鈞窯瓷器造型端莊,胎質堅實,釉色瑩潤,尤其是多種窯變釉,色彩繽紛,為其它窯口的產品所不及。自古以來倍受人們青睞,而且也被各地窯口所仿制,形成了一個龐大的鈞窯系,成為中國陶瓷史上一顆璀璨的明珠,放射著燦爛的光輝。然而,關于鈞瓷的發展卻始終沒有清晰明確的權威論述。筆者試從鈞瓷釉色及燒制工藝特點將高古鈞瓷發展過程分為三個大的發展階段:
一、唐代鈞瓷
唐代花瓷和宋元鈞瓷的關系,因為涉及到鈞窯歷史源淵、傳承關系以及鈞瓷始燒造年代等重大問題,歷來是國內外陶瓷界最為關注同時也是爭議最為激烈的重要問題。上世紀60—70年代,在河南禹縣和郟縣發現了唐代花瓷窯址。由于這些黑瓷上的彩斑主要呈現夾雜其它顏色的藍灰色和灰白色,斑紋或斑駁陸離,或流動飄逸,給人一種自然天成的、釉面躍動活泛的觀感,與后來的宋鈞瓷頗有相似之處,因此被稱為唐鈞。
唐代花瓷和宋元分相乳光釉的鈞瓷是否存在淵源關系?唐代花瓷是不是屬于鈞瓷系?首先,從釉色看,唐代花瓷在底釉上的點彩釉色與宋早期鈞瓷釉色十分相像。如果截取唐代花瓷彩斑圖片與宋早期鈞瓷釉面圖片比對,釉質呈色上不分彼此,難辨伯仲,可以明顯看出表觀的一致性,釉色傳承特點不言而喻,不辨自明。其次,從釉質看,唐花瓷和宋鈞瓷其化學元素組成和顯微結構上相似。近年,河南苗家鈞瓷苗長強與山東省硅酸鹽研究設計院原總工程師劉凱民一起,用現代科技手段對下白峪村唐代花瓷窯址中出土的唐代花瓷釉及有關樣本的化學組成和顯微結構進行測試。經多次反復試驗并經相關專家確認:唐代花瓷釉和宋代鈞瓷釉同屬于“兩液相分相釉”鈞瓷釉系,從而確認“唐代花瓷開創了鈞瓷之先河”。第三,從制瓷工藝看,宋鈞瓷明顯繼承唐花瓷施釉工藝。目前所見唐代花瓷樣本,大多是在深色底釉上拓點藍斑、月白斑、乳白斑及褐斑等花釉 ,而宋早、中期鈞瓷大多是先施加氧化后呈褐色的“護胎釉”,再在上面施加一層鈞釉,施釉工藝的繼承、傳承性顯而易見。古代制瓷匠人偶然燒制出花斑釉瓷后,由于追求唐花瓷花斑釉表觀美感,實踐中逐漸摸索花斑釉出現的規律,有意識的采集能發生窯變花斑的瓷器釉料,大約在五代、宋初時期,已經能夠獲取足夠量的花斑釉原料,因此改變了唐代在瓷器底釉上點拓“花斑釉”工藝,嘗試在深色底釉上統統罩上一層“花斑釉”——鈞釉,這就是古代制瓷匠人創燒的區別于點拓花瓷觀感的早期鈞瓷。這里有必要說明的是,唐末宋初制瓷匠人獲取足量花瓷釉料的過程,肯定存在從偶然發現窯變花瓷,到漸漸摸索規律,逐步掌握花瓷釉料獲取方法的過程。也就是說像宋元匠人摸索獲取紅彩窯變鈞瓷原料一樣,要經歷一個從偶然到必然的漫長時段。慢慢的,制瓷匠人逐漸發現,由于整體施加的鈞釉遮蓋力比較強,深色底釉已經失去襯托“花斑釉”的實際意義,因此把唐代花釉瓷所施的黑色、醬色等深色底釉一律變成比較容易得到的、含鐵量比較多的白色“護胎釉”,以便遮蓋胎體旋削痕跡等胎體缺陷,然后再在“護胎釉”上面罩一層鈞釉。這種含鐵量比較多的白色“護胎釉”在高溫窯爐環境中部分或全部裸露,所含鐵元素被氧化,呈現淺或深的醬色,造成宋代鈞瓷的“紫口鐵足”現象。這里要注意一點:宋代鈞瓷的“紫口鐵足”現象不是人們習慣認知的由于胎質含鐵量多造成的。