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浪潮的到來,正在讓業界重新審視其背后的浪潮。
算一算,從人們開始在電子城組裝第一臺486電腦,第一次用56K貓連接座機線纜上網的場景,至今已經差不多25年的時間了。25年,科技浪潮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多么大的變化?
我們腰上的BP機已經變成了全面屏智能手機,桌上的386主機如今變成了i7筆記本電腦,手中的1.44兆軟盤已經變成了云存儲。而我們討論的熱門話題,也從撥號上網、摩爾定律變為云計算、大數據和AI……
歲月如梭,但是在二十多年前,那一臺被“鎖”在玻璃屋子里的機器,卻永遠留在很多計算機行業從業者的腦海中。
就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石油工業部購買一臺美國生產的服務器,不僅要花費超乎想象的昂貴價格,還要遵守一項附加協議:服務器必須鎖在一個“玻璃屋子”里。這臺寶貝不僅中方人員不能進屋接觸,美方還要進行實時監控,監控日志必須定期上交給美國政府審查。
這一幕,讓中國計算機行業的從業者一直很憋屈,這種憋屈,會讓一個群體產生出巨大的創造力。
1983年浪潮就推出了國內第一臺PC機,此后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隨著互聯網的興起,計算機開始分化,個人電腦和服務器開始出現,人類的一只腳跨入了信息時代的門坎。在1993年,浪潮又研制出了第一臺中國服務器SMP2000。
走過了最艱難的“從無到有”階段,跨入21世紀之后,“從有到強”成為過去這十幾年浪潮更為專注的事情。
浪潮近10年來的發展脈絡,是一個由弱到強、逐步走向高端的過程,我們可以稱之為發展三部曲。而每一次跨上更高門檻的原因,都來自浪潮在核心技術層面的積累。
從2007年國家重點實驗室“高效能服務器和存儲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落戶浪潮,到八路服務器天梭TS850推出,浪潮開始掌握了一定的技術優勢。但是在這一階段,浪潮已經感受到缺乏高端產品所帶來的壓力。
2013年1月,中國主機市場唯一的自主品牌天梭K1上市,浪潮逐步開始向金融、政府、能源、電信等領域滲透。這第二步的邁出,是其向高端服務器市場發起的正式挑戰。
第三步,標志性的舉動是2016年新一代關鍵應用主機天梭M13的發布。當時浪潮M13剛一推出,輿論開始直接將其與IBM z13進行比較。這是國內自主研制的在線交易處理性能最強的單機服務器系統,而浪潮很明智地將目標市場鎖定在了增量市場,針對行業用戶最關注的性能、可用性和穩定性,做足了功夫。
每一步邁出,浪潮都在不斷積累著核心技術。浪潮很清楚,國內服務器企業在技術層面只能是踏踏實實一步一步踩過來,技術層面沒有捷徑,更不應妄論彎道超車。
經歷25年的進化與蛻變,浪潮憑借的是穩。
產業技術變革的頻率在不斷地加快,摩爾定律逐漸無法跟上變革的步伐。
2006年3月,當亞馬遜推出AWS之后,全球IT業界很少有人會想到,這種以Web服務形式向企業提供IT基礎設施服務的產品——云計算,將會導致IBM、戴爾、惠普、EMC等傳統IT巨頭遭遇重創。亞馬遜、谷歌和Facebook等互聯網企業在歐美市場掀起的產業變革,也幾乎同步在中國上演。
浪潮對趨勢的把握具有相當的前瞻性,并且從2010年開始,就主動出擊,成立了互聯網行業部,開始迎接市場變革的新勢能——互聯網巨頭的崛起。
2014年,隨著中央政府對“互聯網+”戰略的重視,浪潮所處的IT行業迎來了巨大的飛躍。首先,“互聯網+”需要強大的IT基礎設施支撐,對適應互聯網架構的云計算基礎裝備帶來了巨大的市場;其次,互聯網+”本質上發展的是數據經濟,圍繞政府開放數據和數據資源交易,將形成一個巨大的產業生態,同時帶動融合其他產業不斷升級,提供智慧的產品和服務。
