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情介紹】
王某因急于用錢,將自己所有的豐田商務轎車賣給張某,2014年2月3日二人簽訂了一份機動車輛買賣合同,合同約定商務轎車價格為15萬元。張某于合同簽訂后將15萬元通過銀行轉賬的方式轉入王某的銀行賬戶,王某于收到欠款當日將車和行駛證交付給張某。二人約定2月10同辦理車輛過戶手續。2月8日張某駕駛豐田商務轎車與未在斑馬線上行走的劉某發生交通事故,造成劉某重傷。交通部門出具的交通事故書上認定駕駛機動車的張某對事故負主要責任,行人劉某負事故的次要責任。劉某經治療出院后,與王某和張某就賠償問題未達成一致,劉某將王某、張某二人起訴至法院,要求二人賠償醫療費、誤工費等經濟損失共計人民幣32000元。張某認為車輛并未辦理過戶,實際所有人為王某,王某應承擔一定的賠償責任;而王某認為車輛雖未辦理過戶,但實際車主現在已經變成張某,張某應承擔本次事故的全部責任。
根據案情,對此問題存有兩種觀點:
第一種觀點認為,機動車雖已交付但未過戶,車輛所有權未轉移。理由是,對涉案車輛所有權的認定,應遵循公安、交通部門制定的規章規定,以車輛管理機關的車輛登記為準。車輛未過戶,買方享有的是使用權和收益權,賣方仍享有所有權。因物權變動需經公示,現行法律規定,機動車物權(含所有權)的變動采用登記為公示方法。車輛所有權的轉移以過戶登記為生效要件,未經公安車輛管理部門過戶登記,就是未經登記公示,因而依法不能產生所有權轉移的法律效力。車輛所有權的歸屬仍應以行車證和機動車登記證記載的車主為準,以便于國家對重要動產進行監督管理。
第二種觀點認為,機動車雖已交付但未過戶,車輛所有權已經轉移。理由是,我國物權變動的一般原則是,不動產以登記為移轉,動產以交付為移轉;我國民法通則及合同法均規定,所有權的轉移隨標的物的交付而轉移。可見確認交付為動產物權變動的公示方法,既然當事人已自愿達成所有權轉移的協議,則車輛只要交付于受讓人占有,所有權即已合法有效地轉移。而在現實生活中,直接占有的轉移即現實交付是最通行、最常見的交付方式。其法律依據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第五十條規定:“當事人之間已經以買賣等方式轉讓并交付機動車但未辦理所有權轉移登記,發生交通事故后屬于該機動車一方責任的,由保險公司在機動車強制保險責任限額范圍內予以賠償,不足部分,由受讓人承擔賠償責任。”《民法通則》第七十二條“財產所有權的取得,不得違反法律規定。按照合同或者其它合法方式取得財產的,財產所有權從財產交付時起轉移,法律另有規定或者當事人另有約定的除外。” 《合同法》第一百三十三條規定:“標的物的所有權自標的物交付時起轉移,但法律另有規定或者當事人另有約定的除外。”上述規定是對財產所有權的變動所作的規定,即對車輛所有權的轉移,我國法律并未規定必須以公安車管部門的過戶登記為生效要件。
【評析】
筆者同意第二種觀點,車輛本質上屬于動產范疇,機動車行駛證上的登記車主,一般是作為參照機動車所有權人的依據,但并不能以此否認行駛證上的登記車主就是真正所有權人。法律并未規定登記過戶為車輛交付的必要條件。車輛本質上屬于動產范疇,根據民法通則和合同法中關于動產買賣合同的規定,應視車輛在轉移占有為交付時,其所有權發生轉移,標的物的交付后,風險責任也跟著轉移。未經備案不影響民事行為的效力,合同雙方對買賣車輛達成的協議只要不違反我國法律禁止性規定,應認定其具有法律效力,而車輛未過戶,一般情況下僅是不產生對抗善意第三人的效力。根據合同法規定,風險責任轉移隨標的物交付而轉移。車輛買賣未經登記但轉移占有的情況下,占有人對機動車已經具有事實上的控制管理地位,體現了其支配性質,同時車輛的運行利益也為占有人所有,這與風險責任的轉移相一致。 按照《侵權責任法》的規定,在買賣車輛且未辦理過戶手續的情況下,因為原車主已經將車輛交付買受人,買受人是該車輛的實際支配控制者,也是該車輛運營利益的享有者,所以買受人應對該車輛發生交通事故造成的損害承擔賠償責任。對原車主來說既不能支配該車輛的運營,也不能從該車的運營中獲得利益,故不應承擔賠償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