因此,宋代鈞瓷僅僅是把唐代的“拓花釉”變成了通體“罩花釉”,兩者所不同的只是一個施釉的面積大小,工藝從“點釉”變成“罩釉”的區別。這種工藝特征“繼承性”、“傳承性”都是特別明顯的。第四,從型制傳承上看,鈞瓷與其他類別瓷器、器物型制衍變相符,有著從唐代的大氣恢弘到宋代的小巧別致的演變過程,也同樣反映出從唐到宋的制瓷工藝技術的進步。比如從唐代的平足到宋代的圈足,從唐代的粗重厚笨到宋代的輕薄秀美等等。至于胎質,不同地域、不同窯口、不同年代的瓷器胎質都有不同的特征,就是同一個地區的兩個不同窯址出品的同種瓷器其胎質也是有很大區別的。因此,胎質本身對判斷鈞瓷制作工藝的繼承、傳承上不是必要條件,它只是在判別瓷器窯口時起到重要作用。
綜上所述,鈞瓷的鼻祖是唐代花瓷,存世的魯山窯產品及段店窯、下白峪窯、黃道窯發現的唐代花釉瓷是“宋鈞”的源頭,也就是鈞瓷的始祖,這應該是不爭的事實。至于唐代鈞瓷最早開始于那個時段,也就是唐代花瓷出現的時間上限,這在考古界及學界已經有初步判斷:1988年5月,在禹州市淺井鄉橫山村,唐代陽翟鎮遏兵馬使郭超岸的墓中出土了彩斑釉色揮灑淋漓的雙系罐3件,造型古樸高雅,分別定為一級和二級文物。據該墓出土的墓志記載,郭超巖死于唐元和二年(807年),葬于唐元和五年(810年)。這次考古證實了禹州生產唐代花瓷的時間最晚是唐元和五年的唐代中晚期。文獻方面記載的唐代花瓷,目前最早的見南卓《羯鼓錄》內“不是青州石末,即是魯山花瓷”。《羯鼓錄》前錄成書于唐太宗二年(628年),后錄成書于唐太宗四年(630年)。瓷器產品記錄于書籍文獻,可見當時花瓷工藝技術已相當成熟,花瓷產品也廣為流傳,甚至進入皇宮內院。按照古代生產力水平和技術發展速度推斷,唐代花瓷——也就是鈞瓷的始燒時間最晚也應在唐代中早期,甚至更早時段。鈞瓷的生產時間上限能否再前移,還有待于考古方面和學術研究方面的新發現。
二、宋代鈞瓷
在唐代花瓷影響面不斷擴大,窯工在追求唐代花瓷彩斑釉面美感的心理驅使下,把燒制花瓷工藝上的點拓花釉變為通體罩花釉,創燒出先施加氧化后呈褐色的“護胎釉”再整體施加花釉的早期鈞瓷,造就了宋代以后鈞瓷產品繽紛多彩、成就非凡的事實。這也是鈞瓷發展過程中再自然不過的事情,極其符合自然發展規律。這種先施加含鐵量較多“護胎釉”等工藝再施加鈞釉而生產出的鈞瓷,正是從唐代底釉上面點拓花釉的鈞瓷到元代胎體上面直接罩鈞釉的鈞瓷中間產品—宋代鈞瓷。這一時期的鈞瓷,由于施加的“護胎釉”含鐵量比較多,因此在瓷器表釉較薄的口部和沒有表釉遮蓋的瓷器底部表現出所含鐵元素被氧化后的褐色,成為這一時期河南鈞瓷的典型特征。事實上,這一時段鈞瓷的時間越靠前,釉質純凈度越低,造成的深淺交錯的天藍、灰白、乳白釉色越明顯,時間越靠后,釉色越純凈。在創燒色彩斑斕的早期鈞瓷之后的漫長時段中,窯工逐漸摸索出獲取相對純凈釉料的方法,成功燒造出色澤單一而溫潤的天藍、月白等多種純色鈞瓷。鈞瓷釉色越來越呈現單一純凈顏色現象說明,制瓷匠人在制瓷實踐中不斷摸索獲取純凈釉質原料的方法,追求純色鈞瓷的意愿最終實現。