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和大家交流一下:如何寫一篇優秀的論文。主要談七點。
第一點:認識學術論文
一、論文類別
大家看過很多論文,大體上是三類,一種叫“學術論文”。有些工科做實驗,叫它科研論文,其實差不多和學術論文意思一樣,是比較嚴謹的。它是這么一個體系,解決一個具體問題。第二種叫“教改論文”,寫教學改革的內容。還有一種叫“思政論文”,做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時候也會寫一些。
二、為什么寫學術論文
1、科研成果的一種主要表現形式。研究生和本科生不一樣。本科生寫畢業論文,研究生寫畢業碩士學位論文,但兩者相差十萬八千里。理論上講應該是一樣的,但事實上本科階段可能沒有人系統地做過這樣的要求,所以你們基本上是看上一級怎么做就干了。但是學術論文不是,它是我們平時研究成果的重要表現形式之一。不止學位論文、學術論文,還有調查報告等,好的調查報告不比我們寫成的學術論文水平低,最典型的就是費孝通先生寫的“江村調查”,那是很經典的報告,它的深度挖掘很深。好的報告也是學術成果之一。另外如發明、專利,或者一些應用程序等,這些其實都是一些科研的成果。所以成果要想讓人能夠看到你研究了多少、你的觀點等。要想告訴別人,就得靠這種形式告訴人家,它就是你的表現形式,是學者的話,也是專業的話。
2、學者們的一種交流的方式。學者不一定認識,但是你讀他的書,他的論文,所以你心向往之,就像一種“神交”一樣。我們老師之間有些人其實也不熟,但是如果你讀過他的論文,你很佩服他,你就會覺得這個人是你圈圈里邊的,所以這是一種很重要的學者的交流方式。我們的論文是要宣揚思想,交流觀點,還要展示材料,突出貢獻或者是成果的。沒人干過這個事,你把這個問題解決了,這就回到為什么當時選這個題,這些問題以前沒有人講,那你現在至少講清楚了,也許將來出了另外一個人,又推翻咱們的結論,只要你擺出證據了,我們就認。所以學術論文是學者、科研人員的重要交流方式。
3、推動學術領域發展。學術論文你寫我也寫,我們都在這里邊,比如咱都寫“營造工具”,或者都寫“鄉土建筑”,大家有沒有想過我們都寫的時候是一種什么境界?你發現所有的人聚焦在這里邊去研究它的時候,這個問題就越說越明白。所以我們對大自然的認識,對我們一些問題的認識,都是靠這樣的一種方式在一起積累,最后共同推動了學術進步。所以我們寫學術論文,不僅是宣揚你自己的成果,那更多的是我們在這個小領域里能夠眾人拾材火焰高,聚沙成丘,匯水成海,對吧?可能你個人的貢獻很少,你就一點,但是我們大家共同做的時候就不一樣了。
三、學術論文八忌
1、忌重復勞動:不要把別人干過的一件事情又去干一遍,最后得出和他差不多的結果,這種就是過去人家說的嚼饅頭。
2、忌偽題:我們在選題的時候很重要,有些題可能不存在,根本是個假命題,特別是有些思辨性的,你們一定要有判別,它有可能是個偽題。以“問題”為導向的研究,對學科前沿經常關注的話,一般不太會出太大的問題
3、忌論證常識。寫論文論證了半天,結果發現你不去寫也知道這個結果。人家已經懂的東西,你又去寫一遍就沒有意義,一定要避免,即便你說和人家的材料不一樣,但觀點一樣了也是不行的。同理,忌證明別人是對的:他用了三個證據,你用了四個材料,最后證明他說的是對的。其實你只需一句話,根據本人的什么,我認可你的觀點,在論文里邊這個話就夠了,不要又花了一篇論文去說。
4、忌科普:這個不展開了,大家都懂的。
5、忌胡編亂造:你哪些是網上粘的,哪些是你自己的心得,你不清楚嗎?那人家懂的人一讀就讀出來了!學術研究是有深有淺的,不要以為就是自己做這個東西好,山外有山人外有高人,沒有底,要有敬畏之心。
6、忌不知所云:上次談時用了個詞就是“無病呻吟”,寫了半天,然后你不知道你在說啥。這樣的論文讀了半天沒讀懂,觀點是什么不清晰,然后一會說這一會說那,有可能是作者自己也不清楚。
