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女化學家霍奇金(Dorothy Mary Hodgkin, 1910、5、12 – 1994、7、29)出生。她曾入牛津大學學習,畢業后1932-1934年到劍橋大學工作,1934年后回到牛津大學教化學,1960年任教授。1947年入選英國皇家學會。
1932年以前,X射線分析儀僅限于驗證化學分析的結果,但霍奇金將X射線分析技術發展成一種非常有用的分析方法。她最先用X射線正確測定了復雜有機大分子的結構,1934年回牛津大學后,研究了許多具有生理作用的化合物并做出第一幅蛋白質的X射線衍射圖。1949年第一次成功測定了青霉素的結構。1957年測定了維生素B12的結構并因而獲得1964年諾貝爾化學獎。
19世紀初,蒸汽機在生產中起著越來越大的作用。法國的物理學家、工程師,“熱力學之父”——薩迪·卡諾(Nicolas Léonard Sadi Carnot,1796、6、1-1832、8、24)創造了蒸汽機理論,奠定了熱力學發展的基礎。
1824年5月12日,卡諾發表題為《談談火的動力及與產生該動力相適應的機器》的小冊子,這是他生前出版的惟一著作。在書中卡諾給自己提出的目標是:以普遍理論的形式得出關于消耗而得到功的結論,從而闡明熱機的工作原理,找出熱機不完善的原因,以提高熱機的效率。卡諾在文中討論的基礎是“熱質的守恒”以及“永動機不可能”這兩個原理。他指出,熱從高溫物體向低溫物體移動時一定能產生動力,不生產動力的熱移動是一種損失,理想的機器是一種帶有活塞的汽缸。接著他研究汽缸內氣體的等溫、絕熱、等溫壓縮、絕熱壓縮四個過程組成的循環,這主是后來所稱的“卡諾循環”。卡諾將永動機不可能的原理應用地由這一循環及完全相反的循環所組成的體系,建立了一個基本原理:在理想的機器中,無論采用何種工作物質,同樣數量的熱質的移動會產生同樣數量的動力(功),這一動力的量僅由高溫物體與低溫物體的溫度來決定。
德國化學家李比希(Justus Freiherr von Liebig,1803、5、12-1873、4、18)出生。李比希年輕時當過藥店的學徒,19歲畢業于埃爾朗根大學,并以雷汞的成分的論文獲得哲學博士學位。
李比希早期從事經典化學的研究,對基本原理作出了許多貢獻。后期轉向生物化學和農業化學的研究。在經典化學方面,他對無機化學和有機化學都有貢獻:他發現了異氰酸的異構體雷酸;改進了有機物中C.H.鹵素的定量分析方法,試制出三氯甲烷、三氯乙醛、肌酸等;提出了“有機根論”、“同質異性論”和“化合物基因”的概念,創制了“李比希凝氣管”、“李比希球”等化學儀器。在吉森,他建立了第一個向青年化學家講授化學研究方法的實驗室,這個實驗室后來非常有名,并培養出許多新一代著名的化學家,為化學教育樹立了典型,對后來化學在德國的巨大發展起了重要作用。
在生物化學和農業化學方面,他把化學應用到農業生產上,提出了植物的礦質營養學說,他從分析植物的灰分中,發現了含鉀、磷的鹽類,認為這類成分來自土壤,從而確定了恢復土壤肥力的施肥化學原理,倡導使用無機肥料來補充土壤中可能被耗盡的其他元素。他發現了氮對于植物營養的重要性,因此也被稱為“肥料工業之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