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馮江,江西理工大學副教授。原題:論《隱婚》一文的常識與非常識性問題。
6月8日,微信“法律讀庫”公眾號推出一篇文章,題為《隱瞞結婚事實侵犯性權利,或構成重婚罪》(下簡稱《隱婚》),詳細分析了大齡女青年于某與自稱離婚的李某同居、懷孕流產一案的法律后果。
對于該案民事判決中出現的新名詞“性權利”,《隱婚》作者縮限解釋為“性自決權”,本文不作探討。但對于文章對于該案的刑事責任分析,本文覺得有必要進行商榷。
一、該案(李某)是否構成重婚罪
《刑法》第258條對重婚罪的規定為:有配偶而重婚的,或者明知他人有配偶而與之結婚的,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所謂有配偶,是指男人有妻、女人有夫,而且這種夫妻關系被法律承認。李某屬于“有配偶”之人,這點沒有疑問。那么他與于某同居的行為是否“重婚”呢?這涉及對“重婚”的定義。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釋曾經對此予以說明:重婚是有配偶的人再與第三者建立夫妻關系。這里的婚姻(夫妻)關系,應當經法律程序確認,即被法律所承認。
對于沒經過合法登記,但以夫妻名義共同生活(即所謂的“事實婚姻”)的情形,我國采取的是有條件地承認事實婚姻的法律效力(只有具有法律效力的婚姻,才能構成法律上的重婚):1994年2月1日民政部《婚姻登記管理條例》公布實施以前,男女雙方已經符合結婚實質要件的,按事實婚姻處理;公布實施以后,男女雙方符合結婚實質要件的,人民法院應當告知其在案件受理前補辦結婚登記;未補辦結婚登記的,按解除同居關系處理。
可見,自1994年2月1日起,未經結婚登記即以夫妻名義同居生活的,其婚姻關系無效,不受法律保護。
但事實上,很多有配偶的人與他人以夫妻名義同居生活,都被判處重婚罪,這是為什么呢?這就涉及《隱婚》作者提到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婚姻登記管理條例〉施行后發生的以夫妻名義非法同居的重婚案件是否以重婚罪定罪處罰的批復》(法復[1994]10號)。該《批復》是1994年12月14日最高人民法院對四川省高級人民法院“川高法[1994]135號”請示所作的答復,內容為:“新《婚姻登記管理條例》……施行后,有配偶的人與他人以夫妻名義同居生活的,或明知他人有配偶而與之以夫妻名義同居生活的,仍應按重婚罪定罪。”
按照最高人民法院的相關規定,該《批復》屬于司法解釋,對全國類似案件的審理具有法律效力。所以,之前很多類似案例被判處重婚罪,有其法律依據。
但該《批復》直接與我國婚姻法不承認“事實婚姻”的法律規定相沖突,也與最高人民法院之前發布的相關司法解釋相矛盾,引發很多爭議。于是,2013年1月14日最高人民法院發布《關于廢止1980年1月1日至1997年6月30日期間發布的部分司法解釋和司法解釋性質文件(第九批)的決定》(法釋[2013]2號,2012年11月19日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560次會議通過,2013年1月18日起施行),將上述《批復》廢止。
從上述分析可知,《隱婚》作者所依據的《批復》,已經被廢止。對于本案中的非法同居行為,若再按重婚罪處理,已經于法無據。(這也提醒未婚男女,一定要依法到民政部門登記結婚,其婚姻才能受到法律的保護。)
二、重婚罪是否屬于“不告不理”
所謂“不告不理”,法律術語為“告訴才處理”。根據《刑法》規定,此類案件只有五類:侮辱、誹謗罪(嚴重危害社會秩序和國家利益的除外)、暴力干涉婚姻自由罪、虐待罪、侵占罪。對于其他犯罪,均由人民檢察院提起公訴。但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刑事訴訟法》的解釋,對于重婚案、遺棄案等輕微刑事案件,如果人民檢察院沒有提起公訴,只要被害人有證據證明,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