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不可長,欲不可縱,
志不可滿,樂不可極。
——《禮記·曲禮上》
“傲不可長,欲不可縱,志不可滿,樂不可極” 魏征曾用此話來錚諫李世民,夯實了大唐千年基業(yè)。此話乾隆曾御筆提來,時時自省,以矯驕妄,現(xiàn)其真跡碑刻仍立于薊縣獨樂寺內(nèi),留警后人。此話對時下每個人來說也確是一劑處世良方。
傲不可長
俗話說 '滿招損,謙受益',人一旦染上驕傲,難免自以為是,閉目塞聽,再聰明的人也要變得愚蠢。目空一切,剛愎自用,阿諛奉承之詞則競相而進,于是忘乎所以,脫離實際,而且本來和諧的人際關(guān)系也會毀損。反之,謙和有禮,待人以誠的人,受人尊敬,居于廟堂,卻能胸懷曠達,虛懷若谷,從諫如流,自然耳聰目明,順應(yīng)人心。
欲不可縱
人不可能沒有欲求。人對自己的欲求,不能不加以節(jié)制但卻又很難節(jié)制。“欲不除,如蛾撲燈,焚身乃止。”人一旦萌生貪欲將日益膨脹,最終滑向罪惡的深淵。思想是行為的先導(dǎo),心不貪,手自然不會亂伸。安身立命,齊家治國,豈不快哉。
志不可滿
人需要立志,即為實現(xiàn)一個理想而堅持奮斗。志與欲不同,孫中山先生勸導(dǎo)青年立志,說“要做大事,不可要做大官”。要做大事就是“志”,要做大官就是“欲”。一個立志高遠的人,堅毅執(zhí)著地為宏偉目標(biāo)而奮進不息,就能拒絕個人名利,不會沉湎于一時成就。一旦“志滿”,或目標(biāo)降格以求,或不能實事求是,或不能與時俱進,傲、欲、樂之類就會乘虛而入。因此“志不可滿”可以為“四不”之綱。
樂不可極
求樂也是人的一種本能,但古人早就告誡我們:樂極生悲。“樂”不單指聲色方面的感官享受,更包含滿足現(xiàn)狀、不思進取的理性麻木。樂極之人,必然喪失生命活力,即使危機四伏也視而不見,一旦危機迭起則無能為力。
“傲不可長,欲不可縱,志不可滿,樂不可極”,其實只是一理, 凡事可為而必不可逾度,懂得節(jié)制之道也可稱大智慧了。
侵權(quán)必究,轉(zhuǎn)載本文須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