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上海市浦東新區人民法院 馬超杰 轉載來自“浦江天平”公眾號
馬超杰 | 上海浦東法院 刑事審判庭庭長
馬超杰,上海市浦東新區人民法院審委會專職委員,從事刑事審判工作28年,是位經驗豐富的“老法師”。因其刑事辦案經驗之專業、嚴謹、豐富,故執筆寫下個人工作中的所思所想,為法院刑事條線工作人員乃至所有法律人提供一份珍貴的工作寶典。因篇幅所限,故截取其中最為精華之部分,供讀者研讀、思索。
刑法是一門研究惡的學問,追求善的藝術。刑事判決涉及對人的自由、生命及財產的限制與剝奪,涉及罪與非罪,生殺予奪,不得不慎之又慎,細之又細。容不得半點馬虎,稍有疏忽,可能會影響當事人的切身權益、人身自由和一生處境,釀成無法彌補的大錯。長期從事同一樣工作,長期處于高負荷的工作狀態,難免心生倦怠。如果你抱著一種不堪重負的消極心態,你會感到工作壓力越來越大,工作要求越來越多,直至心力交瘁、身心俱疲。
正所謂心態決定狀態,當你在具體承辦案件中運用法學原理改變了檢察機關的定性;確立了相關事實的認定規則;尋找到正確的結案思路;擁有一種獨到的工作方法;理解了某一長期困惑不解的法律問題,這種思維上的恍然頓悟、豁然開朗,會讓你獲得精神上的快樂,激勵你全身心投入到工作、學習中。
做一名合格的刑事法官,首先對自己要有一定的標準和要求。學校里學到的知識與你要從事的崗位用到的知識會有一定的差距,要適應工作必須從頭開始。從學校出來,大家處于相同的起跑線,為什么幾年、十幾年后,可能彼此司法能力、業務水平的差距會十分巨大。除了機遇等因素之外,恐怕就是對學習、對工作、對自己定位的要求不同及個人努力程度不同所造成。將工作定位為一份謀生職業,還是一項終身的事業,甚至更為超脫的藝業,對你個人的成長、成才、成功會產生不同的源動力與內驅力。不學習就跟不上時代的發展,向書本學習,向實踐學習,向身邊的人學習,每個人都是我們的老師。明代王守仁有一句名言:人有所長必有所短,有所明必有所蔽。
法學是一門應用性極強的學科,突出的是實踐性、親歷性。法條與案件事實不是簡單的對號入座的關系。也不是如同自動售貨機,輸入案件事實,吐出的便是對應的法條。因為兩者之間的溝通橋梁更多依賴于法官對法條的解釋及對案件事實的歸納、梳理。法官發揮其作為法律解讀者的主體能動性和創造性顯得十分重要。案件的事實永遠是超出人們的想象,而法條只有在對照事實不斷運用、解釋中才被賦予強大的活力。法官需做的就是把死的抽象的法條在辦案實踐的運用中源源不斷輸入適時、鮮活的內涵、養料,賦予其活的持久的生命力。
所謂法律是沉默的法官,法官是會說話的法律。法官不是一個被動在法律支配下的機械的執法者,更是一名主動、積極的依據、運用法律來解決問題的思考者、實踐者、探索者。通過新類型案件的法律適用,特別對于首例案件的審理,法官完全可以發揮自己的學識、智慧、經驗、能力(嫻熟運用法律,透徹解釋法律的能力)與膽識,創立標準、創立解釋、創立規范,創立樣板,站在此類案件法律問題的研究與應用的最前沿,站在司法實踐的最前沿。
法律條文的文字表達可以模糊,法官的判決結論及所秉持的依據、采納的觀點不能模糊。法條的文字越簡潔越好,但對法條文字的解釋及在辦案中的具體運用則希望越詳細、越全面、越明確越好。研究、思考的越深入,需要解釋和回答的問題卻越多,永遠達不到無需解釋、一勞永逸的終極目標。因此,法官在辦案的同時,無時無刻不在解釋法條,懷著一顆善良的心,胸中充滿正義,目光不斷往返于司法實務與法學理論之間(以實務眼光看理論,以理論視角觀實務),不斷往返于案件事實與法律規范之間,不斷往返于實體規范與程序規則之間,不斷往返于訴辯雙方的爭議意見之間,以盡可能的作出公正、合理、妥貼的解釋與判斷。
要找到法律規范的確切含義,僅依賴閱讀條文是遠遠不夠的,因為規范必須與具體的案件事實相聯系、對應才能明確,需要法官在辦案實踐中不斷針對具體的案情去把握、探尋與發現。
個人認為最好的辦法就是:
一
多提問題