7、忌故弄玄虛:有時候本來蠻簡單的東西,你非要把它搞復雜,創造一些莫名其妙的概念,或把一些普通概念“陌生化”!學術論文本身也是共同學習的一種機會,不要以為論文寫得別人看不懂就是好的,其實你的核心目的是為了讓你的同行看得懂,看不懂了有兩種可能,第一種你水平很高,別人沒法和你溝通;第二種也就是故弄玄虛。
8、忌自說自話:就是我們寫論文或者做研究的時候,用自己的一套,不是用大家都熟知的東西,創造語言,瞎編概念。做學術研究也有固定的認可的概念,你可以應用他,不要去無原則地創造。最近有個詞比如手風,有的研究生創造了一個詞叫“口風”,一創造“口風”問題出來了,“口風”是說啥?“手風”就是這個工匠群體或者個體營造過程中其技藝的一些共同特色,那“口風”和這對應起來就有問題了,因為“口風”在口語里是有特定的概念的!編這種概念有意義嗎?我們說這不是真正的學術研究,沒有這個“口風”這個概念,工匠也不這么提的,對吧?一定是約定俗成,你用我們共同群體里邊的,別另外自己去瞎編。
第二點:學術論文的基本要求
1、占有資料。好的學術論文,第一個你要占有材料。我今天舉的這個例子(指對學術論文《刨與平推刨》的講評),這些文獻我都讀過,收集來了,才能把這些散的文獻聚在一起。這些文獻又是不同年代的,你只有把它聚在一起,占有材料,這個論文才有絕對的話語權。今天這論文里其實最核心的材料就是《六書故》那個證據,以前他們所有的人沒有提到過這個文獻,沒有看到過這個文獻,你看到了。占有文獻還得“多吃多占”,有時候你不去占不去弄,時間久了以后有些重要的信息和證據就離你遠去了。當時我寫完以后的第一感覺心里很坦然,答辯的時候心里知道肯定沒有什么問題,因為你看過的這方面的文獻比評委都多,所有該查的文獻全查到了。很多信息就是從?考古?和?文物?里來,我描了好多東西,那些所有和工具相關的,只要發表的你都看過,除非那個專家還放在抽屜里沒發表。所以你占有這種材料的時候,你心里很坦然,你基本上排除什么,有些東西是沒有例外的,至少你看的比評你的人還多,只有做到這樣,你才能做好學問,且做到不求人,就得自己辛苦。
2、鑒別材料。資料中很多信息是混亂的,材料有真有假有偏差,這時候就需要去鑒別,首先要讓它可靠,第二要有完整度。剛才給大家分析這篇論文的時候,實際上就是對別人的觀點做了鑒別,同時對他們用的材料也做了鑒定。因為我們鑒別了他的材料后,來告訴他“你說的刨不是現在看到的刨”,搞混了!所以這是一個基礎。
3、嚴密論證。必須嚴密的論證才能立論。上文中你直接根據那個文獻去說論點,是不是也有點太簡單了,人家可能說:“你就舉了一個例子,能說明白”?我還有旁證,從別的信息上也是大體這個結果。論證的時候,首先是用直接材料來證明,然后是旁證輔助,這樣的話能夠確保大家看這個證據、結論,至少目前還站得住腳?!肮吕粸樽C”說的也是,你舉了一個例子就得出一個結論來,這個就可能被推翻!那你就找旁證。
4、力求新意。我們去做這些研究的時候,其實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走,不是說和前人站的一模一樣,學術要靠大家一個臺階一個臺階的往上去推,所以如果我們今天看到了前人如梁思成、劉敦楨先生等有誤判了也正常,發現人家有些學術錯誤你也不要得意,不能說“大師也犯錯誤”這類話,人家那個年代,其實他們已經做到極致,那個年代的認知就是這樣子,材料也有限。再如拿考古舉例子,大家想想,我今天說南宋有了平推刨,假如突然一個考古重大發現,挖出一個刨子來,立刻把這個結論否定了,那你說李老師“胡說八道”就不對了?,F在就我們的證據來說話,這是真正的學術研究,現在的情況下你是正確的,但我們不排除以后有人有新的發現,只有這樣才能把它的學術研究推進。我們的結論是什么,客客氣氣地把你的結果擺出來,擺證據就好了。學術修養很重要,一定要處處尊重別人。沒有人家發現那個,我們也不會順藤摸瓜的。所以這個力求新穎是需要我們找視角的改變,或者找方法的改變,或者有新的材料,抓住這三樣,有可能會是你的一種新意。
