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鐵帽子王”,是民間的通俗說法。官方的說法是指親王或郡王的爵位“世襲罔替”,無論承襲多少代,爵位永遠不降。
正因為鐵帽子王的特殊性,清朝對鐵帽子王的授予相當慎重。整個清朝近300年間,總共只授予了12個鐵帽子王。其中,有8個是清朝開國之初立下戰功的皇親宗室,清朝中期授予康熙皇帝第13子允祥為鐵帽子王。到清朝晚期,朝廷又分別授予奕訢、奕譞、奕劻為鐵帽子王。
我們今天就來聊聊奕訢、奕譞、奕劻。
奕訢、奕譞、奕劻,從他們3個人的名字就可以看出,他們是同一輩分。奕訢、奕譞都是道光皇帝的親生兒子,分別是第六子和第七子,人們尊稱為“六爺”和“七爺”。奕劻則是乾隆皇帝的曾孫,不入八分輔國公綿性的長子。
在3個鐵帽子王中,恭親王奕訢能力最強。
奕訢自小就聰明伶俐,精通詩文,熟悉騎射,在眾多皇子里面表現突出。道光皇帝在立儲時,一度在皇四子奕詝和皇六子奕訢之間猶豫不決。直到1846年,道光皇帝才下決心由皇四子奕詝繼位,這就是后來的咸豐皇帝。
很多人認為,如果道光皇帝選擇能力更強的皇六子奕訢為繼承人,晚清的局面或許會好看一點。這種說法并非毫無根據。
奕訢真正掌握實權,是在與慈禧太后一起發動“辛酉政變”扳倒肅順集團之后。那時候,他集領班軍機大臣、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王大臣、宗人府宗令和總管內務府大臣于一身,總攬清朝內政外交,權勢赫赫。
當然,奕訢也對得起手中的權力。他掌權期間,重用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為代表的漢人勢力,平息了太平天國和捻軍,又發起了洋務運動,在一片內憂外患中迎來了“同治中興”,強行為搖搖欲墜的清朝續命半個世紀。
1898年5月29日,奕訢病逝于北京,享年65歲。曾在大清皇家海關總稅務司服務的美國人馬士評論:“一般人認為如果恭親王(奕訢)不死,可能會挽救國家很多的不幸。”這是對奕訢最好的評價吧。
醇親王奕譞的能力與奕訢相比,差了一大截。好在他有足夠的自知之明,會做人:沒有高調的資本,那就低調吧。
1875年,19歲的同治皇帝死去。同治皇帝沒有子嗣,誰來當繼承人呢?慈禧太后宣布,由醇親王奕譞4歲幼兒載湉繼任。醇親王聽到這個消息,當場昏厥了過去。
如果當眾昏厥,還有政治作秀的嫌疑,那么接下來奕譞主動申請辭去所有的官職,就真正體現了低調為人的風格。
當然,奕譞的優點是,知道自己不行,就敢于放手讓有能力的人去辦事。
1885年10月,清廷正式設立總理海軍事務衙門,即海軍衙門。慈禧太后任用了她最信任奕譞,擔任海軍衙門總理大臣。奕譞不懂軍事,在海軍建設上更是一竅不通。可他有一個好處,就是比較開通。 奕譞知道李鴻章比自己更懂得海軍建設,索性放手讓李鴻章去干。李鴻章遇到什么困難,奕譞一定盡力幫助解決。
在奕譞的支持下,李鴻章在組建北洋水師時,能夠拿到足夠的經費,購買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軍艦。
慶親王奕劻能力不及恭親王,為人不及醇親王,但他聚斂財產的本事,遠在恭親王和醇親王之上。
奕劻得到慈禧太后的寵信,掌握了實權之后,公開買官賣官。段芝貴用了10萬兩銀子,買了一個黑龍江巡撫的官職。1910年,盛宣懷用30萬兩銀子,買了一個郵傳部尚書來當。
由此,奕劻聚斂了巨額財富。據英國《泰晤士報》駐華記者莫里循披露,奕劻光是放在外國銀行里的存款高達712.5萬英鎊。那時候,英國生物學家達爾文在倫敦買了一幢帶花園的豪宅,也不過2000英鎊。
【參考資料:《清史稿》《恭親王之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