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給電影的情書
如何讓時光清晰地駐留在記憶的腦海,是人類長久以來的情結。從盧米埃爾兄弟1895年讓電影誕生之日起,人類有了讓活動影像留存于世的方法。電影誕生120年來,紀錄了人類太多的故事和想象。值此電影周年,讓我們一同來回顧120年來的電影精彩瞬間
在最初這四十年中(1895~1934),有一批前輩們縱橫影壇,用他們的實驗和進取精神為電影輸入營養。可以說,這是電影懵懂幼稚的四十年,也是偉大輝煌的四十年,正因為有了那無數個“第一次”,才成就了后來的電影傳奇。
12月28日,法國的盧米埃爾兄弟邀請了一些社會名流,來到巴黎卡普辛路14號大咖啡館的地下室里,放映了幾部他們拍攝的短片。在放映《火車進站》時,當看到火車遠遠駛來,好像要沖破銀幕,很多觀眾大吃一驚,起身逃離。這些短片意味著電影技術的最初成熟,這一天也被稱為電影的誕生日。
盧米埃爾兄弟是照相師出身,弟弟路易通過實驗制作了一種“活動電影機”,集攝影、放映和洗印為一體,超越了其他人的發明,并極力向全世界推廣,大賺了一筆。他們的影片主要是直接拍攝真實的生活場面,是現實主義電影創作的先河。
1898年:電影第一次遭遇危機
在美國,愛迪生為了獨占電影發明權,聘請了許多律師起訴其他拍電影者,導致電影生產量減少。到1898年以后,除了一家名叫“比沃格拉夫”的公司用自己的電影機攝制了幾部色情短片外,其它電影都是愛迪生公司生產的,由于缺乏競爭,質量很差。
而在歐洲,因為巴黎一個放映師不小心打翻了放映用的醇精燈,引起一場火災,燒死了兩百多個上層社會人士,引起人們的恐慌,電影被看成是一種危險的娛樂。再加上這期間的影片多是老一套的生活內容,觀眾也已厭倦,電影遭遇了誕生后的首次危機,影院出現無人光顧的現象。
1901年:蒙太奇手法出現
英國人史密斯是海濱照相師出身, 他在《祖母的放大鏡》、《望遠鏡中所見到的的景象》兩部片中創造性地在同一個場面里交錯使用遠景鏡頭和特寫鏡頭,建立了最早的“分鏡頭”原則,改變了梅里埃的單一視點和固定視角,這種簡單的蒙太奇手法對電影的發展產生了長遠的意義。
最初這種方法還是一種“特技”,需要借助“望遠鏡”這種物體來過渡,但是在1901拍攝的《小醫生》中,就表現出主動性地運用,他先是拍了遠景,接著就用大特寫鏡頭把正在喝牛奶的貓的頭部表現出來,實現了根據劇情的需要改變視點
1905年:中國首部電影《定軍山》
電影傳入中國后,外國人開設的影戲院生意火爆,但北京照相師任景豐的大觀樓影戲園卻因為買不到片源而門可羅雀,便萌生了自己拍片的想法。1905年恰好是京劇老生譚鑫培的60歲大壽,任景豐在參加壽宴時有了將京劇拍成電影的靈感。
得到譚鑫培同意后,他到德國的洋行里購買了一架手搖攝影機和膠片,在院中掛上白色布幔,利用露天陽光,由照相館的技師劉仲倫擔任攝影,譚鑫培在鏡頭前表演了《定軍山》中富有動作性的“請纓”、“舞刀”、“交鋒”幾個片段。這是有記載的中國人自己攝制的第一部電影,標志著國產電影的誕生。
1911年:電影成為“第七藝術”
詩人喬托·卡努杜出生于意大利,后移居法國,1911年發表了著名論文《第七藝術宣言》,認為電影是繼建筑、音樂、繪畫、雕塑、詩和舞蹈這六種藝術之后的又一藝術形式,也就是第七藝術。在當時電影還不成熟的情況下,卡努杜就意識到它一定會成為新的抒發感情的工具,并探索了電影表現方法的一般規律和追求目的。
