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書畫拍品綜述(圖)
http://www.socang.com 2011-06-28 15:00 來源:中國收藏網
西人安達(Anthony Hardy)用“4P”標準來規則自己的青銅器收藏,即銅綠或皮克(Patination),銘文(Pictogram),鑄造精湛(Precision)和收藏歷史(Provenance)。凡四項中多數及格的才得入收藏,皆卓越者則珍為拱璧。照此類推,中國古代書畫或許是與三代銅器最相仿的古物載體,同樣可以用四種標準大致歸結:繪畫本身,款印題跋,品相裝潢,以及流傳有序。然而古代名跡都是紙絹所作的流傳品,真跡保存到今日便百不得一,更不用說同時得稱于這四項。恐怕只有幾個世紀以前的清宮收藏才算得上蔚為大觀,頗有野心的乾隆皇帝幾乎要收盡天下的奇珍異寶,因此,《石渠寶笈》中著錄的畫作往往可以兼得這四面。
趙孟俯的《滾塵馬圖卷》(圖及專文請見第86頁)著錄于《欽定石渠寶笈續編》第三十七,屬于清宮舊藏中極少幾件流傳在外的元代繪畫。如果再細究到干清宮的收藏,或者具有御題的趙畫,恐怕僅有此件流通。趙孟俯是中國文人繪畫的關鍵性人物,如果說蘇軾更多的是從觀念上界定文人繪畫,趙孟俯則是從技法、題材等諸多具體方面為整個后世的文人繪畫標下了準則。而趙孟俯的馬畫,在他的繪畫當中又有不言而喻的地位。
吳 鎮(1280~1354) 風竹圖
水墨絹本 立軸 140.5×68cm
出版:1.《中國古畫集》第127圖,香港蕭氏榴花館,1966年。
2.《花鳥畫全集》P255,臺灣藝術圖書公司,1980年。
3.《中國美術史》P107,臺灣藝術圖書公司,1982年。
說明: 配象牙軸頭,蕭壽民舊藏。
現存趙孟俯的繪畫中有極大比例是關于駿馬的繪畫,這可能是他與蒙古人密切往來的關系。千百年來,駿馬作為士大夫品格的象征,代表著知遇之才,或者其他高貴、吉祥的含義。從這個角度來說,作為元朝貳臣的趙孟俯,在選擇繪畫題材、題款,以及表現方式中多表達出文人的隱喻,而此件《滾塵馬圖卷》不僅包羅了文人的種種意味,卻同時體現的是趙孟俯在繪畫上的高超功力。趙在另一件藏于清宮的代表作《人騎圖卷》中題言,“吾自小年便愛畫馬,爾來得見韓干真跡三卷,乃使得其意之”。這里不僅表現出趙對馬畫的偏愛,也道出趙孟俯與古代大師之間的關系。《滾塵馬圖卷》中的馬高大肥碩,正是唐代韓干馬畫中所有的特質。趙孟俯當然比韓干具有更多的文人意味,可是他尚未如后來的文人一樣,丟失了一個畫者對自然的觀察力,以及描述自然的高超技法——從滾馬的形態,炯炯有神的雙目,到遒勁的線條,敷染清淡的設色,都一一傳神地表現出駿馬在滾塵時的瞬間姿態。傳說趙孟俯的夫人管道升一日偷偷看見趙孟俯為了了解馬的形態,竟然在床上效仿馬的各種姿勢。難怪《滾》圖中乾隆皇帝的題詩即是對此段佳話贊不絕口,而趙孟俯正是以這樣更動態、更真實的圖像順帶消解了文人畫中稍微僵化、過分需要闡釋的弊端。
如果上述可以滿足四個標準中的第一個,那么其他三個也都經得起驗證。《滾》卷雖然趙款破損,但畫心中存有乾隆皇帝在1760年秋日的題跋,并著錄于《清高宗御制詩》三集卷七。乾隆最為鐘愛趙畫,自家書風便來源于趙體,因而也寫得格外圓潤瀟灑。至于品相裝潢,雖然紙張斑駁有修,卻無大面積的殘損,墨色也無疲乏,因此沒有喪失原畫的精神。此卷裝裱正是出自清代宮廷的名手,從包首所選的織錦、翡翠軸片,到引首所配的藏經紙,都一一考究。流傳方面,自然有清宮《石渠寶笈》的重彩記錄,況且此畫鈐有十一璽,恐怕是《石渠寶笈》在同等尺幅中鈐印的最高規格。此畫自乾隆時一直保存在御書房中,后又有嘉慶帝的藏印,想來趙孟俯原本就是出身南宋宗室,只是后來的改朝換代,時過境遷,這倒又加添了這件作品的皇家氣。
懷 素(725~785) 草書 千字文(宋摹本)
絹本 冊頁(四十五開選四十二開)
30×14cm×45
著錄: 1. 《秘殿珠林石渠寶笈合編》《石渠寶笈初編》卷二P833。
2. 《歷代著錄法書目》P432,朱家溍主編,紫禁城出版社,1997年。
出版: 《第二屆北京中國文物藝術品國際博覽會古代書畫展覽圖錄》P4(選八開),北京市文物局、北京日報報業集團、北京電視臺主辦。
展覽: 第二屆北京中國文物藝術品國際博覽會古代書畫展覽,北京國際會展中心,2010年10月22日至10月25日。
