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站在人類文明發展的轉折點上

  

  

  在近現代人類思想史上,馬克斯·韋伯(Max Weber, 1864—1920)占據了一個十分重要的歷史地位。作為一個思想深邃、視野廣闊和見解獨到的思想巨人,韋伯已對世界現代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各界產生了巨大和深遠的影響,以致于有的論者把他視作為與馬克思(Karl Marx)和涂爾干(Émile Durkheim)齊名的三大思想家和社會學的三大奠基人之一。對此,美國著名社會學家帕森斯(Talcott Parsons)曾評價到:“在我看來,韋伯是站在西方文明發展的轉折點上。他看到了古老體系的解體,并抓住了它的實質,而這是他同時代的人所不能做到的。對于構思科學發展的方向,韋伯做出了比其他任何名人都更多的貢獻。這個新的方向預示了把握即將到來的新社會的根本意義”(轉引自漢·諾·福根《馬克斯·韋伯》,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出版,第163頁)。

  韋伯對西方思想界的巨大影響,首先是經由帕森斯譯介韋伯的著作而在美國發生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后,韋伯的影響經由“出口轉內銷”的方式,重新回復到德國本土和歐洲學界。在德國和歐洲的學者重新認識到韋伯思想重要性的同時,一些德國學者也開始從韋伯本人的文本脈絡、思想淵源、時代歷史背景以及韋伯的家庭生活和個人精神歷程等多維視角來重新解釋韋伯,從而發生了一個“祛‘韋伯美國化’”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也曾有人對帕森斯把韋伯塑造成“社會學家”的做法提出異議。這里,且不管是否應該把韋伯視作為一個社會學家、一個法學家、一個經濟學家,還是一個經濟史學家,但迄今為止,還似乎無人懷疑韋伯在人類現代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隨著韋伯一些學術著作和生前的手稿的整理出版,以及隨著國際學術界和文化界對韋伯思想研究的深入,可以說,到目前為止,已形成了一個巨大的“韋伯思想世界”。并且,這個韋伯思想世界是如此的博大紛雜、深邃繁復和撲朔迷離,以致于當代許多研究者都把韋伯的著作和有關韋伯研究的文獻,視作為一種巨大的學術資源和理論思想的“采礦場”,而這部《經濟通史》,無疑也是韋伯存留在人類學術思想資源“礦藏”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馬克斯·韋伯于1864年4月21日生于德國埃爾福特市的一個富商世家,其父是一位法學博士,并終生從政。1882年,韋伯進入海德堡大學學習法律。在大學期間,除了主修法律課程外,韋伯也對歷史、經濟學、哲學和神學有著廣泛的興趣。1884年秋天,韋伯轉入柏林大學繼續專修法學。后來,幾經周折,直到1888年,韋伯才在戈爾德斯密特(Levin Goldschmidt)和邁岑(August Meitzen)指導下開始攻讀法律博士學位,并在1889年以“優秀”的成績完成了博士論文“意大利城市家庭和商業團體公共貿易公司中共同責任和資金獨立原則的發展”。在獲得博士學位后,韋伯曾獲柏林大學商法和德意志法教授的資格,并先后任弗萊堡大學、海德堡大學的政治經濟學教授。1897年至1903年間,由于“精神崩潰”,韋伯幾乎完全喪失了進行學術工作的能力。因此,他辭掉了大學的教學工作而去南歐旅行和進行精神療養,并在1903年最終辭去了海德堡大學的教職。1904年,韋伯曾攜夫人瑪莉安妮·韋伯(Marianne Weber)到美國旅行。這對韋伯的晚期思想的形成,曾有很大影響。在經歷了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后,韋伯于1918年再度接受了維也納大學政治經濟學的教席,講授“經濟與社會”的專題課程。1919年6月,韋伯接替了布倫塔諾(Lujo Brentano)在慕尼黑大學所留下的講座教席,并在1919—1920學年在慕尼黑大學講授“普通社會經濟史概論”的課程。1920年6月,韋伯不幸在一場世界性流行感冒中患上肺炎,由于治療不及時,于6月14日溘然辭世,享年僅56歲。

