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古詩詞中的重陽節俗

·

農歷九月九日,為傳統節日重陽節,又稱“重九節”。 《易經》中“六”為陰數,“九”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并陽,兩九相重,故叫重陽,也叫重九。重陽節早在戰國時期就已形成,到了漢代,人們受巫師追求長生不老、采集藥物服用的影響,出現了重陽節求壽之俗。 《西京雜記》中對此有記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云令人長壽。 ”直到唐代重陽才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從此以后,宮廷、民間一起慶祝重陽節,并在長期發展中出現了賞菊、登高、佩茱萸、飲菊花酒、吃重陽糕等各種風俗和活動,一些文人墨客此時詩興大發,為后人留下不少賀重陽的好詞佳句。

“九日登高處,群山入望賒。 ”(明趙時春《原州九日》)登高,是古代重陽最重要的節俗之一,故重陽節又叫“登高節”。重陽節登高習俗起源于東漢,據梁朝吳均《續齊諧記》寫道:汝南人桓景隨道士費長房游學數年。一天,道士長房對桓景說,你家九月九日災難,宜離家,家人宜各做絳囊,盛茱萸系佩臂上,登高飲菊花酒,禍乃可消?;妇奥犉溲?,舉家登山。及傍晚歸,見雞犬牛羊全暴死。此事流傳開來,每逢重九,人們為避災消禍圖吉利轉好運,乃有登高之習。重陽登高在古詩中多有體現,而唐人留下的登高名篇最多。邊塞詩人岑參在行軍途中,適逢重陽節,詩人仍想到要去登高,懷念故園的菊花:“強欲登高處,無人送酒來。遙憐故園菊,應傍戰場開。 ”最著名的要數唐代詩人王維寫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該詩通過描寫重陽的風俗,把游子節日登高思親的情感,表達得非常深刻、精辟,成為千百年來吟詠佳節思親的精典之作。最有新意要數唐詩人李白的 《九月十日即事》:“昨日登高罷,今朝更舉觴。菊花何太苦,遭此兩重陽?”詩人借菊花大小重陽兩度遭采擷之苦來寄托自己內心的極度苦悶。最傷感的要數杜甫的《登高》:“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全詩通過對凄清秋景的描寫,抒發了詩人年邁多病、感時傷世和寄寓異鄉的悲苦。

與登高相聯系的有吃重陽糕的風俗。高和糕諧音,作為節日食品,最早是慶祝秋糧豐收、喜嘗新糧的用意,之后民間才有了登高吃糕,取步步登高圖吉祥之意。古詩云:“中秋才過又重陽,又見花糕各處忙,面夾雙層多棗粟,當筵題句傲劉郎。 (清楊靜亭《都門雜詠·論糕》)”該詩將當時重陽做糕、食糕的盛況描繪得淋漓盡致。

“九日重陽節,開門有菊花。 ”(唐王勃《九日》)重陽節,又稱“菊花節”,因為重陽節有賞菊花的習俗。重陽節簪菊花的習俗,自古有之。早在三國時期,魏武帝給鐘繇的書信寫道:“九月九日,草木遍枯,而菊芬然獨秀,今奉一束。 ”重陽節君王賞賜臣下菊花而簪之,可見菊花與重陽節有千絲萬縷的聯系。菊花,古詩詞里也稱“黃花”,是長壽之花,又是凌寒不屈品格的象征,所以人們喜愛菊花,贊美菊花。晉代文人陶淵明在《九日閑居》詩序文中曾記述:“余閑居,愛重九之名。秋菊盈園,而持醪靡由,空服九華,寄懷于言”。這里同時提到菊花和酒,說明當時的重陽日已有了飲酒、賞菊的活動。還傳說這一風俗本就起源于詩人陶淵明。陶淵明以隱居出名,以愛菊愛飲菊酒愛詩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陽賞菊及飲菊花酒之俗。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是陶淵明的《飲酒》名句,人皆知之。另一篇重陽賞菊時詠出的:“菊花如我心,九月九日開;客人知我意,重陽一同來”,彌漫著濃濃的人情味。李白《九日登山》首先想到的就是陶公:“淵明歸去來,不與世相逐。 ”王昌齡“謾說陶潛籬下醉,何曾得見此風流”更是表達了對陶公的一片羨慕之情。