同時,窯工通過不斷總結分析偶然出現的紅色窯變鈞瓷的原因,逐漸能夠獲取相對純凈的以氧化銅為釉質呈色的鈞瓷釉料,從而創燒出玫瑰紫、海棠紅鈞瓷,構成一代名瓷的一個完整體系。不過,在宋代這一時期的紅彩鈞瓷,是在未預知的情況下獲取并使用了窯變紅彩釉料,就像唐末宋初制瓷匠人獲取花斑釉料一樣,需要一個漫長的時間段才能達到。因此,這時還不能刻意燒造紅彩鈞瓷,出現的紅彩常常是夾雜其他顏色,呈現斑塊分布的紅色也都是沒有任何規律可循的。特別是玫瑰紫、海棠紅的釉質呈色無一例外的都具有一種云遮霧蓋的朦朧感覺,并且整體釉色不完全相同,是純粹的不可預知顏色深淺及范圍的窯變,與后來元代才逐漸出現的那種人工刻意而為點拓銅紅釉料,彩斑規律分布、釉色分界線明顯的鈞瓷截然不同,尤其是與新仿的鈞瓷更有著天壤之別。另外,從不同時期鈞瓷施加的“護胎釉”分析,越是接近從唐花瓷到宋鈞瓷工藝轉變界點的瓷器底釉越是厚實。五代、宋初的早期鈞瓷施加比較厚的“護胎釉”,到北宋中晚期施加薄薄的一層“護胎釉”。
金代與宋代時間大多重疊,因此金代鈞瓷與宋代鈞瓷在觀感上有很多相同之處。1987年北京市海淀區清理一座金代墓葬,出土一組造型優美、釉色雅致、工藝精致的鈞窯瓷器,被認為是金代墓葬出土的宋鈞精品。(趙光林《北京地區考古調查》,文物出版社,《中國考古學年鑒-1998》,112頁)這組鈞瓷共四件,分別是鈞瓷小碗、鈞瓷菱口缽、鈞瓷折沿盤和鈞瓷玉壺春瓶。四件鈞瓷的共同特征是:底足顯現褐色,胎質大多較細而堅致,天青色釉,釉層較厚而均勻,大多沒有釉流淌而形成的明顯薄厚不均勻現象,僅在足腹交接的轉折處有積釉。釉面上有淺隱的片紋,施釉至足際,足心施滿釉。四件鈞瓷器皿的口部,因釉層較薄而呈現赭黃色,這是這組鈞瓷的共同重要特征。這組鈞瓷從鈞瓷菱口缽殘斷處看,肉紅色比較明顯的地方都是胎骨凸起的地方,如口部、轉折處及凸棱處釉層較薄的地方,肉紅色都比較明顯,應該是施加含鐵量較多的“護胎釉”中的鐵元素被氧化所致。綜合判斷這組鈞瓷燒造于金代初年。
另外,在發掘神垕鈞窯遺址時,最早的地層有潑彩式紅斑,而到第二期就開始出現規整的紅斑了。早期地層出土的鈞瓷帶大面積紅彩,流動感極強,紅彩與天青釉的交界自然熔融,沒有明顯界限,也沒有規律可循,有流霞的韻味,有學者稱之為潑彩,十分貼切。這種潑彩式的紅斑瓷器與邊界分明、有規律點畫的紅斑瓷器是有時代差異的—一個是宋代一個是元代。發掘調查的窯址一共9個,基本可以代表神垕西南部窯廠的總體面貌。在這一區域沒有發現更早的遺存。因此可以說,這一區域(或叫鈞窯中心區)燒造鈞瓷年代應為北宋末到金初。(秦大樹等《發掘禹州鈞窯群確證鈞瓷燒制期》,《文物天地》2002年第三期。)
在我國北方,特別是河北地區,時有中原生產的北宋時期的文物精品出土,如筆者的窖藏鈞瓷硯滴、北京金山墓出土的四件鈞瓷和懷柔出土的臨汝窯玉壺春瓶等。關于近年來北方墓葬和窖藏出土中原文物藝術精品問題,這應該與北宋末年女真人伐宋占領中原有關。歷史上,北方女真人多次入侵中原,而女真族軍隊又帶有極強的掠奪性。史書記載,女真人最大的一次擄掠是滅北宋后攜徽、欽二帝北歸。據《宣和錄》載:“敵必元數,督責日急,要牛車千輛,取司天臺渾天儀、合臺景象、合臺天輪。