  雖然韋伯在生前曾有《新教倫理和資本主義精神》和其他大量文著出版和發表,但他的主要著作還是以手稿和授課筆記的形式留給了世人。在韋伯辭世后,經由韋伯的遺孀瑪莉安妮和一些研究者的整理,這些數量巨大的手稿和筆記已陸續出版,并已被翻譯成多國文字。目前已出版的韋伯的主要德文和英文著作有:《新教倫理和資本主義精神》,《經濟與社會》,《經濟通史》,《宗教社會學》,《中國的宗教》,《古代文明的農業社會學》,《社會科學方法論》,《馬克斯·韋伯論經濟與社會中的法律》,《馬克斯·韋伯論資本主義、官僚制與宗教》,《馬克斯·韋伯的社會與經濟組織理論》,《馬克斯·韋伯論個人魄力型權威與社會組織》,《韋伯政治學文選》等。另外,由德國韋伯專家蒙森(Wolfgang Mommsen)、施魯赫特(Wolfgang Schulchter)和溫克爾曼(Johannes Winckelmann)等主編的數十卷本的《韋伯全集》,也從1984年起開始出版。

  從成書時間上來看,韋伯的這部《經濟通史》應是他生前的最后一部著作。然而,奇巧的是,它卻是韋伯的第一部被譯成英文的著作。這部《經濟通史》,是根據韋伯于1919—1920年第一學期在慕尼黑大學講授“普通社會經濟史概論”課程時學生們的聽課筆記整理出來的。德文原版是在韋伯逝世后,在韋伯遺孀瑪莉安妮的主持下,由兩位德國學者赫爾曼(Siegmund Hellman)和帕爾伊(Melchior Palyi)整理出版的(參本書后面所附由科恩博士所撰寫的“導讀”第三部分)。英譯本則由著名美國經濟學家、芝加哥學派的開山鼻祖弗蘭克·奈特(Frank H. Knight)于1927年譯成英文。20世紀六十年代初,我國翻譯家姚曾廙先生根據奈特的英譯本將此書翻譯成中文,并由上海譯文出版社以《世界經濟通史》的書名出版。在本書中文第一版1981年印行時,中文譯者姚曾廙先生已經作古。

  目前的這一新中文版,是筆者根據姚曾廙先生的中譯本校訂而成的。這次重新校訂,我仍然參照了由美國Transaction出版社所轉印的奈特的原英譯本。在校訂過程中,我發現姚曾廙先生的翻譯水平是相當高的。能把韋伯的這樣一部歷史跨度大、知識涉及面廣、思想晦澀難懂,并且有多國文字詞匯的艱深著作翻譯得如此精確和流暢,沒有數年艱苦卓絕的努力、廣闊的知識背景和深厚的中英文和其它西方語言的功力,是不可能做得到的。由于原中文版翻譯得基本上已“到位”,在這次校訂中,我只是根據時下的理論知識和學術慣例,更改了一些西方學者的中譯名(如原中文版把作者“Max Weber”翻譯成“維貝爾”而不是“韋伯”,將“Werner Sombart”翻譯為“佐姆巴特”而不是“桑巴特”等),并根據筆者的淺薄的知識和自己的當下理解,更改了一些專業術語和譯法,并對一些翻譯得不太順暢的部分章節和語句做了一些文字修飾。另外,在這一新中文版中,我也根據德文原版書名和英譯本的書名,將新中文版書名由《世界經濟通史》改為《經濟通史》,從而使這三種版本的書名同一起來。

  在美國Transaction出版社1981年重新印行奈特的英譯本時,該出版社約請了一位學者科恩(Ira J. Cohen)撰寫了一篇幅甚長的“導讀”。在根據這個英譯本校訂本書時,我發現這篇“導讀”的學術水平和理論價值均甚高,故邀復旦大學的王永欽博士共同翻譯了這篇“導讀”,并附在這一新中文版之后。在閱讀韋伯的這部《經濟通史》正文之前或之后,讀者如能讀一遍科恩博士的這篇“導讀”,相信對把握本書的脈絡,對全面了解韋伯的思想理路,都會大有助益。

  這里需要指出的是,盡管本書的德文初版者和英譯者均將此書冠名為《經濟通史》,但嚴格來說,韋伯的這一著作并不是一部詳盡和全面的世界經濟史,而是一部資本主義經濟制序(在英譯本中為“institutional order”)的生發和型構史。因此,讀者在閱讀本書時,如果能有興趣參閱布羅代爾(Fernand Braudel)三卷本的《15至18世紀的物質文明、經濟和資本主義》(中譯本由三聯書店1992—1993年出版)以及諾思(Douglass C. North)和托馬斯(Robert P. Thomas)的《西方世界的興起》(中譯本華夏出版社1999年第2版),并對韋伯、布羅代爾、諾思以及馬克思的有關思想和歷史觀進行比較,也許會發現許多有意思的問題。竊以為,如果說馬克思主要致力于從生產技術和生產方式的角度揭示資本主義經濟產生和發展的歷史機理的話,諾思則反過來從私有產權關系的確立和建構來解釋西方世界興起的原因。與之相對照,如果說布羅代爾欲從歷史上人們的日常物質生活來再現資本主義經濟秩序的產生過程的話,韋伯則更傾向于從不同民族的文化信念和宗教信仰中來探尋資本主義經濟秩序產生的精神資源。這里,不管歷史學家如何在自己的文本中再現歷史,也不管思想家基于自己的知識論背景如何看待現代資本主義,現代資本主義經濟秩序卻早已是一個歷史的和現實的社會實存了。正如附在這部《經濟通史》后面的科恩博士所寫的“導讀”中所言:“我們生活在一個不僅受資本主義經濟秩序運作影響、而且向著它發展的歷史時代”。這一事實本身就使得了解和解讀資本主義經濟的演變史,成了認識這一社會經濟秩序的本質并依此來反思我國轉型社會所處的演化過程階段的一項有意義的學術工作。