帶著問題去學習,帶著問題去思考,帶著問題嘗試各種解決問題的方案。即使案件已作出判決,已有了定論,也不要中止探索的腳步,不要輕易放棄心中尚存的疑惑與問題,要有“咬住青山不放松”的專注與韌勁。提出問題有時比解決問題更重要。提出問題往往意味著新的發現、新的思考、新的學習與實踐。
提出問題的多寡、深淺,常常意味著對此問題的思考、認識、理解水平的高低。沒有一定的辦案經歷、認識能力及知識儲備,沒有一定的眼光、智慧與敏感力,很難發現、提出針對性強的實務問題。
如法院審監條線要開展一個法院暫予監外執行工作的專項調研,列了個提綱,包括“暫予監外執行由法院哪個部門承擔更為適宜?是否應當設置期限?如設定期限多久為宜?采取何種方式進行審理?如何對罪犯的病情進行診斷、妊娠檢查和生活自理能力的鑒別?是否有必要建立保證人制度?如何避免因未能及時作出繼續監外執行決定,而在兩次暫予監外執行決定之間出現的空檔期?空檔期是否記入刑期?執行地與決定地不在同一地,再次申請的程序應如何設置?”等等一連串問題。審監條線沒有辦理過暫予監外執行的法官可能會束手無策,從未操作實踐過,不知如何回應。刑庭辦過此類案件的人員可能更有發言權。
面對一份起訴意見書或者起訴書,你能提出、發現哪些問題,事后檢驗又遺漏哪些問題。通過閱卷、提審、庭審,你又能提出哪些問題,還有哪些問題未被察覺、忽略。面對一個熟悉而又常見的罪名,你能提出他人未發現、未提出過的問題嗎?經常反復自問,你才會發現自己儲備的知識的不足與能力的欠缺,才會發現經常面臨各種問題的不斷挑戰與困擾,才會有進一步學習、思考、實踐的動力與決心。
二
多討論問題
討論過程實際起到一個集思廣議、取長補短、互相啟發、拾遺補闕、優化篩選的作用和功能。但忌諱沒有經過準備的討論,案件沒有經過自己的咀嚼、消化,吸收,沒有個人的主見、預判,單純依靠別人的討論來發現、提出、分析、解決問題,對自身的業務能力提高沒有多大幫助,記憶不會深刻,所謂水過鴨毛了無痕,容易流于形式,討論也無法深入。
三
多學習以開拓視野和知識面
熟悉、精通法律是法官的基本要求,也是做好本職工作的關鍵。學早一點,學廣一點,學深一點,學雜一點。學得早,可以使自己處于領先的有利位置。他人未知你已知,他人已知你已熟,他人已熟你已精。我們許多的辦案標兵,辦案又快又好,與他們長期在一線實務中的多學習、多辦案密切相關。
學習不單單是瀏覽大量的理論文章、學術著作,了解最新的學術動態,更要關注案例研究,多閱讀、接觸、尋找案例。案例教學、案例分析、案例討論是解決法學理論與司法實務操作互相脫節的最好手段。案例是辦案人員最好的閱讀教材,是進行拓展思路、提高能力的最有效的訓練內容;是將規范與事實對應銜接、融為一體的最佳途徑。
此外,就是大量閱讀某一具體罪名或某一類犯罪的最新專著,越新越好(往往時效性、針對性更強,涉及實務中的新問題解決、新法規的解讀、新觀點的提倡的內容會更多。)如盜竊罪、搶劫罪、詐騙罪、信用卡詐騙罪、尋釁滋事罪、故意傷害罪、交通肇事罪、貪污罪、受賄罪、非法拘禁罪、危險駕駛罪等個罪專著,結合刑法某一章,瀏覽類罪專著或某一制度專著如附帶民事訴訟、立功、自首、累犯、人身犯罪、財產犯罪、危害公共安全類犯罪,毒品犯罪、食品安全類犯罪、金融類犯罪、涉藥犯罪、單位犯罪等。這類專著中,個人獨著往往比多人編著更具原創性,更貼近司法實踐。刑事法官、檢察官的個人專著也值得一讀,因為其更多體現司法實務中的實戰經驗與感悟。
此外,瀏覽專業網站不失為學習專業知識與技能的一個好的途徑。如中國刑事法律網、中國刑事訴訟法律網、北大法律信息網、京師刑事法治網、西北刑事法律網、川大刑事法律網等。特別是網上最新發表針對實務中具體問題的法律適用的文章值得重點關注,對你感受深、啟發大的文章可以打印下來,結合自己的辦案經驗與思考,細細研讀,反復體會,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與啟迪。
不光是你在學,犯罪分子也在學。在一起網絡詐騙案的窩點,警察在查獲了作案工具的同時也查獲了犯罪團伙放在窩點用以自學的書,其中包括“網絡犯罪司法實務研究”“網絡犯罪刑事訴訟程序及相關司法解釋的理解與適用”等。看來,騙子都有工具書,也在爭作學習型的詐騙團伙,也在努力提升自身的作案水平。作為一名打擊犯罪的刑事法官,我們哪能不研究對手,不鉆研業務?