自五代祖宗以來所蓄并收江南浙蜀所有上皇二十余年珠玉一旦取去。牛車擔負,襁屬不絕......二百年府庫蓄積,一旦掃地盡矣”。以北宋末年經濟之富庶,文化之發達,器玩之精美奢華,此次掠奪文玩必不在少數。金軍入侵中原,一方面大肆搜刮財寶至北地,另一方面還強遷占領地區之民往河北。《金史》卷74《宗翰轉》:“(天會五年)宋董植以兵至鄭州,鄭州人復叛。宗翰使諸將擊董植軍,復取鄭州。遂遷洛陽、襄陽、汝、鄭、鈞、房、唐、鄧、陳、蔡之民于河北”。金軍直接的掠奪和移民的自然攜帶,無疑會把當時的中原文物精品帶到北方地區,從而詮釋今天北方地區時而出土中原文物精品。
三、元代鈞瓷
元代鈞瓷生產范圍不斷擴大,燒造鈞瓷的窯口遍布大江南北。據考古調查,僅在中國北方地區就發現燒制鈞瓷的窯口有四省二十七縣、市。元代時期北方地區燒造鈞瓷窯口眾多,胎質各異,燒造鈞瓷呈現出異常繁榮景象。因此,傳世和出土的鈞瓷完整器是三個鈞瓷發展過程中最多的一個。不過,從生產工藝上看,元代鈞瓷只有兩個顯著特點:一是省略施加“護胎釉”的工藝。五代、宋早中期鈞瓷,施加比較厚的“護胎釉”,到北宋中晚期、金代施加薄薄的一層”護胎釉”,而到了元代,窯工已經完全意識到,很厚的鈞瓷釉質足可以遮蓋住胎體些許的旋痕及略微的胎體微粒凹凸痕跡,加之“元代鈞窯瓷制作較粗,造型笨重,底足修整不精細”的粗率制瓷風格,因此改變制瓷工藝,不再施加”護胎釉”,直接在胎體上施加鈞釉,燒制出具有元代特殊風格的元鈞瓷。元代鈞瓷工藝的改變,使元代鈞瓷和宋代鈞瓷之間產生一條十分明顯的“分水嶺”,也成為區分元鈞瓷與宋鈞瓷的主要特征。二是元代點拓紅彩釉鈞瓷。元代鈞瓷窯工在宋代紅彩鈞瓷燒造基礎上,通過不斷總結分析偶然出現的紅色窯變鈞瓷的原因,逐漸能夠獲取相對純凈的以氧化銅為釉質呈色的鈞瓷釉料,從而燒造出眾多的點拓玫瑰紫、海棠紅釉料的窯變鈞瓷。不過,元代早期的紅彩鈞瓷,由于技術條件的限制,只能獲取少量的窯變紅彩釉料,因此并沒有大量燒造通體施加紅彩鈞釉的鈞瓷,大多是刻意點拓銅紅釉料,彩斑規律分布、釉色分界線明顯的鈞瓷,與宋代的紅彩具有一種云遮霧蓋的朦朧感覺,并夾雜其他顏色,呈現斑塊分布的、沒有任何規律可循的紅彩鈞瓷有著天壤之別,是刻意燒造的可預知顏色及范圍的窯變彩鈞瓷。
在研究鈞瓷工藝從唐到元的發展過程需要注意的一點是,元代匠人在摸索出獲取較純凈銅紅窯變釉料后,為追求紅彩鈞瓷炫目耀眼的外在視覺效應,模仿唐花瓷點拓釉工藝,在整體施加鈞釉的釉面上再人工拓點含銅釉料,燒制出紅與藍、灰藍、月白等顏色分界線分明的彩鈞瓷,使鈞瓷出現了制瓷施釉手法的“返祖”現象。這種制瓷工藝正是唐代花瓷工藝的翻版,只是兩個時代的兩種鈞瓷所施加的底釉和點拓的“花釉”不一致—一個是深色底釉上點拓鈞釉,一個是鈞釉上點拓紅彩鈞釉,產生一花一紅的不同視覺效果,但工藝流程同出一轍。元代這種制瓷工藝的“返祖”現象也同時說明,制瓷匠人摸索規律能夠獲取較為純凈的以氧化銅為主的紅色釉料,進而人為制作純紅釉彩鈞瓷的時間上限不會超過元代早期。也就是說那種刻意燒造的純色玫瑰紫、海棠紅鈞瓷,以及那種內藍外紫的所謂“官鈞瓷”都應該是元代中晚期或以后的產品,元代早期及以前的紅彩鈞瓷只能是那種偶然出現的紅色漫渙、不規則的真正窯變彩鈞瓷。事實上,元代匠人摸索出獲取較純凈銅紅釉,燒制出不同釉料顏色分界線分明的點拓釉彩鈞瓷,為元代末期及明、清燒制釉里紅瓷器和純紅釉瓷器奠定了堅實基礎。