  自1978年以來,中國經歷了并仍在經歷著一個從行政控制經濟(administratively controlled economy)向市場經濟的歷史轉型期。這一轉型以哈耶克(F. A. Hayek)的社會理論話語來說,實際上就是市場經濟秩序(economic order)—— 亦即哈耶克所說的“人之合作的擴展秩序”—— 在中國社會體系內部的型構、生長和擴展的過程。把中國的改革開放置放在世界現代化過程的場景中來審視,我們會發現,1978年以來的中國社會轉型,實際上是韋伯所理解的世界的“祛魅”(disenchantment)、“理性化”(rationalization)和“理智化”(intellectualization)過程的一個延伸或者說組成部分。如果從哈耶克和韋伯的理論視角來觀察當代中國經濟改革的歷史過程,我們或許會發現,在過去20多年以及在當下正在進行著的中國社會內部市場秩序的生長和擴展的過程中許多已經發生的并正在成為歷史的事件和實踐,尤其是已經發生并在繼續向前延續著的民營經濟的成長和發展的軌跡,與韋伯在這部《經濟通史》中所描述的近代西方市場秩序的生成和擴展的史實圖景,確有某種“何其相似”之處。

  另外,從經濟思想史的理論視角來看,如果現在還有人對哈耶克的現代市場經濟體制是一種自發生成的社會秩序的理論洞識還有疑問的話,讀過韋伯的這部《經濟通史》,自然會體悟到,韋伯對世界經濟史——尤其是對現代市場秩序的型構過程——的敘述,恰似印證了哈耶克的自發社會秩序理論。進而,中國經濟學界的同仁對1994年紀念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之一道格拉斯·諾思新經濟史的建構主義歷史觀的解釋力若何,也自然就會有自己的正確判斷了。按照諾思新經濟史學的建構主義歷史觀,是國家統治者設計了并構建了市場的博弈規則(如產權安排),然后才導致了西方世界的興起。讀過韋伯的這部經濟通史,讀者們也許會發現,近、現代世界經濟史的歷史事實并非是如此。恰恰相反,韋伯的世界經濟史的敘述基本上印證了亞當·斯密(Adam Smith)——卡爾·門格爾(Carl Menger)——哈耶克的產權自發生成觀:市場運行中產權制度安排本身是市場發展演化的一個自發生成結果。當然,這種自發制度生成論的理論程式,并沒否認政府主權者(the sovereign)或立法者在市場經濟體系內部確立產權制度安排時的立法作用,并且也不排除近現代西方世界市場體系內部最先型構而成剛性產權結構與西方文化傳統密切相關這一點。概言之,從整體上來看,雖然韋伯把世界的現代化視作為一種“理性化”或言“合理化”(rationalizaion)過程,但從韋伯那捭闔縱橫、洞鑒古今式的經濟史解說中,顯然是解讀不出來人類社會經濟秩序和種種制度安排是任何個人理性設計的結果這一建構主義的理論結論的。因此,如果在哈耶克的自發社會秩序生成論和諾思的產權設計建構論的知識背景中進一步閱讀韋伯的這部《經濟通史》,對把握當代中國社會以及其內部市場秩序發展和演化的未來走向,顯然是有著某些理論和現實意義的。