四
多思考
所謂學而不思則惘,思而不學則殆。多思考,可以讓你對問題的認識不斷深化、更新,同時強化問題記憶,讓你更容易用自己的語言將深奧的理論觀點流暢表述出來,也有利于你把他人的理論、學說更好地消化、吸收,融入自己的知識體系,轉化為你自己隨時能夠表達并在辦案中嫻熟運用的東西。
辦案過程是一次獨立思考旅行漫游的過程,是做一套綜合性的腦力體操的過程,也是面對一場不設定唯一正確答案的開卷考試的過程。辦案能力的提高,不單單依靠辦案數量與辦案工齡的累積,經歷不等于經驗,更不等同于能力,缺乏思考,特別是與學習、辦案實踐緊密結合的思考,只將自己定位于流水線上的作業工,辦再多的案件,只是低水平的簡單重復,對能力的提升、突破起不了多大作用。
正如張明楷先生所言“刑法的適用并不是對法條文字的適用,而是對法條真實含義的適用”。對法條說文解字式的淺層次的閱讀、學習、理解,是根本無法全面體會、感悟、窺探到文字背后的深意。思考的成果就是領悟,悟是建立在學習、思考、實踐三者有機結合深度融合的基礎之上,學、思、踐、悟密不可分,互為依存。反復循環,不斷提升。
五
多動筆總結
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做辦案心得筆記是一個簡單而實用的方法。將學習閱讀的心得、辦案實踐的體會、工作經驗的總結、辦案方法的探索和思考過程以及討論產生的意見、困擾自己的問題,都如實及時地記錄下來,保持原汁原味,不求每辦一案必有收獲,但求一年半載有所積累。學會做辦案筆記,看似增加了額外的工作量與花費了更多的時間,但它的好處在于:
一是能夠幫助你梳理辦案思路,如實反映、固定當時你對需要解決的問題的認識程度與水平。
二是為今后辦案中遇到同樣相類似的問題提供快速處理的方案與途徑,節省了時間。因為有法可循,有據可查。特別對于當時翻了哪些法條、哪些解釋、哪些規定、哪些資料,一下子就能匯總找到,不至于重頭再來,作很多無謂的重復勞動。
三是加深記憶。因為通過文字記錄,將你頭腦中想的東西、方法歸納整理后過濾出來,將思考軌跡用文字表達、描述出來,相當于對問題再次思考與重新梳理,是對問題第二遍的復習、求證與加工,進一步深化了對問題的記憶、理解與認識。
四是有利于回顧與提高。數月、數年后,再把這個問題找出來,看看哪些方面又有不同的認識和新的觀點,將其作為驗證、對照辦案水平與能力是否提升的樣本素材。
六
多參與辦案實踐
法學的應用性、實踐性、親歷性的特點也決定了法官必須具備豐富的辦案經歷。作為一名法官,就是多親自辦案或參與合議庭中辦案。不斷用實踐中的問題倒逼自己去進一步深化學習、思考,將問題進行系統化的歸類與整理,尋求解決問題的途徑與方案;同時不斷升華實踐經歷,將經歷轉化為經驗,將經驗提升為技巧與方法,甚至裁判規則;將認識不斷深化、升華,同時再回頭指導并運用于實踐。
對于自己審理作出的判決,經常自問一下,是否擁有了足夠的底氣與自信。這份底氣與自信的來自何處,來自廣博的知識、開闊的視野、反復的思考、多角度的論證及長期的實踐經驗的積淀。
面對快速發展、變化的社會現實,面對層出不窮的越來越復雜法律關系與法律問題,需要法官更好找準自己的目標定位與價值體系,去更好適應、迎接新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