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檢察日報
法律與習俗之間的碰撞和沖突,我們無法一言以蔽之地說誰對誰錯,哪個先進哪個落后,因為法律和習俗都是特定社會時期的產物,也需要在特定的社會制度和環境中才能發揮各自的社會功能。
有時候我們會發現,在城市中能夠正常運轉的法律制度卻在鄉村社會遭遇困難,法律賦予的正義和民眾想要的公平出現斷裂。核心問題不在于法律與習俗,而在于鄉村的社會轉型,這是轉型必然帶來的陣痛,但是如果忽略這些陣痛,可能會變成慘烈的長痛。這種陣痛就隱藏在那些家長里短的生活中,每個人都難以逃避的生活中,真實地認識和分析法律與習俗的沖突就顯得尤為重要。
結婚是人生的一件大事,法律意義上的結婚只是民政局頒發的結婚證書,但是現實中的結婚卻是一系列繁瑣的程序。彩禮是結婚的起點,在婚姻法上卻并無明確規定,直到2003年才在司法解釋中出臺了相關規定。但是這個規定卻在鄉土社會引起不少麻煩(詳見拙文《夾縫下的農村彩禮返還》,刊于2016年4月13日《檢察日報》)。隨著鄉土社會的不斷開放,人口的不斷流動,經濟的不斷發展,傳統習俗可能會讓出自己的地盤,可是過程多久難以預測。
除了婚姻,家庭中重要的事情莫過于贍養和繼承。在我國婚姻法和繼承法上都明確了男女平等原則,兒子和女兒在贍養和繼承上享有同等的權利,同時也承擔相同的義務。但是在農村社會中,兒子養老和女兒不參與繼承的習俗依然不同程度地存在。拋卻男女平等的觀念,純粹從維護老年人利益的角度來講,這套傳統習俗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發揮了重要作用。兒子承擔贍養父母的義務,從而也繼承父母的遺產,這也基本符合付出與回報平衡原則。嫁出去的女兒不參與遺產繼承,自然也就不承擔贍養的義務。
在熟人社會中,兒子與女兒的角色分工不止如此。當兒子不孝順父母時,女兒就是監督人的角色,因為她沒有從中獲得遺產利益,更能從社會上獲得道德和輿論支持。因此經常出現女兒堵著門,罵自己的兄弟不孝順父母,親戚鄰居都會表示支持。但是當男女都能繼承遺產并共同承擔贍養義務時,反倒出現了誰也不管的情況,老人訴諸法律只能拿到錢,卻無法爭取來親情。
描述農村社會在轉型中面臨的現狀并不是要回到過去,而是希望能真切地認識法律規定與傳統習俗在碰撞中面臨的困境,這樣才能更好地實現兩者各自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