  由于處于市場深化過程中的當今中國社會是處在一個韋伯所說的已“祛魅”和“理性化”的現代世界中,尤其是隨著自1978年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外資及其運作方式的引入,以及伴隨著中國各級政府機構中的制度規則向世界貿易組織(WTO)運作規則的調適,今天和未來中國內部市場秩序的生長和擴展,不可能也沒有必要再重新走一遭近、現代西方社會歷時數百年的市場經濟秩序型構和發展的漫長過程。毋庸置疑,中國社會會在一個相對較短的歷史時期中完成自己的市場經濟秩序的生成、擴展和制度化過程。然而,現在的問題是,在未來中國經濟的市場化(marketization)和中國社會的制度化或言憲制化(constitutionalization)過程(這兩個過程應該也必定是同一的)中,數千年傳統中國文化資源中的精神底蘊和數十年行政控制經濟實踐所遺留下來的體制運作的“機制殘存”還會在相當長的時期中起著相當大的制約作用。在有著數千年傳統文化資源和數十年行政控制經濟(這種資源配置體制無疑也是韋伯所說的“世界理性化”的一個畸形結果)實踐這一歷史背景中,未來中國經濟的市場化和中國社會的制度化或憲制化(從某種程度上可以把這個過程理解為向“法治國”——即哈耶克和美國法律史學家伯爾曼(Harold J. Berman)等西方學者所理解的“Rechtsstaat”——的過渡)的路徑將是怎樣的?對目前處在中國社會轉型時期的國內學人來說,在這個問題背景中閱讀韋伯的這部《經濟通史》,反思韋伯在自己的文本話語中所勾畫和復現的西方現代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秩序的歷史演化圖景,對認識和把握中國經濟社會體制變遷的實質及前景,其意義也就自不待言了。

  下面謹對韋伯《經濟通史》的英譯者和中譯者向讀者略作介紹。

  如上所說,韋伯這部著作的英譯者為一位世界著名的經濟學大師、人們所公認的當代經濟學中的芝加哥學派的開山鼻祖弗蘭克·奈特。奈特于1885年出生于美國伊利諾斯州的一個農場,1911在田納西州的米利根學院獲學士學位,1913年從田納西大學獲碩士學位。同年,奈特從進入康奈爾大學學習哲學,一年后在哲學系的熱心幫助下開始學習經濟學,從師于當時的著名經濟學家約阿爾文·S·約翰遜(Alvin S. Johnson)和阿蘭·A·揚(Allyn A. Young)。1916年,奈特從康奈爾大學獲博士學位,其博士論文就是后來(1921年)出版的公認的當代經濟學中的經典名著之一《風險、不確定性與利潤》一書。1918年,奈特曾在康奈爾大學任教一年,然后轉到芝加哥大學任教兩年,接著移居衣阿華大學,并在該大學晉升為副教授和教授。1927年,奈特回到芝加哥大學(同年出版了他所翻譯的這部《經濟通史》的英譯本),隨之在20世紀三十年代以后成了在芝加哥大學對學生們和教職員工們最具影響的經濟思想家。盡管后來康奈爾大學和哈佛大學曾多次試圖將奈特從芝加哥挖走,但均未成功。結果,從1927年開始,奈特一直在芝加哥任教,直至1958年從芝加哥退休。奈特退休后,仍然居住在芝加哥,直到1972年辭世。

  奈特在芝加哥大學和美國經濟學界的巨大影響,使他贏得了世界性的學術聲譽和經濟學專業領域的最高榮譽。譬如,盡管他于1936年和1937年兩次主動放棄美國經濟學會會長的提名,1950年他仍被推選為美國經濟學會會長,并于1957年獲弗朗西斯·沃爾克勛章(Francis Volcker Medal)——該學會的最高獎勵。奈特一生出版過許多重要的學術著作,且幾乎每部著作都有著重要的理論影響。除了上面所提到的《風險、不確定性與利潤》(1921)這部經濟學的經典名著外,奈特的主要著作還有《經濟組織》(1933)、《競爭的倫理學及其它文論》(1935)、《自由與改革:經濟學與社會哲學論文集》(1947)、《論經濟學的歷史與方法》(1956),以及《認知力與社會行動》(1960)等。

  在談到奈特的學術貢獻時,這里尤其要特別指出的是,他被公認為目前在國際經濟學界(包括當下中國)大行其道的新制度經濟學(New Institutionalism)的先驅之一。譬如,早在1924年,奈特就發表了“社會成本解釋中的一些錯誤”一文,提出要深入探討“社會成本”這個概念,并指出了庇古(Cecil A. Pigou)的《福利經濟學》(1920)這一經濟學世界名著中的一些缺點和誤識。這要比新制度經濟學的創始人科斯(Ronald Coase)在1960年發表的改變絕大多數當今世界經濟學家思想認識的著名論文“社會成本問題”要早近40年。也正是在這篇中,奈特曾提出過當代新制度經濟學的一個核心觀點:僅當稀缺資源的產權被明確地予以界定時,市場才會是有效率的。這實際上意味著,早在20世紀二十年代,奈特就提出了目前我們所知的當代經濟學中的“科斯定理”(the Coase Theorem)的基本思想。

