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日、18日中央電視臺科技頻道《探索發現》欄目將分上、下集播出大型歷史文獻紀錄片《唐山交大記憶》專題節目。17日、18日CCTV-10頻道21:59開始首播,18日、19日14:19重播,swjtuer們,讓我們一起重溫一下母校的歷史。
他,是名揚天下的橋梁專家、土木工程學家茅以升;它,是創辦于1896年,有著“東方康奈爾”之稱的著名學府——唐山交通大學,后來更名為西南交通大學;它,是北方重要的工業城市唐山,“唐胥鐵路”與“龍號機車”就誕生在這里。
這位專家、這所著名學府、這座工業重鎮之間有著怎樣的聯系?他們在歷史的長河中又演繹過怎樣的傳奇?
《唐山的交大記憶》(上集)
CCTV-10 10月17日21:59首播
1881年,一個名叫克勞德·威廉·金達的英國人,受開平煤礦的創辦者唐廷樞的委派,開始修筑中國的第一條標準軌距鐵路—唐胥鐵路。當時他擔任開平礦務局的機械工程師。修筑唐山礦區至胥各莊的鐵路,是唐廷樞久已有之的計劃,目的是將鐵路與胥各莊至蘆臺的運河相銜接,構筑起煤炭運輸的通道。
此時,開平煤礦已經從英國訂購了抽水機、蒸汽絞車、風泵等采煤設備,并采用了德國式井架。這口中國首次運用西方近代采煤技術開采的礦井,被定名為“唐山礦”,這是中國的第一個現代化的礦井。
在修筑鐵路的過程中,金達深感中國鐵路建設人才的匱乏。從1893年開始,他兩度上書清政府,建議開設學堂,培養中國自己的鐵路工程師。
此時的中國內外交困,甲午戰爭的失敗所帶來的恥辱與傷痛,迫使清政府和知識階層深刻認識到推動中國走向近代化的迫切性,也認識到鐵路對發展國計民生的重要性。
1896年,中國的第一所鐵路高等學府—山海關北洋鐵路官學堂成立,僅比中國最早的大學—北洋大學堂晚成立一年。1900年,隨著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的爆發,侵占了山海關的沙俄軍隊占領了鐵路學堂的校舍,學校的辦學歷史就此中斷。
1905年,山海關鐵路總局開始醞釀復建北洋鐵路學堂。他們決定借鑒歐美大學的辦學模式,確立本科四年學制,并將選擇新校址的目光投向離山海關不遠的正在崛起的唐山。復校后學校更名唐山路礦學堂,后又改為唐山交通大學。學校先后培養出了茅以升、竺可楨、林同炎、黃萬里等一大批科學界的泰斗,有“東方康奈爾”之稱。
本集以珍貴的圖片資料和翔實的歷史文獻為基礎,講述了這座中國最早的鐵路高等學府在創辦過程中的那些鮮為人知的故事,和唐山這座城市有著怎樣難以割舍的情緣。
《唐山的交大記憶》(下集)
CCTV-10 10月18日21:59首播
茅以升1911年進入唐山路礦學堂學習,1916年,赴美留學。1920年,從美國學成歸國的茅以升,應邀回唐山母校任教。在美國的四年時間里,茅以升先后獲康奈爾大學碩士學位、卡耐基理工學院博士學位,此時他年僅25歲。回母校執教的茅以升,不僅是唐山交大也是當時國內最年輕的工科教授。
此時的唐山雖然以中國教授為主,但聘請的都是歐美學成歸來的學者,除了著名的“交大五老”之外,當時還有一批學術精湛的學者執教于唐山交大,一時間,唐山交大大師云集,群賢畢至。學校也培養出了一大批工程界的杰出人才,其中不乏一個班33人有4人成為院士的教學奇跡。
此時的唐山借助最早采用西方技術和設備的煤礦,已經打開了通向世界的大門,成為一座富有開放性的城市。
然而,就在教授們教書育人、學生們刻苦攻讀之際,戰爭驅散了和平,侵略者的槍炮聲淹沒了讀書聲。1937年7月,日本全面發動侵華戰爭。7月17日,日軍占領了唐山交通大學。學校幾十年積累起來的儀器設備,文書檔案被洗劫一空,從此交大師生們開始了漫長而艱苦的流亡之路。在抗戰的這八年里,學校師生的足跡遍及了中國十個省市,分別在6個地方辦學授課,在貴州平越辦學長達六年之久。
本集以故事化的方式,講述了唐山交大這所當時蜚聲國際的學府憑借優秀的師資,嚴謹的學風,培養出了大批的科學界的杰出人才,使唐山交大很快便擁有了極高的聲譽。在抗戰爆發后,學校顛沛流離,堅持辦學,以堅不可摧的意志,為國家造就人才,為民族保存和延續著一縷文化的香火。
信息來源:唐山廣播電視臺
本期編輯:交大新媒體中心 劉中慧
愛交大,請到下方點個
關注交大小微(weswjtu)個人號,實時交流互動~
點擊下方【閱讀原文】閱讀 CCTV《超級實驗室》| 西南交大:自主創新,打造“中國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