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移民歷史上,清代前期的“湖廣填四川”是歷史上引人注目的重大事件。四川之所以要“填”,是人口極度稀少,需要充實。明末清初30年戰亂,四川被禍最慘。1644年,張獻忠率領農民起義等入川,12月稱帝建立政權,國號“大西”,定成都為“西京”。四川成了四戰之地:明軍濫殺,清軍濫殺,地方豪強濫殺,鄉村無賴濫殺邀功,張獻忠也有濫殺之嫌。繼而是南明與清軍的戰爭;還有吳三桂反清后與清軍的戰爭。四川人民遭到了一次次的戰亂和屠戮。據官方統計,1668年四川成都全城只剩下人丁7萬人。一些州縣的戶口存損比例,原有的人口只剩下10%或20%。四川全省殘余人口約為60萬人。
清政府在統一后,施行了一系列“填四川”政策;主要是鼓勵外省移民入川墾荒。如規定凡愿入川者,將地畝給為永業。各省貧民攜帶妻子入蜀者,準其入籍等。對入四川招民優惠政策與各級官吏的政績升遷、獎勵墾荒招民緊密聯系起來;在賦稅政策上實行額外的優惠。康熙下詔對移民墾荒地畝,規定五年起才征稅。并對滋生人口,永不加賦。還規定對移民原籍地當局和入四川落業定居地當局,要求配合移送核實,安排上戶籍、編入保甲。這些政策為移民創造了好的環境和條件。
第一,廣安州(廣安)“惟湘鄂特多,而黃麻永零尤盛”。據《光緒廣安州新志》提供的數據,湖北黃、麻籍占入廣安州人數的26.64%。湖北、湖南合計約占60%。又據毛毛著《我的父親鄧小平》上卷載:鄧小平的家鄉是廣安縣。前面提到光緒廣安州志載入籍廣安的湖北省黃安、麻城人約占三分之一。而鄧小平的祖輩也可能是從麻城移居去的。據毛毛在書中介紹:“有許多研究我父親生平的人,都曾考察過我們家庭和家族的歷史。有的說我們家是從湖北遷來的移民。——連我的叔叔也說,小時聽大人說,鄧家是從湖北遷移來的。”(《我的父親鄧小平》上卷第23頁)毛毛的叔叔鄧墾在武漢工作,他曾多次去過麻城,認為鄧家祖輩是麻城人。可見鄧小平同志的祖輩也很可能是從麻城移民去的。
第二,鄰水縣。據該縣志載,移民姓氏有65種之多,其中“湖北籍最多,尤以該省之麻城為最。”其中著名的有清代大理寺正卿甘家斌、臺灣掛印總兵包永才等著名望族都是麻城人。甘氏前已提及。包氏在“明洪武年(1371年)麻城孝感鄉包元恒率領同族移住興仁鄉綠豆灣落業,現集中分布于興仁、護鄰、石滓等地”。
第三,新寧縣(今開江)明代麻城移民大姓有張姓,原籍麻城,明洪武二年遷入分別落業于接龍橋、沙樹灣、張家灣傳至18代。清代移民有麻城鄭、高、薛姓。
第四,彭縣(現名:彭州市,又名天彭。屬于成都市管轄內縣級市)。明代移民有麻城周氏明初遷蜀,居彭縣野鴨河,今萬年鄉一帶。黃姓清康熙年間由麻城遷居彭縣升平八字坪。
第五,金堂縣。大姓張氏,于前明時由麻城遷居金堂縣關東外,數世科舉。至今15代。
第六,宣漢縣。元代有王姓、向氏、冉氏、袁氏由麻城遷入。明代有49支姓氏遷入,其中麻城占據22支。清代遷入18支麻城3支。
第七,南部縣。王姓一支是清初從麻城遷入,至今約傳20代,以住地形成名者120處。不少鄉有宗祠。張姓是清康熙36年由麻城入縣,至今傳16代。
第八,岳池縣。康姓祖籍麻城,清康熙23年遷入縣三鄉;范姓祖籍麻城,也是同一時期入本縣四鄉;傅姓麻城孝感鄉,清乾隆12年入本縣。蔣姓于清康熙21年遷入6個鄉。此外南充縣、潼南縣、新都縣等麻城遷入者都比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