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 錢維城 飛云洞圖卷 遼寧省博物館藏
錢維城(1720—1772)初名辛來,字宗磐,又字幼安,號幼庵、茶山,晚年又號家軒,祖籍無錫,江南常州(居青果巷)人,清朝官吏。錢維城擅長山水畫,他的繪畫遠學元代四家即黃公望、倪瓚、吳鎮、王蒙,近學清初四王即王時敏、王鑒、王徽、王原祁,而且還直接得到董邦達的指點。錢維城投身科舉時,很少有人知道他擅長書畫,直到狀元及第后,在隨乾隆的一次狩獵中,乾隆射中一只老虎,于是錢維城受命創作“射虎圖”,作品完成后乾隆連連稱贊,并下令將此畫刻在木蘭圍場的石頭上,從此錢維城在畫壇上名聲大振。在錢維城的繪畫中,帶棱角的石形、雙勾少皴的樹干,以及中鋒含蓄的細筆、淡墨勾皴的線條,都存有董邦達的筆意,但他更擅長縝密的用筆和青綠、赭石相間的設色,其中也顯示出清初“四王”的流派風格,他的作品經常呈現出來的是一派宮廷富貴的氣息。在乾隆的收藏目錄《石渠寶芨》中,收錄的錢維城作品有160多幅,由此可見乾隆皇帝對錢維城作品的賞識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