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完成4位碩士生答辯,下午14:00開始接著進行了11位軟件工程碩士答辯(本來下午安排7位,晚上安排4位答辯,我作為答辯主席,強行爭分搶秒在下午18:00前把這11位學生的過場全部跑完)。屈指算來,已經先后完成10位博士(中科院單位),29位碩士,23位軟件工程碩士的答辯。經過這么多長答辯,今天下午感覺徹底麻木了。已經不想再提任何問題為難學生了,就在論文上有問題的地方做些標記,要求提交正式稿時修改修改罷了。
能親眼見證這么多學生即將拿到夢寐以求的學位,真為他們高興,然而心情也是很復雜的。前幾天寫了一篇“工科碩士論文評閱面面觀”,說等本周答辯完了還要接著寫一篇研究生論文答辯面面觀。盡管明天全天還要繼續參與余下14位碩士論文的答辯,我想明天的情況還是基本一樣,感受也不會有多大的變化。連續鏖戰,身心已經十分疲憊。
我實驗室今年畢業的8位碩士研究生,周二下午就已經全部完成答辯,晚上我們慶祝全體順利通過時,他們告訴我,總算輕松了,盡管預先知道會通過。這么多年來,參加答辯,我自己也是一個成長的過程和經歷。記得第一次參加答辯時,還真有點緊張,一怕提不出問題,二怕提的問題切不中要害、顯得沒水平等,現在想來那都是多余的。近期很多博主都提到了研究生如何答辯的問題,如“輕松自信去答辯”(唐常杰),“研究生學位論文答辯要好好走過場”(王德華)等從不同方面描述了當今研究生答辯的萬象。事實已經證明,研究生到了可以提交論文答辯的份上,我想通過都是必然結果了。現在看來,至于答辯場上學生表現如何,已經是無關緊要了。所以,我想談談答辯組老師是如何“對付”答辯生的不正常現象。
多元化方向組成的答辯組成員。答辯組的5個成員中,形成了硬件、軟件、實驗、算法等涉及多個學科方向的多元化研究背景。成員陣容基本囊括了本組答辯學生的全部方向。因此,一般不會出現提不出問題或方向不熟悉的情況。這是一種非常良好的態勢,答辯學生馬虎不得啊。這么多年參加眾多學位論文答辯的過程中,發現答辯組老師也存在一些令人不爽的非正常現象。
非正常現象一:變得不怎么看PPT和聽講解。學生在對著PPT認真講解,答辯組老師則大多埋頭翻論文,從中挑錯,從中挑問題,估計答辯前未曾閱讀過論文。這是一種不太好的現象。其實,這樣容易錯過部分學生精彩的演講,也容易錯過答辯生的一些精致的PPT設計方案。我感覺,很多學生講解還是有激情的,PPT是精心準備和設計過的,是值得老師學習和借鑒的。另外,對答辯生的認真態度和勞動(可能為答辯PPT準備了好幾天時間)也是一種不尊重。
非正常現象二:提問老師不按規矩出牌。正規論文答辯有答辯的規矩,老師想提問,一般事先說明有2個或3個問題要問。結果說話不算數,2個完了,接著來3個、4個,且不斷追加,甚至沒完沒了。無辜拖延了答辯的時間,讓其他評委有問題也沒時間質詢。
非正常現象三:答辯越來越像一個茶話會。A老師的問題還沒回答完,B老師就開始中間插入問題,甚至C老師的問題也接踵而來,再也不給A老師機會。讓答辯生沒話正確判斷,不知道先回答哪個老師為好。
非正常現象四:學生導師或課題組成員干預。雖然規定導師要回避自己學生的答辯。但由于集中答辯,場地困難,很多答辯就臨時安排在導師辦公室或會議室。因此,導師經常也在旁聽。回答問題階段,看見學生為難,時常站出來替學生介紹研究背景和做的工作,為學生解圍。讓答辯委組成員很難做出正確判斷或在質疑中判斷學生問題所在。另外,答辯組成員中雖非直接導師,但有屬于答辯學生的實際指導者,所以也會不自覺的袒護答辯生。
非正常現象五:對自己學生寬松,對其他學生嚴格。有些導師對自己學生很寬松,連起碼的論文規范性都不過問,更不會關心論文質量問題。既放水,又放養。但在答辯過程中,對其他學生的問題卻很多,也很尖銳,要求很嚴格。這是一種很不正常的現象。
非正常現象六:提不出本質和核心問題。非個人研究專長的論文,卻每答必問。感覺如果不提問,好像沒完成任務和不能體現專家水平似的。這種提問,往往令學生難堪,搞得不好最后令自己難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