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陳榮
來源:人民法院報
審判責任具有雙層含義,一是法官依法應當承擔的法定職責;二是法官履行法定職責應承擔的責任。把完善人民法院司法責任制落到實處,一方面要明確法官的職責和權限,做到以職責確定權力,并以職責引導、制約權力行使;另一方面要明確法官履職應承擔的責任,做到根據職責認定責任,以責任激勵、約束履職。無論是法官履職情況還是基于履職情況應承擔的責任都要給予科學的評價。本文僅就法官承擔審判責任的科學評價問題作一探討。
第一,對法官承擔審判責任的評價要遵循可評價原則。所謂可評價原則,就是對法官承擔審判責任的評判,客觀上要有一個確定性的標準,依據確定性標準對法官承擔審判責任進行評判。
如何理解確定性的標準呢?“法官除了法律沒有別的上司”,確定性的標準就是法律法規的規定,包括最高人民法院的相關司法解釋和規范性文件。法官依據法律法規的規定辦案就是正確履職,違反法律法規的規定辦案就是錯誤履職,就要視錯誤的性質承擔相應的審判責任。但是,程序法律和實體法律與人的認知關系存在不同。程序法律是通過一系列法律規則加以構建的,它不取決于人的主觀感受,而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法律規則之準繩作用。實體法律則是對權利義務的規定,總表現為一般規范命題,其具體內容須通過一個個具體案件的處理才能顯示出來,存在相對的不確定性。由此,筆者認為,法官履行審判職責執行程序法律的情況是可評價的,其評價標準就是程序法律對審理案件程序性事項的規定。而法官審判案件適用實體法律的情況和結果,包括對案件證據與事實認識和判斷,由于存在著不確定性是不可單純進行評價的。最高人民法院發布的《關于完善人民法院司法責任制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第二十八條規定,法官裁判案件因對法律、法規、規章、司法解釋具體條文的理解和認識不一致,在專業認知范圍內能夠予以合理說明;對案件基本事實的判斷存在爭議或者疑問,根據證據規則能夠予以合理說明的;當事人放棄或者部分放棄權利主張的;因當事人過錯或者客觀原因致使案件事實認定發生變化的;因出現新證據而改變裁判的;法律修訂或者政策調整的;裁判所依據的其他法律文書被撤銷或者變更的等八種情況導致案件按照審判監督程序提起再審后被改判的,不得作為錯案進行責任追究。
第二,對法官承擔審判責任的評價要正確把握可評價因素。對法官履行審判職責的行為是否要承擔審判責任,是評價主體主觀判斷的過程,這種判斷要受法官履行審判職責的客觀行為、主觀過錯及行為造成的結果影響和制約,這種影響和制約主觀判斷的因素就是可評價因素。根據《意見》第二十五條“法官在審判工作中,故意違反法律法規的,或者因重大過失導致裁判錯誤并造成嚴重后果的,依法應當承擔違法審判責任”的規定,法官承擔審判責任的可評價因素包括以下因素的組合:一是故意違反法律法規,不要求造成嚴重后果,二是重大過失導致裁判錯誤并造成嚴重后果。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提出,要實行辦案質量終身負責制和錯案責任倒查問責制。我國現行法律沒有對什么是“錯案”作出明確的界定。筆者認為,“錯案”既包括案件在事實判斷、法律適用上有錯誤,也包括法官為牟取私利枉法裁判,還包括案件雖然實體處理沒有爭議,但在程序上違法等各種情形。這些情形是否都要納入“終身追責”的范圍呢?回答應是否定的。首先應當肯定,裁判出現錯誤倒查法官是否有責是完善人民法院司法責任制的重要內容,建立錯案責任倒查問責制有其存在的現實基礎。其次,建立錯案責任倒查問責制度上要嚴格把握法官對錯案擔責的標準,要避免單純以案件裁判在實體上的對錯作為責任追究的依據。也就是法官對錯案擔責要遵循可評價原則,依據可評價因素予以確定。錯案中對法官進行責任評價的基礎是法官執行法律的客觀行為、主觀過錯以及是否造成嚴重后果。如果法官在履職中存在違法審判行為、故意或者重大過失并造成嚴重后果,就要承擔違法審判責任;如果法官沒有違法審判行為,也不存在故意或者重大過失,只是對法律理解和認識上出現偏差而導致裁判錯誤,屬于“責任豁免”的情形,就不應被追究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