關于宋代鈞瓷與元代鈞瓷的區別至今沒有一個系統的判斷方法,有的只是流傳至今的一些粗泛鑒別條目。實際上,由于燒造瓷器的年代有異,制瓷工藝有所不同,使用的制瓷原料也不一樣,因此其質地和外觀表征也會有很大區別。筆者認為,比較顯著的區別至少有如下幾點:首先是施用“護胎釉”方面。宋鈞瓷大多是在通體施加的氧化后呈褐色的“護胎釉”上施鈞瓷釉,而元鈞大多是不施加“護胎釉”的。由此引發的元鈞與宋鈞的明顯區別有三點:(1)宋鈞有“紫口鐵足”現象,元鈞則沒有。(2)宋鈞的“棕房”孔洞破口四周有褐色雜質顆粒,元鈞則不存在。(3)宋鈞未施釉的“底部刷芝麻醬色釉”,元鈞則沒有這種現象。其次是有無“蚯蚓走泥紋”。由于宋鈞“其配制色釉,法用調和,不加研乳,顏料與釉汁未能十分熔合,經火乃現離合狀態,致有大如‘蚯蚓走泥紋’,”而元鈞“其配制色釉之法,則調和后,再加研乳,顏料釉汁務令熔合”,因此沒有“蚯蚓走泥紋”這種特征。第三是釉層墜積現象不同。由于元鈞與宋鈞所施用的釉質有所不同,因此造成釉層墜積現象不一致:元鈞釉層流動性強,因此呈現墜釉至器物底部的特征;宋鈞釉層流動性相對較弱,因此造成宋鈞在器物口下或腹部的墜釉現象。
《鈞緣閣》草于2014年10月
鈞瓷桃2.jpg (80.6 KB, 下載次數: 11)
鈞瓷桃3.jpg (88.57 KB, 下載次數: 8)
鈞瓷桃4.jpg (64.18 KB, 下載次數: 10)
鈞瓷桃5.jpg (90.5 KB, 下載次數: 9)
鈞瓷桃6.jpg (69.82 KB, 下載次數: 8)
鈞瓷桃_副本.jpg (94.63 KB, 下載次數: 12)
桃形硯滴側.jpg (61.39 KB, 下載次數: 7)
桃形硯滴側底.jpg (91.23 KB, 下載次數: 12)
桃形硯滴底.jpg (22.46 KB, 下載次數: 16)
桃形硯滴正.jpg (121.24 KB, 下載次數: 12)
桃形硯滴正頂.jpg (95.89 KB, 下載次數: 12)
潮起潮落.jpg (211.17 KB, 下載次數: 12)
飛流直下.jpg (156.73 KB, 下載次數: 11)
風雨欲來.jpg (149.94 KB, 下載次數: 9)
涓涓溪流.jpg (234.05 KB, 下載次數: 11)
亂云飛渡.jpg (181.77 KB, 下載次數: 10)
山崖融雪.jpg (141.99 KB, 下載次數: 8)
似水流云.jpg (111.2 KB, 下載次數: 13)
天晴云破.jpg (171.87 KB, 下載次數: 9)
萬象更新.jpg (204.07 KB, 下載次數: 11)
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