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以下簡稱民法總則),并將于10月1日起施行。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以下簡稱民法通則)相比,作為中國民法典開篇之作的民法總則在未成年人權益保護方面有了不少補充與變更,一直以來備受矚目和爭議的自然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年齡下限標準、監護人資格的撤銷與恢復等條款均被納入其中。下面,讓審判君用案例來說說這兩個個規定吧。
案例
虐待孩子并非家務事
安徽省碭山縣一名6歲女童遭到生母劉某及劉某男友虐待,導致輕傷一級。女童生父武某遂訴至法院,申請撤銷劉某的監護人資格,指定自己為女童的監護人。近日,安徽省碭山縣人民法院對該案作出判決,支持了武某的訴訟請求,撤銷了母親劉某的監護權。
近年來,監護人侵害未成年人的案件屢見報端,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
解讀
早在2014年12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民政部聯合制定了《關于依法處理監護人侵害未成年人權益行為若干問題的意見》,對監護侵害行為加大了懲處力度。
如何更好地保護未成年人的利益?對此,將于今年10月1日施行的民法總則給出了明確答案。
民法總則第三十六條規定,監護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根據有關個人或者組織的申請,撤銷其監護人資格,安排必要的臨時監護措施,并按照最有利于被監護人的原則依法指定監護人:
(一)實施嚴重損害被監護人身心健康行為的;
(二)怠于履行監護職責,或者無法履行監護職責并且拒絕將監護職責部分或者全部委托給他人,導致被監護人處于危困狀態的;
(三)實施嚴重侵害被監護人合法權益的其他行為的。
本條規定的有關個人和組織包括:其他依法具有監護資格的人,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學校、醫療機構、婦女聯合會、殘疾人聯合會、未成年人保護組織、依法設立的老年人組織、民政部門等。
前款規定的個人和民政部門以外的組織未及時向人民法院申請撤銷監護人資格的,民政部門應當向人民法院申請。
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與研究中心主任佟麗華長期關注未成年人權益保護指出,現實生活中,確實存在監護人未依法合理履行監護職責的情況。
“從民法總則的相關規定來看,虐待孩子并非家務事,公權力的合理介入,將會更好地維護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佟麗華說。
所謂監護侵害,是指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性侵害、出賣、遺棄、虐待、暴力傷害未成年人,教唆、利用未成年人實施違法犯罪行為,脅迫、誘騙、利用未成年人乞討,以及不履行監護職責嚴重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等行為。
由于監護侵害行為大都是發生在父母和未成年子女之間,按照傳統觀念屬于父母的管教行為,是“家務事”,外人很難介入其中。同時,一般都發生在家里和不易被人發覺的場所,未成年人受到侵害也很難及時獲得必要的幫助。
“對此,一方面要加大對此類行為的懲罰力度,另一方面也要加大宣傳,讓人們充分認識到這種行為的危害和后果。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權益不受侵犯是全社會的義務,對于監護侵害行為,任何組織和個人都有權勸阻、制止或者舉報。”佟麗華建議。
佟麗華指出,隨著國家立法的不斷完善,公權力越來越多地介入監護領域,將對家庭監護給予更多的規制,這有利于從家庭開始就更好保障未成年人健康成長。
案例
八歲孩子可以獨立“打醬油”
有媒體報道,3月22日,舒女士發現八歲的兒子童童(化名)用其支付寶賬號,將家中9萬多元積蓄以購買“金豆”、贈送禮物等方式打賞給了虎牙直播里的多名游戲主播。舒女士家境并不富裕,這些存款是她與丈夫一起辛苦經營小生意積攢的,希望通過法律途徑追回這筆錢。
解讀
北京偉博律師事務所律師李偉民認為,按照民法通則的規定,不滿十周歲的未成年人屬于無民事行為能力人,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民事活動,因此童童的父母有權追回錢款。
“但是民法總則施行后,八周歲兒童不再是無民事行為能力人,而將成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李偉民說。
民法總則第十九條規定,八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實施民事法律行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經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認,但是可以獨立實施純獲利益的民事法律行為或者與其年齡、智力相適應的民事法律行為。
“今后,八周歲及以上未成年人可以實施與其年齡、智力等相適應的行為,并承擔其行為帶來的后果。”李偉民指出,比如自行購買鉛筆、本子以及其他小額日常用品等。
“其行為一旦超出與自己年齡、智力相適應的范圍,應由法定代理人代理實施,比如,花費數額明顯過大、支出購買非常規生活用品以及進行商事等行為。”李偉民認為,由于案中童童打賞主播的行為,明顯超出了自己智力、年齡等范圍,并且未經父母同意、追認,屬于效力待定行為,其父母可以要求返還錢款。
李偉民說,現在生活水平有所提高,未成年人對外界環境及自身行為的認知、辨識能力有所增強,其生理、心理及智力發育成熟度較之以前有明顯提升,民法總則將限制民事行為能力年齡的下限,由原來的十周歲下調至八周歲,可以使未成年人更早參與社會生活,并賦予其更多的自主權。
專訪
對于民法總則在保護未成年人權益方面有哪些新意和亮點?在具體實踐中應注意哪些問題?來聽聽暨南大學少年及家事法研究中心教授張鴻巍怎么說。
問:如果將民法通則與民法總則作比較,民法通則針對未成年人權益保護方面的局限有哪些?民法總則在保護未成年人權益相關條款上調整變更的新意和亮點有哪些?您如何評價?