5、穩扎穩打,你必須功夫下到,你才能收獲。
第三點:平時準備
1、平時文獻閱讀,就是碩士生培養里所有看的那些書,你從頭到尾一字不落的去看,花點功夫充實自己,以后寫論文的基石就打好了。補充一些知識、理論、方法,學一些視角,充分的汲取養分、培養能力??磿灿屑记?,不是端上書就是看書。
2、現場調查,實踐是我們這個學科汲取養分、新知的重要渠道。我們讀書某種程度上還是別人的經驗和知識,那別人講的對不對,你判定過沒有?這時候首先是要辯證的去看他的東西,材料、觀點等,時刻警醒自己“盡信書不如無書”。很多建筑史方面的書得用批判的眼光去讀,不能全信,因為有些是一家之言,或者是有自己偏見的這種,還有就是被別人誤導了的。樂嘉藻早年寫過《中國建筑史》,梁先生說他寫得很差。現在回過頭來講,我發現樂先生這本書也有可取之處,所以最能體現就是我們當時也有這種偏見,我們往往有時候也容易被誤導。現場調查要有計劃性和目的性。不把它們確定下來,收獲是很少的,因為要按需要去執行。另外,平時的準備很重要,不要只功利的看一個領域的內容,“廣度決定深度”!“思路決定出路”。我們做一個學術論文,學位論文也好,你的眼界不夠寬,論文其實是寫不深的。不希望只跟著這么一片去往死里做,還得跳出來,在更宏觀的一個層面去看,才容易發現他們的一些關系。
3、要勤于思考,善于總結。有所思必有所得。我帶著一個小本,是我當年讀博士的時候,隨時隨身不離手的。就比如說有時候坐在馬桶上想了個啥,但是你可能一起來以后就忘了。有時候做夢還在寫論文,早上起來也容易忘掉,那剛醒來的時候,回憶一下,趕緊把它記下來。所以這個本隨時不離手。你用這種東西做研究特別容易有收獲,而且你的那種思考火花,稍縱即逝。因為做學問有時候會有靈感,你這苦苦的思索想一個結論,或者苦苦地探求某個問題的答案,有時候真的踏破鐵鞋無覓處,突然有一天那個答案來找你來了,這個時候思考就很重要了。要善于總結,哪有想法就寫到這里。我發現我帶的這本子里邊居然有提綱,然后有部分論文的梳理。這很重要,這就是寶貝。
4、極度關注,寫小論文或者做學問也好,你對那個問題極度關注,有敏感度(極度關注的時候又和你的興趣結合),往往答案就在眼前,往往材料也在眼前,否則它和你就擦肩而過了:它認得你,你不認得它。做學問是個辛苦的工作,經常坐冷板凳,有時候查了一兩個月,有可能一無所獲,甚至半年都一無所獲,它往往是“廣種薄收”,但是一般來講都是“苦盡甘來”,當你前面這些風吹、雨打日、曬過去以后,你就發現太陽它真的出來了,上帝一定會眷顧你的,因為他看到你的努力了。
1、有豐富的信息和知識。一些論文里邊,它告訴你很多沒讀過的文獻,很多別人的觀點,你可能不知道是不是正確,但它從另一個程度來講也是讓你長知識,包括對已有知識的一種表達,也包括了對未知的一些東西的探討。
2、有深度的問題探討。有些論文覺得沒啥意思,其實是因為他思考的問題沒深度。優秀論文給人深度的認識和思考,或給人重要的結論。
3、有規范的學術寫作。因為現在對學術論文是有要求的,甚至標點符號、引注等。
4、有謙卑的研究態度。這個態度一定是別人能讀的出來,有些論文作者的話挺大,“舍我其誰!”千萬不要有這種。一定要有這種謙卑的態度,要知道自己只是對很多未知的事情在小心翼翼地求證的一個學者,且稍不留神就出錯。
5、體驗到正確的論證方法。你去看去讀他這個論證沒毛病,你挑不出什么刺。
6、有成熟的研究結果。大家注意我用那個詞是“成熟的”,就說它不一定是正確的,但是它的體系是完整的。如果我們都正確,那就不得了了。
7、有真實的學科貢獻。一篇論文,一定是在這個問題或者在這個領域里有那么點微微的貢獻,你是為學科在添磚加瓦。
