)的 “柴擔(dān)”形狀的病筆。
(1)側(cè)鋒橫畫 順鋒下切起筆,側(cè)鋒行筆書寫的橫畫。書寫要領(lǐng):凌空起筆,下切落筆,觸紙后,駐筆轉(zhuǎn)鋒,以側(cè)鋒向右側(cè)運行,到末端回鋒收筆完成。用此法寫出的橫畫,其形體特征是:左端呈現(xiàn)銳角形露鋒特征;末端上肩呈圓形藏鋒特征。
(2)中鋒橫畫 是由逆鋒起筆,中鋒行筆,回鋒收筆書寫的橫畫。筆畫兩端都是藏鋒。它沿用了隸書橫畫的筆法。書寫要領(lǐng):逆鋒起筆,中鋒行筆,回鋒收筆完成。用此法書寫的橫畫形體特征:筆畫圓潤,左端呈不規(guī)則的棱方形,右端形體特征與偏鋒橫畫相同,也是圓形。
3.豎畫(兩種)
豎畫,是從上向下書寫的垂勢筆畫。楷書中的豎畫,有兩種形式:一是“垂露”,另一種是“懸針”。兩者區(qū)別在于:“垂露”下端回鋒收筆完成;而“懸針”的末端是向下出鋒完成。
(1)垂露 起筆和橫畫一樣,可以順鋒橫切起筆,也可逆鋒起筆,根據(jù)需要選用。
書寫要領(lǐng)(以逆鋒起筆為例):逆鋒向上起筆,就勢下按回鋒下轉(zhuǎn),中鋒下行,末端回鋒收筆完成。“垂露”下端呈橢圓形,像垂落的一滴露水,故此得名。
(2)懸針 起筆和橫畫一樣,可以順鋒橫切起筆,也可逆鋒起筆,根據(jù)需要選用。書寫要領(lǐng)(以橫切起筆為例):順鋒橫切起筆,然后就勢下轉(zhuǎn),中鋒向下行筆,下端逐漸提筆使筆畫逐漸變細(xì),末端向空中提筆出鋒完成。懸針下端呈針尖狀,就像懸掛的一根針,故稱之為“懸針”。
4.撇畫(兩種)
撇畫,是從右上方向左下方書寫的斜畫。撇畫,有長撇和短撇兩種形式,書寫時,側(cè)鋒和中鋒并用。它的傾斜角度、筆畫長短根據(jù)需要決定。
撇畫書寫要領(lǐng):向右下方斜切起筆,當(dāng)筆與紙面接觸后,改變方向,往左下方以側(cè)鋒運行;運行中,逐漸將筆從側(cè)鋒調(diào)入中鋒,末端逐漸提筆,向空中出鋒完成。書寫時,要保持筆畫的飽滿,否則,會產(chǎn)生虎頭蛇尾形狀的病筆“鼠尾”。
(1)長撇 是相對短撇而言的、從右上方往左下方書寫的斜勢筆畫。書寫要領(lǐng):順鋒斜切起筆,就勢側(cè)鋒下轉(zhuǎn),逐漸側(cè)鋒入中鋒斜行,末端提筆向空中出鋒完成。
(2)短撇 書寫要領(lǐng)與長撇基本相同。不同的是:長撇中段中鋒行筆,而短撇是以側(cè)鋒為主,還沒有進(jìn)入中鋒狀態(tài)就結(jié)束了書寫過程。
5.捺畫(兩種)
捺畫,是從左上方往右下方書寫的斜畫。根據(jù)傾斜角度不同,分為:斜捺、平捺兩種。
(1)斜捺 是相對平捺而言傾斜角度較大的捺畫。斜捺,起筆處多與橫、豎、撇等筆畫相搭接,所以,斜捺是在其他筆畫中順鋒或下切起筆。
書寫要領(lǐng):順鋒入紙起筆,中鋒向右下方運行,邊行筆邊下按,筆畫逐漸加粗,當(dāng)?shù)竭_(dá)適當(dāng)長度時駐筆,然后變側(cè)鋒向橫勢轉(zhuǎn)折,邊行筆,邊勻速提筆,直至筆鋒離開紙面,向空中提筆完成。
(2)平捺 相對斜捺而言傾斜角度較小的捺畫。書寫要領(lǐng):下切起筆,中鋒平行,波轉(zhuǎn)下沉,要逐漸加力,使線條由細(xì)變粗,到達(dá)所需長度時駐筆,然后轉(zhuǎn)向,往右上方側(cè)鋒運行,邊行筆邊提筆,直至筆尖離開紙面,向空中提筆出鋒完成。書寫時,行筆軌跡要有波磔起伏變化,以增加動感。
6.折畫(兩種)
折畫,是由橫畫轉(zhuǎn)向豎畫,或由豎畫轉(zhuǎn)向橫畫的轉(zhuǎn)折筆畫。它有兩種形式:橫折和豎折。其中,橫折畫應(yīng)用廣泛。