張鴻巍:民法通則是1986年出臺的,在其后三十余年運行中對未成年人權益保障發揮了重要作用。但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亦暴露出一些局限性,如監護制度作為未成年人民事權益保障的核心內容亟待完善,特別是監護資格撤銷長期處于空轉或沉睡狀態。
民法總則在保護未成年人權益相關條款的新意和亮點紛呈,比如明確提出了“最有利于被監護人的原則”,增加了保護胎兒利益規定,完善了監護資格撤銷及恢復等制度,提升了相關制度的實操性,合理規定了未成年人遭受性侵害的損害賠償請求權的訴訟時效,進一步將未成年人民事權益保護落到了實處。
問:民法總則對未成年人權益保護的重視得到怎樣的加強?在新規中是如何體現的?
張鴻巍:針對未成年人身體及心智發育的現狀,民法總則最終將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起始年齡由民法通則規定的10歲下調至8歲。這一方面明確這一年齡段的未成年人可以獨立實施純獲利益的民事法律行為或者與其年齡、智力相適應的民事法律行為,以體現尊重其自主意識的立法意圖;另一方面,下調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年齡標準亦迫切要求監護人要主動適應這種變化,進而有效提升監護能力和風險防范意識,特別是及時而有效地教育和引導這一年齡段的未成年人實施相關民事法律行為時應當與其年齡、智力相適應。
問:總則在未成年人的監護制度上,規定了撤銷監護人的情形,但同時也作出了恢復監護人資格的規定,在此前草案中該項條款一直備受爭議。這項條款最終寫入總則是否是對未成年人權益保護的重大突破?這體現了我國對未成年人權益保護態度的何種理念?在具體實踐中應注意什么?
張鴻巍:該條款最終寫入民法總則確實是對未成年人保護的重大進步,是“國家親權”理念的現實體現。這表明父母或監護人在嚴重損害被監護人身心健康行為、怠于履行監護職責或者無法履行監護職責,并且拒絕將監護職責部分或者全部委托給他人而導致被監護人處于危困狀態等危及監護人合法權益事項時,國家(通過法院)得以據此緊急介入,適時剝奪監護人資格,以消除影響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的監護障礙。當然,民法總則亦確認一定條件下可以恢復監護人資格,力促家庭關系和睦和親子暢通。
盡管如此,在司法實務中對監護資格剝奪仍須十分審慎,只有科學而合理論證與評估后,依據充分證據,方啟動監護資格剝奪程序;換言之,鑒于親子關系的重要性,僅在萬不得已的情形下才啟動監護資格剝奪程序。不過,若是一旦確認啟動必要性,要一是明確而果斷剝奪監護人資格,二是視情況適時依程序恢復監護人資格。
問:民法總則所要求和動員的參與到未成年人權益保護中的力量得到了怎樣的加強?
張鴻巍:近年來,我國社會組織特別是各類未成年人社會保護組織不但在數量上有了較大幅度的增加,而且在服務范圍和質量上亦有了飛躍提升。民法總則制定中注意到了這些社會組織在未成年人權益保護中的中堅力量與獨特作用,因而在一些條款中明確了這些組織的法律地位及權利義務。比如,第36條是有關監護資格撤銷的主要條款。除了依法具有監護資格的人、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學校、婦聯、民政部門等外,該條規定未成年人保護組織亦可以向法院提出撤銷監護人資格的申請。這對于發揮未成年人保護組織積極性和專業性,第一時間切實保護未成年人合法權益具有較大現實意義,可以很大程度上彌補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學校等機構專業性不足,以共同維護未成年人權益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