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世界就進入了以美蘇斗爭為中心的冷戰格局。
資本主義陣營和社會主義勢力之間的全面對抗正是以它們二者為代表,在長達幾十年的競爭中,這個對抗遍及從經濟到政治再到科技等多個領域,而其中又尤其以航空事業最為突出。
50年代末期到60年代初,蘇聯率先發力,又是人造衛星又是載人航天,著實壓了美國一頭,而美國也迎頭趕上,很快推出了著名的阿波羅計劃。
引爆月球
阿波羅計劃大家都很熟悉了,它的核心就是載人登月,這在當時的世界上還沒有人做成功過,而美國在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實現了這一技術。
1969年,阿波羅11號搭載著宇航員順利登陸月球,創造了新的航天事業里程碑,也重新讓自己在和蘇聯的對抗中獲得了優勢。
隨后,美國國家航天局仍然繼續推進著這項計劃,將十幾名宇航員都送上了太空,作為第一位踏上地球表面的宇航員,阿姆斯特朗的名言至今依然流傳著,“我邁出的是一小步,但卻是人類文明的一大步。”
這項探索行動總的來說是非常成功的,它也在天文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但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在這項計劃成功之后,美國國家航天局的科學家們其實很快又有了一個新的想法,而且聽起來十分驚世駭俗。
簡單來說就是,他們想要炸掉月球。
雖然月球不如地球大,但是想要炸掉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要想做到這一點,首先肯定用的就不是一般的炸彈,而是威力最大的核彈,但是因為在各種意義上都影響太大,所以這個計劃并沒有向公眾宣布,而是以機密的形式被封鎖起來,代號就是A119計劃。
具體怎么做呢?當時的美國航天局聚集了很多的專家,希望能夠找到一個最好的方案。
來自阿波羅科學家的萊瑟姆認為,畢竟采用核彈一定會產生大量的核輻射,這種輻射一旦進入地球大氣,對于我們來說會帶來不可預知的危害,為了避免出現這樣的問題,應該選擇在月球的背面而不是正面來進行引爆。
但是這就引出另外一個問題,就是觀測條件,要想在地球上能夠捕捉到爆炸的瞬間,必須只能在正面進行引爆。
可能的危害
正在美國這邊討論得火熱的時候,蘇聯一邊也有了一樣的想法,全國各地的科學家也都被召集到一起,要商量出一個最好的引爆方案。
按照其中一部分科學家的想法,最直接的方式就是把核彈頭送上月球,然后進行引爆,這要比發射探測器來得更高效,成本也更低。
不管是哪一個方案,也不管是美國還是蘇聯,他們想要引爆月球的愿望在當時都非常強烈,只要核彈爆炸,月球分崩離析,就可以在地球上用儀器設備捕捉到這個歷史性的畫面,甚至普通人用肉眼也能看到。
很多研究者還專門就月球本身的晝夜變化進行了研究,并依靠推算找到了最適合的引爆點。但是說了這么多,你一定有一個問題非常想問,那就是引爆月球的目的是什么?
從已有的資料顯示,這個引爆并沒有嚴格意義上的科研價值,在所有關于它的描述當中,被提到最多的就是爆炸所產生的壯觀景象,這似乎有些過于魯莽了,因此也有許多科學家對此表示反對。
畢竟引爆月球意味著毀掉我們唯一的衛星,這個事件可能帶來的影響是不堪設想的。
比如如果在地球上都能清晰地看到月球的爆炸,那么這場爆炸的威力一定是非常可怕的,伴隨它所產生的各種碎片和輻射的可能會有相當一部分會進入到進球,這對于我們來說有極大的風險。
想想看,六千萬年前,一個十公里直徑的隕石都直接導致了恐龍的滅絕,而月球會炸出什么樣的碎片還未可知,一旦歷史重演,悲劇的就是人類自己了。
事實上,月球對于地球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存在,首先它跟我們之間是有著非常恒定的引力平衡關系的,如果突然炸掉月球,地球可能無法保持現有的位置和狀態,比如地軸傾角會發生改變。
即便只是幾度的變化,對于人類而言都會帶來非常嚴重的后果。
傾角改變,意味著地球與赤道面之間的夾角改變,太陽直射點會改變,原來處在寒帶的極地可能會升溫,冰川融化然后海平面上升,沙漠發大水,雨林沒有水,整個生態系統的平衡被打破,甚至有可能最基本的四季變化都會完全消失。
這對于生活在地球上的生物來說,幾乎意味著滅頂之災。
當然比起這種緩緩發生的變化,更可怕的就是爆炸碎片的直接襲擊,也許一塊遠比十公里直徑大得多的隕石從天而降,讓地球經受又一次可怕的撞擊,引發一系列的惡劣事件,讓人類像恐龍一樣徹底覆滅。
結語
當然,美蘇都沒有將這個計劃付諸實踐,除了考慮到它有可能帶來的災難之外,其實也跟他們自身的能力有限相關,畢竟月球不是水電站,想要炸掉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光是從核彈的用量來說,就已經遠超我們的生產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