1、從一個問題開始。所以我們叫“巧抓問題”。這個問題說到底還是基于前面講的積累,否則你想不出“問題”來。從問題開始,就是我們能夠提出一個疑惑,提出一個別人未解決的“問題”,這是一個很重要的能力。研究生碩士階段培養方案里就是有這個能力的培養。這樣的一個問題,首先是你自己感興趣,你不感興趣,估計你很難做下去。然后我覺得就是:“是問題”。是問題不是問題,同時它有可能能解決的,并且他沒人解決過。千萬不要做那種它是問題,但是是你自己的問題,弄了半天是別人都懂你不懂,這個不是我們要做的學術學問。弄了半天,研究是去長知識了,其實人家其它書上都有,你只要看看書這些都明白的。你沒去看已有的書,你是去調查了一番,回來還寫了一篇論文,這個其實不是真正的學術,但是對你個人還是有點造就的,只是提升你自己了。但這不是我們所說的寫學術論文里邊這種高規格的要求,因此要求我們了解前人已經有的成果。碩士論文選題的時候,很大程度是不是有這個文獻綜述?那不就是讓你聊清楚這些事:誰干過什么事兒?這個學科里邊干到啥程度了?解決了哪些問題?還有哪些沒解決的問題?所以你必須有一些相關的知識儲備,了解學術的前沿和動態。你積累的過程中,讀書也罷,考察也罷,其實這個問題會冒出來的。我們怕什么情況呢?怕沒啥問題硬編一個問題去解決一個問題。
2、要順藤摸瓜,會找材料。你要有這個找材料的方向,會找材料,它又是一種能力。碩士生階段也有這種培養的要求,就你提出問題同時你能夠解決問題。怎么找材料?一開始只有一個文獻或者是一本書,我們經常是從兩個渠道,一個是他參考的書,順著那些書去看。另外就是讀他文章里邊,有時候會提到的尾注的形式,有時候是方括號,你就去查那個人那年他有沒有什么相應的學術成果,有助于你再去順藤摸瓜找他的文獻,再看文獻的文獻,那你這就像個樹一樣,一個枝干出來以后,枝枝丫丫就多了。當然我們找材料還要去調查,平時多讀專業書,不是簡單的建筑史書,那個教材已經不能支持你去寫論文了,所以有泛讀和精讀兩種類型。接下來要多做筆記。你讀書合上書以后,這書講啥忘了,這時候你大概再翻翻幫你回憶。我今天帶了一個當時做的一些筆記。很多以前的老先生他們看的時候做卡片。去圖書館看書,看完以后將標題?誰的論文?誰的書?在多少頁上?底下一些重要的比如說材料或者觀點,一些技巧等做成卡片,卡片越集越多,就變成自己的財富。也有一些平時做的心得。兩個互補。積累觀點和材料的出處很重要,要做好這個讀書筆記。所以多讀專業書的時候多做筆記,多記心得,然后在這個基礎上,做學術論文的訓練。
3、形成自己的觀點。平時從讀書考察思考中比較分析,總結規律,這樣你就能夠解決一些問題,形成一些自己的看法,最終形成思路。有的同學說這個問題這么大,弄了很久,一直弄不下去。那其實這里邊的問題是啥?第一個,有時候一個問題解決不了的時候,往往這個問題太大了,我們無能為力,我們需要做的一件事情是把大問題分解成若干個小問題。如果你小問題還解不了,你就再分解,一定還有子問題,孫問題,重孫問題等。當你切割得足夠小的時候,一定能找到它里邊的一些問題,你個個小問題解決了,這個大問題才能得解決,所以大家不要擔心問題解決不了,但凡這個有辦法最終有答案的話,你解決不了的時候可能是方法不對,沒有切割的更細。另外我們在形成這些觀點的時候要圍繞這個主題層層展開,通過這種關系,最后這個論文觀點推證出來。既有你肯定的東西,也有你的科學合理符合邏輯的推測。最后這個學術論文形成觀點也寫成了小文以后,建議大家把這個論文適當的放一段時間,發酵深化。
4、發酵深化。論文寫完以后,多數情況下好的論文它是能夠經歷實踐的。我其實很久沒翻這篇論文了,現在拿出來我又從頭到尾都讀完,大體上我判斷也沒啥大毛病,沒什么能推翻現在這個結論的,也沒看到什么新的材料。邏輯上看了看也沒啥,因為你時刻還擔心會不會有人說那個推斷有什么問題,這個就麻煩大了。徐伯安先生跟我講,他就有個特點,論文寫完就讓它放下3~5年深化發酵。我認為至少能放個一年半年以上,放放以后過段時間突然拿起來,如果發現唉我怎么胡說八道了,好,改!如果你突然發現:唉,寫得很有水平!這就說明論文沒問題。隨著時間推移,我們自己會提升的,你寫的時候可能還很得意,但是你過半年以后你自己提升了,你就看不上這個東西了,甚至你有新的材料你把自己也否定了。這就說明論文空間大,慶幸當時沒發表,否則的話給自己打臉啦!所以這就是一種科學的態度,也是我們說的那種謙卑的精神。