(1)橫折 由橫轉(zhuǎn)向豎的轉(zhuǎn)折筆畫。書寫要領(lǐng):先寫一段橫,在橫向豎畫轉(zhuǎn)折時,先把筆略微上提(但不要離開紙面),然后原地把筆向右下方斜勢蹲筆下按,就勢偏鋒向下轉(zhuǎn)入豎畫。這一畫的關(guān)鍵,在于提筆和下按的動作,動作太大,會產(chǎn)生“鶴膝”狀病筆;動作太小又會使折肩缺“肉”。掌握好提、按的力度和角度至關(guān)重要。
(2)豎折 由豎畫轉(zhuǎn)向橫畫的轉(zhuǎn)折筆畫。用筆要領(lǐng):先寫一段豎,下切起筆,就勢偏鋒下行,然后順勢由偏鋒轉(zhuǎn)中鋒往橫勢運行,末端回鋒收筆完成。
7.提畫(一種)
提畫,是由左下方向右上方書寫的斜勢筆畫。
提畫書寫要領(lǐng):把筆下切入紙,筆在觸紙后,就勢側(cè)鋒向右上方運行,并勻速提筆使筆畫逐漸變細(xì),末端把筆向空中踢離紙面完成。此畫,與“提點”書寫要領(lǐng)相同,只是筆畫長短不同。
8.鉤畫(六種)
鉤畫,是附著在橫、豎、折等筆畫上的鉤狀筆畫。鉤畫,有豎鉤、橫鉤、橫折鉤、臥鉤、斜鉤、豎彎鉤等多種。其方向變化豐富,且用筆方法也不盡相同。
(1)豎鉤 豎畫下端帶鉤的鉤狀筆畫。書寫要領(lǐng):先寫一豎,在豎的下端停筆,把筆肚稍微向左移動,然后就勢將筆尖向左側(cè)空中踢出完成。書寫此畫,不要造作,以免產(chǎn)生匠氣。
(2)橫鉤 橫畫右端帶鉤的鉤狀筆畫。書寫要領(lǐng):下切起筆先寫一段橫,在橫的右端將筆輕輕提起(筆尖不要離開紙面),再向右下方蹲筆下按;最后,在保持下按的狀態(tài)下,就勢側(cè)鋒向左下方空中踢出完成。
(3)橫折鉤 橫折畫末端帶鉤的鉤狀筆畫。書寫要領(lǐng):先寫橫折畫(依照橫折畫書寫要領(lǐng)書寫),在橫折畫的末端出鉤(依照豎鉤書寫要領(lǐng)書寫)完成。
(4)臥鉤 仰臥狀的,斜弧形的鉤狀筆畫。書寫要領(lǐng):凌空順鋒直下落筆,就勢中鋒向右下方平弧軌跡行筆,邊行筆邊下按,使筆畫逐漸變粗,末端駐筆,最后就勢側(cè)鋒向左上方空中踢出完成。
(5)斜鉤 從左上方向右下方傾斜的、末端帶鉤的斜畫。書寫要領(lǐng):橫切起筆,側(cè)鋒轉(zhuǎn)中鋒斜勢下行,末端駐筆,最后就勢偏鋒向右上方空中提筆踢出完成。
(6)豎彎鉤 由豎畫轉(zhuǎn)橫畫,末端帶鉤的鉤狀筆畫。
書寫要領(lǐng):橫切起筆,偏鋒下行寫豎;豎的下端緩行圓轉(zhuǎn)到橫,再就勢中鋒行筆,末端偏鋒向右上方逐漸提筆,最后向右上方空中提筆出鋒完成。
9.楷書中禁忌出現(xiàn)的“病筆”及其形體特征
在書寫漢字的過程中,由于對書寫要領(lǐng)掌握的不夠嫻熟以及用墨的偏差,會出現(xiàn)一些形體特征不準(zhǔn)確的筆畫。這些有瑕疵的筆畫,我們叫它“病筆”。常見的病筆有:柴擔(dān)、折木、菱尖、鋸齒、釘頭、鶴膝、鼠尾、蜂腰、牛頭、墨豬等。
10. 各種筆畫書寫練習(xí)
下面是歐陽詢楷書《九成宮醴泉銘》選字,上行是字帖選字,下行米字格中的字是本書作者張慶濤的對臨作品。
楷書的八種基本筆畫,以及由它們派生出的其他各種筆畫的書寫要領(lǐng),是行、草書筆法的基礎(chǔ)。尤其行書的筆法,與楷書筆法緊密相關(guān),只有寫好楷書,才能寫好行書。
在臨習(xí)或創(chuàng)作過程中,受周圍環(huán)境、個人情緒、書寫工具和書寫材料質(zhì)地等各種因素的影響,會使書寫效果和筆畫的形體特征產(chǎn)生一些偏差,這是正常現(xiàn)象。但是偏差不可太大,以免造成“楷法”的法度缺失。對于初學(xué)者,可從唐楷入手,也可從魏碑中選擇較規(guī)范的楷書法帖臨習(xí),從中汲取更多營養(yǎng)。
上述內(nèi)容可參照《中國書法通解講義》第六講第三節(jié)“楷書”(125——151頁)來學(xué)習(x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