  像奈特這樣的一代經濟學大師,為什么在20世紀二十年代能放下自己的研究和著述來翻譯韋伯的這部《經濟通史》?這是否與奈特本人早年學哲學有關?在復旦和上海的學術環境和資料資源條件下,我目前還無力對此做進一步的詳細考證。但像奈特這樣的一代經濟學巨擘能翻譯韋伯的《經濟通史》這一事實本身,就可足以證明這部學術巨著的重要性了。事實上,在1927年翻譯出版韋伯的這部著作后,奈特還在芝加哥大學連續舉辦過馬科斯·韋伯思想研究班,并影響和型塑了美國一大批經濟學家的思想,其中包括奈特的學生、另一位當今世界舉世公認的經濟學大師和1982年紀念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喬治·J·施蒂格勒(George J. Stigler)。單從這一事實來看,韋伯的《經濟通史》這一巨著能在中國出版,應該是說我國學術界的一件大事。在中國改革開放20余年后的當下社會體制格局中,商務印書館能出版這一著作的新中譯本,想必將會對我國學界——尤其是經濟學界——的未來學術探索和理論發展,產生一定的影響。

  本書的中譯者姚曾廙先生,曾用筆名天馬,1912年1月出生于江蘇鎮江。姚先生早年失怙,1930年入燕京大學政治系學習,曾獲得金鑰匙榮譽獎。畢業后,姚先生曾執教于中國大學,但因抗戰期間遭日偽當局通緝,轉往大后方,就職于重慶國民政府財政部視察室,代理室主任。抗戰勝利后,姚先生曾執教于東吳大學,后因肝病不得不辭去教職。解放后,經上海市委統戰部的推薦,姚先生一直從事翻譯工作,直到1976年辭世。在20多年的時間里,姚曾廙先生曾為商務印書館、三聯書店等國內頂尖學術出版社翻譯了經濟、歷史、外交等眾多外國學術名著,總計在六、七百萬字。其中有《現代英國經濟史》、《現代英國》、《中國關稅沿革史》、《美國人在東亞》、《遠東國際關系史》、《中華帝國對外關系史》、《日本維新史》、《世界經濟通史》(本書)、《現代資本主義》、《卡斯特羅和古巴》、《麥克米倫回憶錄》(第2卷)、《墨西哥土地制度》等。姚先生的譯文準確、嚴謹;中文流暢簡潔,受到業內專家的高度評價,為20世紀五、六十年代國內學界公認的具有很高成就的老一輩翻譯家。

  現下,《經濟通史》的著者、英文譯者和中文譯者這人間三杰均已作古,但著者韋伯在20世紀初所勾畫描述的現代市場經濟秩序卻依然興盛不已,并在信息和英特網技術的迅猛發展中不斷地擴展和演變。逝者如斯,時不我待。在21世紀中華文明古國再望復興的啟始點上,這里謹錄韋伯在其“以學術為業”的著名講演中所引述的英國歷史學家卡萊爾(Thomas Carlyle,1795—1881)的一句名言于次,愿與本書的讀者和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界的同仁共勉:“千載已逝,方知命數;欲契運會,千載悠悠”。〔1〕

  2002年6月3日謹識于復旦,2004年1月5日修改于上海楊浦復旦書馨公寓

  ([德]馬克斯·韋伯:《經濟通史》,姚曾廙譯,韋森校注,上海三聯書店,35元。)

  注釋:

  〔1〕卡萊爾這段話的英文原文為:“Thousands of years have passed before thou could tenter into life, and thousands of years to come wait in silence that thou wilt do with this thy life”。

  原載《開放時代》2003年第5期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哈耶克:米塞斯《社會主義》序言
[法律考試]做為一個學法之人,這些書你都看過嗎 大學法律專業學生必看!
米塞斯與羅賓斯:行動的人與節約的人
十年再版一本書:澄清“人類行為的動機”
為什么要學習經濟史 - 孫寶根的日志 - 網易博客
年終 | 2020年計劃閱讀書單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三穗县| 双城市| 大姚县| 凭祥市| 公安县| 墨江| 太白县| 准格尔旗| 都匀市| 台山市| 五寨县| 河北区| 镇坪县| 德钦县| 杂多县| 西峡县| 尖扎县| 托里县| 奉化市| 耒阳市| 贵阳市| 内黄县| 江门市| 香河县| 和田县| 安溪县| 渭南市| 明光市| 无极县| 黄浦区| 阿克苏市| 郯城县| 抚远县| 晋宁县| 金溪县| 肇东市| 库车县| 嫩江县| 望城县| 嘉禾县| 天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