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家智謀是中國智謀型文化中最刻毒、最黑暗的一頁,但卻是被歷代帝王最經常使用的一頁。法家智謀雖然沒有道家智謀那樣有深刻的哲學思想作為其基礎,但其“法學理論”還是有的。首先,《韓非子》就從人性的角度來論述實行“法制”的必要性。他說:“凡治天下,必因人情。人情者有好惡,故賞罰可用,賞罰可用令可立,而治道備矣。”他還說過:“民者,固服于勢,寡能懷于義。……民者固服于勢,勢誠易以服人。”這是從根本上來論述法家智謀是適應社會需要的。《韓非子》和《商君書》還從實用的角度來論述實行“法制”的必要性。《韓非子》中說:“人臣之于其君,非有骨肉之親也,縛于勢而不得不事也。……萬乘之主,千乘之君,后妃夫人,嫡子為太子者,或有欲其君之早死者。”《商君書》中說:“怯民使之以刑則勇,勇民佐之以賞則死。”“仁者有仁于人,而不能使人仁;義者能愛于人,而不能使人愛。”“賞多威嚴,民見戰賞之多則忘死,不戰之辱則苦生。”
由此可見,法家是從人的本性與社會功用兩個方面來建立自己的理論基礎的。這是法家之法的法源、法理和法用。
然而,法家之法與今天的意義上的法律是有本質的區別的。法家之法作為人君王牧天下的手段,法、術、勢都是建立在非正義、非公正、非道德的基礎上的。在法家那里,沒有平等和正義可言:“法”的實質是強力控制,“勢”的實質是強權威攝,“術”的實質是權術陰謀。這些法律都是直接為維護封建王權服務的。法之為法,就在于它“公之于官府,著之于憲令”,而不在于是否符合道義,更不管是否符合人民的權益。而今天的法律,是由平民通過斗爭爭取過來的,它的目的在于保護人民的權益,限制特權的存在和發展,并進而培養全民的奉公守法的精神。總之,法家之法與現代之法的本質區別就在于平等與不平等。
法家之法的根源在于封建集權制,因此,它就特別強調“勢”。在法家的代表人物中,首先倡導“勢”的是慎到。“勢”就是絕對的權威,是不必經過任何詢問和論證就必須承認和服從的絕對權威。關于這一點,慎到認為要首先在理論和觀念上確立,但更重要的是要在實際中君主確實掌握絕對的權威。如果做不到這一點,就會出現主帥無謀、大權旁落的局面,最終就會導致政權被顛覆。所以,“勢”是“法”的保障。當然,二者還是相輔相成的關系。有“法”無“勢”,“法”不得行;有“勢”無“法”,君主不安。“法”是可以制訂的,但如何才能保證“勢”的絕對性,保證“勢”不受到削弱呢?這就需要“術”。在法家的代表人物中,申不害是最強調“術”的,在他看來,“術”這一手段,時機上是比“勢”這一目的還重要。“術”就是統治、防備、監督和刺探臣下以及百姓的隱秘的具體權術和方法。這些“術”有的已經公開化、制度化,那么在這個意義上,它也是“法”的一部分。“術”的意義是十分明顯的,沒有“術”就沒有“法”,但沒有“法”又無法保證“術”。所以,歸根到底,“術”還是十分重要的。中國古代的“法制”最發達的地方就在于“法”與“術”聯手創造的御臣、牧民的法術系統。
如果我們認真地讀一讀韓非、管仲、商鞅、李斯等法家代表人物的著作,恐怕會有心驚膽寒的感覺。他們這哪里是在對待人,就是野獸如果被這樣系統、嚴格、刻毒的方法來駕馭和訓練,恐怕也會乖乖地俯首聽命。我們在這里僅能對這個龐大的系統作簡要的介紹。
在法家看來,要想讓君主接受自己的建議,就必須解決這樣一個前提條件,那就是要首先使君主把自己控制住,否則,那就有篡權亂國的嫌疑了。所以,第一個問題就是如何御臣。在論述君臣關系時,法家認為,君臣關系是對立的,君于臣決不能以仁、義、忠、信來維系。“愛臣太親,必危其身,人臣太貴,必易主位。”由于其間的利害關系,不僅道德、情感靠不住,即使是君王的親生骨肉也同樣靠不住,夫妻子女的關系都靠不住。以此類推,可以說一切關系都靠不住。因此,君王應對包括自己的妻子兒女在內的所有人,都只以利害關系為準。
在這樣的基礎上,《管子》提出了用臣“八策”:一、“予而奪之”;二、“使而輟之”;三、“徒以而富之”;四、“父(斧)去而伏之”;五、“予虛爵而驕之”;六、“收其春秋之財而消之”;七、“有集禮義以居之”;八、“時舉其強者而譽之,強而可使服事”。韓非的“結智五法”是:一、“一聽而公會”;二、“自取一,則毋墮壑之累”;三、“使之諷,諷定而不怒”;四、“言陳之日,必有策籍。”
根據《韓非子》所言,可以總結出御臣的三大策略:一、 獨斷獨攬;二、 深藏不露;三、 參驗考察。獨攬是指人君權柄獨攬,決不允許有任何分權的現象。臣下?以向君進諫,但沒有任何作出決定的權力。君主一旦作出決定,臣下就必須無條件地執行。獨斷獨攬是法家強調的“勢”的核心,具體內容包括制定法律必須獨斷,刑賞之決必須獨斷,政令之決必須獨斷,設謀定計必須獨斷。深藏不露也十分重要,它是關涉君王權勢、塞奸、聽言等諸多方面的實現的可能問題。要求人主將自己的看法、喜怒深藏起來,使臣下完全不知君心,人主要盡可能藏形,其日常生活、飲食起居完全與臣下隔絕,這樣一來,臣下就無法琢磨君主的心理,就不能使奸,只能竭忠盡智。參驗考查術也是很有用處的,具體說來就是通過各種方法來調查、考察臣下的過去和現在的表現,分析其性格特征和心理,預測其未來。而這些往往是在秘密狀態下進行的,臣下也必須無條件地配合。《韓非子》中列出的考察術就有十四項之多,這里就不一一介紹了。
法家之法術實有令人舉不勝舉之感。《韓非子》認為統治國家在于刑、德之“二柄”。其實,縱觀法家之法術,又何嘗有半點兒德的影子。
法家直接的現實社會效用使各國的君主對其青睞有加,尤其是蓄謀統一中國的秦國,更是如此。當秦王嬴政讀到《韓非子》時,曾經十分感嘆地說:“若是能見到此人就好了!”足見他對法家之術的向往。秦國也確實是靠“法制”而逐步強大并最后統一全國的。然而其興也快,其亡也速,法之一維,是不足以長久立國的。
法家對中國文化和政治的負面影響是巨大的。因為它堅決地主張封建集權制,甚至主張暴君政治,這在政治和文化上都是對自由的、富有新鮮活力的思想和行動的殘酷壓制。在數千年的封建社會中,許多帝王標榜自己愿意做堯舜之君,但實際情況是,上焉者尚且王霸雜之;中焉者外儒內法;下焉者就不堪聞問了。
“始作俑者,其無后乎?”當年,法家的代表人物制定了這些刻毒的法律,出了這些陰毒的謀計,這些人大多都沒有好下場。君不見商鞅被車裂、韓非被鴆、李斯被腰斬族滅!
當然,法家智謀也不是毫無可取之處的。有時候,其“術”的一面也曾對維系民族穩定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現在,如果把法家維護封建集權制的法律本質置換掉,其“術”的一面十分符合中國的國情,確實有值得借鑒的地方。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