1、選題。我們在研究生培養環節里有這個內容,就是論文選題。論文選題的時候,你們會編出很多文字來,其實真正意義上你不應該是編,而是經過一段時間讀書以后,應該有所思所想。所以這里邊讀書加考察、思考,再加上跟老師討論。早點在腦子里想這些問題以后,有助于你們往下去深化。我們寫碩士論文,鼓勵大家做什么?“小題大做!”注意這個詞是個褒義詞,不是貶義,就是你解決一個小問題,但是你把它做深。包括博士論文也是“小題大做”最好,我們需要的是深度的挖掘。大家在有限的三年五年,精力是有限的,我們五年比如說就這點水,這個論文是放在一個整個杯子里邊看著有高度,還是放這個淺盤子里邊看著有高度?從學術論文的寫作上來講,是應該寫成這種窄而深的,而不是一個大盤子里邊放了薄薄一片,那種論文一是很難寫,二個是寫不深,很大可能就變成科普。小題大做,往深了挖井,才能挖到泉水。
2、調查,這里講的是針對性調查,首先論文題目選定后,先列個論文大綱。小論文也是,也可以先列幾個小標題,之后列你的調查計劃。包括調查事項:是測繪還是訪談?然后調查回來以后要干什么?大家一定要記得干一件事情,包括當天調查,晚上第一要事是把照片和測繪資料等整理。所以我們調查的時候有些照片,測繪圖,可能還有一些文史資料,訪談記錄,分析表格,匯總的資料等,需要把它們分好類,搞清楚哪是哪。為了避免忘記也有些方法,去一個地方先拍門牌,里邊東西有次序地拍,從山門到廂房到大殿,再往后點去拍,然后再拍整體,最后拍細節。測繪的時候拍什么?畫什么面你就拍什么面!比如要做一個沿街立面的整治,不可能在現場把它全部測回來,那當時需要現場把它拍回來。一條街,你順著這條街往前走的時候,先拍一個方向,靠著這邊的界面拍,這樣一路行走拍完以后,到了那邊的頭返回來拍這邊,就完整了。到時候看這個房子前后的進深,這個關系就容易判斷,不要把自己搞亂掉。資料不整理,等于沒有!資料整理很多情況下是一個消化成果的過程,是一個提升的過程,也是你最后出成果的一個重要環節。很多時候我們是對比中發現規律,換一句話講,“相對性就是絕對性!”有時候你拍照需要參照物才能確定其真實大小, 做學術研究也是這樣,你要有個參照物,比如一個建筑無法判定其年代,但你可以找到一個建筑是萬歷年的,你又判斷它的年代比其要晚,那肯定他是萬歷年以后的。所以相對性某種意義上就是絕對性。在學術和科學研究里邊,往往在這樣比對的過程中,你就能夠掌握到它應該有的規律。
3、寫專題報告或小論文。孫博文那個論文大體上是以這個專題報告或者小論文的形式寫的,最后這些基本上直接是他的章節。雖然論文完了以后,通篇上連貫性略微差一點,但是整個大的是有一定的系統性的。有一些博士論文,每一章其實就是一個專題。每個專題挖的比較深,它有可能就是一個小論文,甚至是兩三個小論文,它是將有共性的一些放到一起來組織的。
4、形成章節關聯的學位論文。我們要寫這種專題報告和小論文,通過前面這種思考形成章節關聯,那最后就順理成章了。
第一問:這個論文解決了什么問題?要求我們能回答,寫的作者能回答,你看的人也能懂。
第二問:這個論文創新點在哪里?學術論文也好,學位論文也好,都得問。創新是學術論文的生命。
第三問:這個論文有何學術貢獻?在一堆人共同進行這個學術領域里邊,你的成果有什么樣的作用?貢獻有大有小,但是總得有。
這就是,我們判定一個好的論文,問了這三個問題,都能說的出來,回答得上,就具備成為一個優秀論文的可能性。當然論文有寫作技巧,但是核心問題其實就是這三個問題回答了,那我們就能判定這個論文是不是好。所以咱現在把前面講的東西統統拿走,這三個問題記在心里就行了。你們回去看自己寫的小論文,就問這三個問題,如果覺得有問題,還可以再改改。
時間:2018年9月27日
地點:上海市楊浦區國康路100號國際設計中心西樓1902 古元繩墨齋
主講:李湞教授
錄音:顏炳亮
文字整理:吳澤珠
校核:劉圣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