他認為,電影是用光的筆進行描寫、以影像進行創作的視覺戲劇。同時,他還提出了“上鏡頭”這個術語,指代能夠在電影中創造美的事物。正是這一論斷,電影的地位大大提高,而卡努杜也被看作電影理論的先驅。
1914年:卓別林初登銀幕
卓別林1889年出生于倫敦的一個貧民窟,母親是舞蹈演員,他20歲的時候加入一家啞劇劇團,在世界巡回演出,后來到達美國,加入啟斯東公司。1914年2月2日,他的銀幕處女作《謀生》上映,片長15分鐘,從此開啟了喜劇大師之旅。
該片是在麥克·塞納特的助手萊爾曼的導演下拍攝的,后者為了對法國喜劇表示敬意,特將自己的名字改成亨利·百代·萊爾曼。在片中,卓別林打扮成一個英國紳士的模樣,頭頂灰色絲絨禮帽,身穿燕尾服,嘴上留著濃濃的八字胡,鼻架單眼鏡,扮演一個狡猾兇惡的騙子,他在這一時期的表演特色就是搞各種惡作劇。
《爵士歌王》作為史上第一部有聲片,其實只有很少幾段對白,但足以讓當年的觀眾大吃一驚。聲音成了電影中的一部分,改變了之前電影的“啞劇”形式,更加接近真實的生活世界。
實際上,這個里程碑式的創舉是偶然造成的,拍片中男主角在唱完一首歌曲后,隨口說了句臺詞:“等一會兒,等一會兒,我告訴你,你不會什么也聽不到。”后期制作時,這句臺詞被無意中保留下來,于是,影片就這樣“誤打誤撞”地成了“有聲電影”,并改變了整個電影業的軌跡。片中,白人舞臺演員阿爾·強生扮演了一位黑人爵士歌手,憑此大享盛名。
奧斯卡金像獎的全稱是“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獎”,緣起于米高梅公司的總經理路易斯·梅耶在一次晚宴上向在座的同行提出一個設想:把好萊塢的精英們集中起來組成一個團體,提高電影藝術和科學質量,推動大眾和電影企業的教育活動。
后來在實施中把工作重心放在了用頒獎的方式獎勵年度電影創作成績,也就是今天俗稱的“奧斯卡獎”,并在傳媒的推動下成為年度盛事。1929年5月6日,第一屆奧斯卡金像獎頒獎禮舉行,派拉蒙公司出品的《翼》獲得最佳影片,德國演員愛彌爾·詹寧斯獲最佳男主角,珍妮特·蓋納獲最佳女主角。
這一年,意大利的墨索里尼政權為了推廣符合法西斯理念的藝術,在威尼斯創辦了電影節,這是世界上第一個國際電影節,號稱“國際電影節之父”。為了與其對抗,不久英法美三國又在法國海濱之城戛納創建了戛納國際電影節。
盡管早期電影節的成立初衷含有政治的味道,但是隨著歷史的進程,它們對促進電影藝術發展的貢獻愈加顯著,而威尼斯電影節的主旨就是聚焦各國的電影實驗者,鼓勵拍攝形式新穎、手法獨特的影片。張藝謀曾憑借《秋菊打官司》和《一個都不能少》兩次獲得最佳影片金獅獎,李安和賈樟柯也獲過此獎。
下期預告
進入電影時代的第二個40年(1935~1974),電影藝術在這個時代達到了一個輝煌的高度,許多電影所能鑄就的高度,是今天的電影難以想象的。在這個40年里,《公民凱恩》、《羅生門》、《大路》、《正午》等等經典紛紛亮相,這是一個難以再現的黃金時代。
敬請期待,下一期:紀念電影誕生120周年特別策劃中篇
文章來源:時光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