縱觀古代重陽菊花詩,花姿各異,朵朵香氣宜人。盧照鄰重陽登玄武山時寫下“他鄉共酌金花酒,萬里同悲鴻雁天”的詩句,抒發的是一片懷鄉之情。李白的“攜壺酌流霞,搴菊泛寒榮”,更顯詩仙浪漫豪放之風骨。岑參“強欲登高去,無人送酒來,遙憐故園菊,應傍戰場開”的詩句,則多了一份對祖國前程、家園收復的關注。杜甫重陽詩《九日登梓州城》:“伊昔黃花酒,如今白發翁。……弟妹悲歌里,朝廷醉眼中。兵戈與關塞,此日意無窮。 ”抒發了憂國憂民之情。黃巢的 “待到秋來九月八,秋花開后百花殺。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表達的則是農民起義領袖的英雄氣概。李清照的《醉花陰》:“薄霧濃云愁永晝,瑞腦銷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櫥,半夜涼初透。東籬把酒花昏后,有暗青盈袖。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濃重的感情色彩,將自己賞菊時的孤獨凄涼心情躍然紙上。同時,飲菊花酒也是古人過重陽節的習俗。李白詩云:“攜壺酌流觴,賽菊泛寒榮”,白居易邀請:“待到菊花家釀熟,與君一醉一陶然”,杜甫低吟:“伊昔黃花酒,如今白發翁”,盧照鄰感嘆:“他鄉共酌菊花酒,萬里同悲鴻雁天”,等等,可謂情景交融,情趣盎然。

“茱萸正少佩,折取寄情親。 ”(唐孟浩然《九日得新字》)插茱萸是古代重陽節的又一趣俗。茱萸,又名越椒,或稱艾子,是一種落葉喬木,其味香烈,有驅蟲、除濕、逐風邪、治寒熱、利五臟、延年益壽等作用。所以古人將茱萸作為驅邪的神物,每逢重陽節,人人佩帶茱萸,后世稱之為“茱萸會”,或稱重陽節為“茱萸節”。杜甫詩“明年會此知誰?。孔戆衍镙亲屑毧础?,朱放的詩“那得更將頭上發,學他年少手茱萸”。宋代的詩人和詞客,也留下眾多關于茱萸的詩句。如楊萬里:“昨日茱萸未若香,今朝籬菊頓然黃。 ”蘇東坡“酒闌不必看茱萸,俯仰人間今古。 ”等,都是描述古代重陽插茱萸的習俗。

古代對重陽節極為重視,重陽節日活動豐富多彩。宋代杜世安的《惜春令》:“今夕重陽秋意深?;h邊散、嫩菊開金。萬里霜天林葉墜,蕭索動離心。臂上茱萸新。似舊年、堪賞光陰。百盞香醑且酬身。牛山會難尋。 ”詞中不僅描繪了重陽節特有的風物景象,而且展示了深秋時節蕭瑟蒼涼、菊花獨傲的節日景象,從多個角度描繪了當時重陽節的節日風物、節日民俗和人們過節的方式,臂系茱萸,盡情享受寥闊高遠的良辰美景。

·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古詩詞中的重陽民俗
壬寅重陽詩詞|小樓特輯
精選165句古詩詞中那些描寫菊花的詩句: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重陽倍思親
【云帆特輯】古今詩人詠重陽
余光中《茱萸之謎》閱讀練習及答案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凉城县| 林口县| 张家川| 西贡区| 兴安县| 石门县| 富川| 宁波市| 峡江县| 清徐县| 即墨市| 桐柏县| 忻城县| 清水县| 新疆| 霍州市| 洞头县| 朔州市| 沁水县| 米泉市| 海伦市| 崇仁县| 云梦县| 安新县| 视频| 恭城| 错那县| 察雅县| 海晏县| 麟游县| 凤翔县| 庆云县| 文水县| 灵武市| 郯城县| 城市| 兴业县| 滕州市| 福海县| 阿克陶县| 鹤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