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不想多賺錢的老板,也沒有不想加工資的員工。無論拿多少的月薪,員工總是希望有更多的加薪機會。而老板通常都會將薪酬僅僅視作成本,認為工資越高,成本越高,企業盈利則會相應減少。在這層邏輯關系之下,員工加薪的訴求常常很難得到滿足。不過,由于薪酬不到位,員工工作不給力不積極、人才流失率上升,為了留住員工,不得不被動加薪等事情,在很多企業每天都在上演!
1.二線崗位為什么很難實施績效考核?
2.二線管理崗位的考核如何設計才有效?
3.針對二線員工是否只能采用固定工資的模式?
4.如何才能衡量和量化二線員工的表現和貢獻?
5.二線崗位人浮于事的怪圈如何破解?
6.二線部門用工成本問題:如何實現三個人干五個人的活拿四個人的工資?
7.如何真正實現二線人員主動自發地工作?
1.少干活、多拿錢。
2.我只干自己分內的事情。
3.我只在工作時間內做事。
4.想各種辦法拒絕更多的工作。
5.忙于做事,但不愿對結果負責。
1.二線員工的工作難量化、跟蹤,如何考核?
2.員工喜歡攀比,怎么辦?
3.薪酬要不要保密,薪酬保密制度有多大效果?
4.不易做績效衡量的崗位,只能用相對固定的薪酬嗎?
5.目標不清、標準不定的崗位,怎么考核定薪?
1.工作量化、優化和提升人效;
2.解決了二線員工考核難的問題;
3.讓員工收入高于同行,提升人才競爭力;
4.多勞可以多得,不必計較和抱怨;
5.解決跨部門工作相互推諉的問題;
6.為企業培養了復合型人才;
7.加班工作但不存在加班費的意識,只為效果和結果付費;
8.解決二線員工怎樣發工資的問題。作者/熊老師(inte6198110)
某企業要自建軟件系統,于是聘請了兩位程序員,談定的工資是每人每月固定8000元。老板和高管都不懂編程工作、只是想要軟件開發結果,再加上程序開發也確實復雜,因此,開發工作經常延后。老板沒有辦法,只好要求相關負責人及程序員每天報告工作計劃、進度和完成情況,親自督導和檢查。
這樣的日子過了三個月,到了程序員要轉正的日子,一方面員工想趁轉正漲工資,一方面老板想徹底結束這種人盯人的狀態。于是老板決定給程序員做PPV薪酬模式設計:
說明:
1.固定工資8000元改為:底薪2000元+CRM產值工資3000元+軟件維護產值+其他產值收入。前提是,測算完數據后,他們的薪酬有很大機會比過去要高,當然,他們也要努力做出好結果。
2.軟件維護產值是一項計件產值,根據過去公司維護的個數,計數出一個單價,維護得越多,產值就越高。
3.其他產值:根據過往結果和能力提升,擔負更多的開發工作,同時也要得到相應的產值薪酬。
點評:
1.程序員開發的程序越好,銷售就會更好,維護產值就會高。
2.客戶提出各種需求,程序員會自覺跟進和想辦法滿足。
3.讓程序員為自己工作,為自己加薪。作者/熊老師(inte6198110)
某企業的HR招聘崗的薪酬原來是固定工資6000元,負責公司人員招聘工作。但是HR總是招不進人,然后還找各種理由推脫責任。企業只好通過不斷增加崗位薪酬水平來吸引人,但是效果依然不太理想。
老板決定學習使用PPV產值量化薪酬模式:底薪3000元+各項產值工資。
點評:
讓招聘崗的員工為自己的薪酬而招聘,招到的人越多,個人收入就會越高。相信在今天招聘難度越來越大的時代,企業愿意給招聘崗做出好的激勵模式,解決人才引進的難題。
續表
續表
在企業,財務會計一般都是固定工資,加工資基本上要等一年或以上。而且到了加薪的時候,到底加多少才合理,也一直是令人頭痛的問題。對于會計來說,當然是越多越好;但是
對于老板來說,要考慮的問題很多,加多了會增加公司的成本,而內部的薪酬平衡也必須有所考量。
很多企業財務部門的考核是這樣的(如下表),這種操作與設計存在以下問題:
1.定量(數據化)的指標很少,定性的指標很多。因此,偏主觀評價。
2.結果性的指標很少,過程的指標很多。因此,偏過程管控。
3.其實是工作評價,而不是真正意義上績效考核。
4.作為工作評價,無法客觀,也不能直觀地反映工作結果,因此,激勵性不強,很難與員工薪酬直接關聯。
續表
續表
財務崗位績效考核表
續表
續表
問題是財務會計也是要加工資的,那么是不是僅考慮工作年限、職稱、職位作為加薪主要依據?工作年限長,不等工作價值高;職稱高,不等于能力強;管理職位,這種位置是有嚴謹的時限的。
財務會計的薪酬不是按級別區分,而是基于價值的段位(見下表),價值高,承擔的責任、工作項目、工作內容越多的,就有機會拿到更高的薪酬。
財務會計升級加薪的價值通道
會計的職業能力、職業規劃必須與薪酬相關聯。當這個會計能夠做更多有價值的事,并且做出好的結果,就可以為她/他加薪。這個價值和結果一定是公司要的,并且能幫助公司實現更有效的經營。作者/熊老師(inte6198110)
某企業會計的PPV產值薪酬表(省略一部分內容)
薪酬設計具有非常專業的技術含量,薪酬模式設計好了,對員工對企業都是共贏!
1.不再為員工如何加工資而操心,而是將加工資改變為增加價值點和產值的項目。
2.員工做不好,不再是扣工資,而是扣產值。根據結果核算產值工資。
3.員工調崗、增減工作項目,不再是工資只能加不能減、不關注結果效果,而是根據工作拼盤與定價設計,以結果來核算員工的勞動報酬。
1.每個月應該付給員工多少薪酬的問題。
2.員工的收入狀況與其能力、價值充分匹配的問題。
3.員工認真履行職責、行為結果與價值之間的關系問題。
4.員工只做自己的事情、不愿意付出與兼顧其他工作的問題。
5.員工收入相互比較、衡量的問題。
6.跨部門工作、全員營銷、團隊間相互支持等無法有效衡量和激勵的問題。
7.員工關注利益的多次分配的問題。
1.首先,做好利益驅動,因為考核的最高境界就是利益驅動。例如,如果老板沒有考核,為什么還會自動自發地拼命工作。
2.其次,將人才的價值與其收入進行匹配性設計,采用KSF或PPV模式,員工貢獻越大回報越高,讓員工為自己工作、給自己加薪。
3.最后,進行預算、數據化、量化管理,因為有了價值量化,以數據說話,公平性就會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