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是人生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也是使自己變得更好、生活變得更好的重要步驟。關于“理財”的重要性,小財女已經重復說了無數次了,相信大家關于這方面的雞湯也喝過不少,但為啥著手理財一兩年,依舊沒看到更多的“財”呢?
那只能是方法我說了,做法你做錯了!
- 01 -
說個身邊的例子吧。
今年25歲的小夏是某公司的美編,每月到手薪資5000元。雖然薪資不高,但小夏和父母同住,每月去掉補貼家用的1500元,剩下的錢都可自由支配。
但按小夏以往的消費習慣,每月剩下的3500元中能有個500元的結余頂多了,再多肯定是多不出來,經常“月光”。
但小夏從去年起開始著手理財,由于缺乏理財方面的知識,她就從最基礎的開始做起,比如儲蓄、記賬等,所以現在已不是“月光”一族。但一年過去,小夏卻沒見自己的財富有多少增長,而且當中還碰到了些問題。
從決定理財起,小夏就下載了一個記賬APP,只要有大額支出,她就會記上。但如果支出金額是幾十或一、兩百的,她常常會不記得記。有時就算忽然想起有帳沒記,但也不記得具體數額或者時間了,以致小夏常會發現自己的帳對不上。
而且記賬記到現在,小夏也沒發現自己省下多少錢。每月還是該花就花,即便提醒過自己錢花多了,要克制,也不怎么頂用。按小夏自己的解釋就是,每月好像總有那么一些意想不到的地方需要花錢……
而在儲蓄方面,小夏采用零存整取的方式,每月存800元。由于這些錢不能少,因此一年下來,小夏擁有的也就每月存下的這些錢和利息了。
小夏感覺這理財和不理財似乎沒有太大的區別,如果不記賬、不儲蓄,消費上稍微克制一下,也能達到一樣的效果。而且這些存銀行的錢放入余額寶中,說不定還能有更多的利息。
- 02 -
小夏之所以會有理財不見“財”的感覺,在我看來,是因為她還沒掌握正確的理財方式。
1、記賬不能只“記”不分析
小夏雖然會記賬,但一方面,她不是每筆都記,以致最后出現賬對不上的情況;另一方面,她只是記賬卻從不分析自己的支出情況,兩者原因結合,記賬效果自然不會好。
關于對不上賬的情況,我想有過相似經歷的朋友不在少數。針對這種情況咋辦呢?
小財女建議大家,在每消費一筆錢后就做好記錄,同時標清楚每筆支出的用途,比如是服飾、聚餐還是化妝品。等到月末做支出分析時,就能對自己哪些方面花錢較多一目了然了,同時也可以翻看此前的記錄,看看到底哪些支出是沒有必要的,那下個月就可相應減少這方面的支出了。
2、強制儲蓄額不夠
理財師一直建議大家在理財時用上“支出=收入-儲蓄”這個公式,小夏雖然每月強制儲蓄800元,但從整體來看,儲蓄的比例并不高。
小夏可以每月增加強制儲蓄的金額,比如儲蓄金額為收入的三分之一或以上(以小夏的5000元的工資標準的話,每月可以存下1500元)。這樣做不僅可以增加儲蓄量,更快積累財富,同時也能幫助自己減少不必要的開支,也不會每月都有“一些意想不到的地方需要花錢”了。
3、省錢同時還得學會“錢生錢”
無論是記賬還是儲蓄,做的都是一個“節流”省錢的過程,但這只是理財的一部分。要讓自己見到“財”,還得學會“錢生錢”。
平時的零錢可存余額寶,但不是所有的錢都可以,因為余額寶隨時可以消費,錢越多很可能花的就越多,所以余額寶中只放零錢即可。
每月也可以取幾百元錢進行基金定投,長期堅持能看到不錯的效果。而每年零存整取到期后的錢,也可以配置些其它收益率更高的產品。
隨著財富的積累,可以逐步改變所配置的產品,選擇安全穩健但收益率更高的產品,實現財富的保值增值。
總之,要擺脫理財不見“財”的困境,得先看自己是否運用對方式方法,然后還要找到合適的“生財”途徑。
- 03 -
但是“生錢”理財也不是說想做就能做到的,那我們先從準備工作入手。
①了解自己的財務狀況
小財女一直都說,理財理財,我們理的是閑錢。所以,在理財前最先要清楚的就是個人的財務狀況,了解清楚自己手里究竟有多少閑錢。
先要計算下手里(包括余額寶、理財通)的可流動資金有多少,銀行存款有多少,確定手頭的閑置資金。這些“閑錢”都是可以用來理財的錢。
再看下每個月的收支狀況,除去各項花銷、信用卡還款等,每個月真正能結余多少。
每個月剩下的這些錢,將會是我們長期理財的本金來源之一。
如果你之前有嘗試過一些理財產品,那可以先整理出自己到底投入了多少錢,什么時候到期,收益情況如何……對于那些收益不好的理財產品,就要考慮是否還要投下去了。
這樣一歸納,我們就能清楚到底可以拿出多少錢來理財。不過小財女建議,我們可以留出2~3個月的生活費放在余額寶中,作為流動資金。
②正確認識個人風險承受能力
風險承受能力考量的是我們能承受多大的損失而不至于影響正常生活。
這個是要綜合家庭狀況、年齡、經驗等多個方面來考慮。
如果比較年輕,沒什么家庭負擔,那這個時候,可以嘗試一些高風險理財;但家里有老人和孩子,負擔較重,就得多考慮下穩健型的理財了。
如果是理財“老司機”,經驗豐富,那肯定對各種理財的風險收益水平和波動有一定了解,懂得如何去權衡;但對于剛剛上路的理財新手,就要要適當減少高風險理財的配置比例。
雖然個人風險承受能力只是我們自己的一種主觀判斷,但它一定程度上告訴大家什么理財可以買、什么理財不要碰?
買理財前,一定要想好自己現階段的風險承受力,把它做為一個理財的“基本線”。
③想清楚理財的目標和規劃
不同的階段,理財的目標和規劃都會有所不同。
理財的目標可以分兩類來看。
一是通過理財,希望能實現一些階段性的愿望。比如若剛工作的時候,第一個目標就是盡快存下10萬塊,然后為了這個目標,我努力了一年半。
二是希望通過理財能達到一定的收益水平,更加簡單,直接。比如有人希望通過理財,每年能拿到8%左右的收益。
目標很簡單,接下來就需要想想如何規劃?如何實現?
比如,這么多的理財方式,為了達到你的目標,哪些方式比較合適?想要達到10%的收益,要怎么進行資產的配置?
規劃不需要很復雜,但至少要有個大概的想法。投哪個理財、投多少錢,你還是要事先想清楚的。
小財女先列舉一些主流理財方式的收益情況,給大家做個參考:
①銀行定存,年化收益率1.1%—3%;
②儲蓄國債,年化收益率3%—4.3%;
③貨基,年化收益率3.5%—5%;
④銀行理財,年化收益率3%—5%;
⑤互聯網理財,年化收益率6%—14%;
⑥股票、債基、股基、基金定投等,年化收益率是浮動的。
④花點時間去學習基礎知識
在接觸任何一個新事物時,基本的了解和認識都是有必要的。
通過上面那些準備,大家應該比較清楚自己要投哪些理財,之后要做的就是了解和學習。
想做基金定投,那至少要知道購買的方式,挑選基金的辦法;要買點黃金,就要多了解下不同平臺上的產品,看看哪個更合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