說明: 明袁忠徹、清內府及愛新覺羅 載銓舊藏。
另一件著錄于《石渠寶笈》的高古作品是懷素(款)的《草書千字文》。元代繪畫流傳至今尚屬鳳毛麟角,更不用說是晉唐法書。此件雖然是后世摹本,但卻并非空穴來風。現存在懷素名下的尚有《小字千字文》墨跡一卷,藏于臺北故宮,群玉堂帖中又有《大草千字文》拓本,兩者風格各異。此件應與《大草千字文》出于同系,是新發現的研究這位偉大書家的重要材料。該冊自乾隆鑒賞以來,又受到嘉慶皇帝以及愛新覺羅·載銓的遞藏。載銓是清宗室鑲紅旗人,封號定郡王,有恒堂便是其室名。室中曾藏頗多重要的古代書畫名跡,現存上海博物館的趙孟俯《行書送秦少章序卷》即是其中藏品。
吳 寬(1435~1504) 行書 詩翰冊
灑金紙本 冊頁(畫心三十三開、跋文兩開)
1501年作 畫心:27×13cm×33 跋文:27×13cm×2
說明:1.金兆藩、方鼎錄題簽,羅振玉題扉頁。
2.吳寬為明成化八年狀元。
3.王鏊上款。
文征明(1470~1559) 草書 水龍吟、南鄉子詞卷 紙本 手卷 25.5×485cm
文征明(1470~1559) 松壑高逸圖
設色絹本 立軸 104×32cm
說明: 孫煜峰舊藏。配象牙軸頭。
沈 周(1427~1509) 寒江獨釣圖
設色絹本 立軸 150.5×73.5cm
說明:錢鏡塘收藏。吳湖帆題簽。
韓道亨[明] 行書 錄唐詩選
紙本 一函四冊(一百一十八開選六開)
25.5×25.5cm×118
1612、1613年作
說明:明末清初呂賓題跋。龔心釗收藏。
元代以后,因為連年的戰亂以及明初時對江南的鉗制,致使本來富庶的江南地區疲憊不堪;期間又有多少文人墨客死于殘酷的政治扼殺,譬如楊基、高啟、徐奔、張羽,只有到了明代中葉,政治與經濟上的弊端都被放開了,吳中地區才涌現出一批在歷史上極為重要的文人、書家群體,其中王鏊與吳寬既是這個群體的先導者,又在朝中最為當權,他們對形成吳門地區后來文壇、藝壇的盛況,自然有著更為深刻的影響。《行書詩翰冊》正是吳寬在晚年書贈王鏊的詩冊。此冊書于弘治十四年,吳寬六十七歲,其時他與王鏊同在吏部右侍郎的任上。與王鏊相比,吳寬在政治上是大器晚成的,兩年以后,吳寬才進得禮部尚書,只過一年便卒于任上。《行書詩翰冊》又是吳寬在詩文上、書法上都極為成熟的作品。吳寬書學蘇東坡,此件書于帶有云母的灑金宣上,因為是贈給同鄉友人的作品,故而特別隨性流暢。全書以楷字起頭,兼帶行書,興致之處又有章草的意味,字之大小錯落有秩,偶爾添有小字注釋,濃墨沈郁如漆,這些不僅令人想起蘇書的精髓,然而卻比蘇書更勁健淳美,是吳寬極佳的書寫狀態。此冊有干嘉年間天津河防吳之勷的藏印,吳又請當時精通鑒賞的方鼎録題寫簽條,至晚清有羅振玉題作扉頁,金兆藩重裱后再題外簽。又裱工極佳,開身所用的羅紋紙與明代厚重的灑金宣相得益彰,并配有由紅木框鑲邊的楠木面板,再套之深藍色手縫布套,不愧是藏家把玩的杰作。
文征明既向吳寬學文,向李應禎學書,又在繪畫上拜于沈周門下,后遂統領文壇、藝壇數十年,不僅從此確立了吳門畫派的地位,也是畫史中繼趙孟俯之后影響最為深遠的人物。此次西泠拍賣有多件文征明的佳作,從時間跨度到作品形式均包羅各異,試圖展現這位藝壇盟主的多種面目。《郊原春風圖》是文征明早年的典型風格,此件雖然尺幅不大,卻工細特甚。設色極為考究,點染具全,在位置經營上大氣又富有層次,特別具有清雅秀美的文人面貌。題詩中描述的正與所畫景色相符:春天的郊外新雨過后,細草發出淡淡的清香,柳枝上正冒著鵝黃的嫩芽來,高士在期間盤坐,竟然忘了歸期;此時遠山已是開始倒向斜陽的一邊,悠然自得的情緒躍然紙上。畫作裱邊有二十世紀鑒藏家吳湖帆的題跋,吳在跋中稱,文征明初名壁,征明為字,四十多歲時才以字行,偽作往往將文壁的壁字誤作璧。此件署款文壁,而這時的風格正是從趙孟俯中脫胎而出,秀美特甚。晚年署款文征明的畫作,則常常仿作董巨吳鎮。短短幾句便說明文畫中署款、風格、以及贗本之間的關系,吳湖帆不僅自家出身吳門,無論于鑒定還是于畫藝均得力吳門畫派最深,所題往往教人佩服。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責任編輯:本站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