就在過去幾年間,互聯網尤其是移動互聯網開始滲透進入國人日常生活中的每一個細節。這一股勢能,影響了我們的生活方式,也改變了互聯網商業模式。
從滴滴打車、微信社交、天貓雙十一、百度搜索到智能語音交互,互聯網與交通出行、商業零售、餐飲服務、家居生活的聯系愈發緊密,這些應用場景的背后都離不開服務器的支撐。
我們每個人一天當中與互聯網的互動,會有超過100次與云端的服務器發生接觸。手機、筆記本、臺式機、Pad這些設備,因為服務器提供的計算能力支撐,讓人們擁有了更加愉悅的數字化體驗。
浪潮篤信互聯網+的信息化大潮,將會對其自身的變革產生巨大推動力。
首先是技術發展帶來了巨大的用戶規模。2017年,中國網民數量已經突破7億,每日在線時間達到25億小時,平均每天每人約有2個小時的時間在用手機上網。從互聯網受眾來看,中國是名副其實的世界第一。
其次是用戶增長導致行業發展從量變進入質變。一個簡單的數字可以看出,我們與互聯網的交互對商業社會產生的巨大推進:2016年,天貓雙十一的單日成交額為1207億,相比2015年雙十一增長了32%;訂單創建的峰值為每秒鐘17.5萬筆,支付寶的支付峰值達到12萬筆/秒,是2015年的1.4倍。
正是這種需求的增長和商業模式的創新,令阿里、騰訊、京東等互聯網企業開始出現在世界五百強的排名中。
互聯網上層的創新顯而易見,比如新的商業模式、新的軟件應用、新的管理工具等,但是在這背后,更底層的IT基礎設施創新卻鮮有人知,而它們也同樣重要。
在這一輪大潮中,浪潮和互聯網行業的合作關系也在發生著改變。從向互聯網公司提供定制化的產品,再到和客戶建立面向未來應用的JDM聯合定制開發的合作模式,并與客戶共同將這種創新研發的產品推廣到更多行業客戶;從場景滿足到趨勢引領,浪潮實現了從短期產品成功到長期商業模式成功。而這些技術前瞻性的產品,支撐起了中國互聯網企業的業務創新和發展。
7年前,浪潮互聯網團隊不足十人,到2017年已經擴展到了一百多人。這個過程中,浪潮也曾經有過失落和彷徨,但是專注成為其贏得互聯網行業巨頭青睞的主要原因。
其中,SR整機柜服務器就是浪潮和BAT聯合研發的成果,它定義了服務器新形態。從2013年首次批量中標開始,浪潮整機柜SR就不斷升級,并與天蝎項目組相互融合,最終成為整機柜市場中最大的玩家。到去年底,除了整機柜服務器SR,浪潮為互聯網行業深度定制的“服務器套餐”就超過了100款。
實際上,過去幾年來全球服務器市場的發展已經開始呈現出一種明顯的趨勢——市場規模不斷增長、而采購服務器的用戶量在逐漸下降,從分散走向集中。浪潮面對的國內用戶市場也是如此,其中服務器需求增長最快正是互聯網企業。
這其中,BATJ等中國互聯網企業在兩年取得了突飛猛進的成績,在全球互聯網企業前十中,中國已經占據四席。而浪潮服務器則在互聯網行業的市場中占據了40%的份額。
這個成績,令業界為之側目。
不過,更讓BAT們與浪潮沒有想到的是,他們會這么快就迎來了全球AI的新浪潮。而正是因為有了過去二十年的“穩和專注”,才保障了如今浪潮在AI時代迅速應變的“快”能力。
浪潮可能沒有想到會這么快就和互聯網企業一同迎來了AI的風起云涌。
中國科技企業,在AI這一輪大潮中真正引起了全球產業界的關注甚至是震驚。
正如李開復在接受采訪時提到的:“美國在技術方面擁有無可爭議、無法復制、無法效仿的領導地位已經過去了,至少在計算機科學領域是這樣。”中國科技界的定位是:在人工智能領域成為換道超車的領跑者。以BAT為代表的互聯網企業,擁有著海量數據、技術以及豐富AI應用場景,他們正領導著一場你追我趕的商業競賽。
麥肯錫報告指出,包括阿里、百度和谷歌在內的全球科技巨頭,2016年在人工智能上的投入約在200億至300億美元之間,其中90%花到研發和部署上。人工智能投資已經變成全球頂尖科技公司之間的專利和知識產權大戰。2016年,美國公司吸收了全球約66%的人工智能投資,中國以17%位居第二,而且增長很快。
而在機器學習領域,中國互聯網還用著國外同行難以具備的優勢——該技術的應用依賴于于龐大數據集的可獲得性。專家普遍觀點是,這場換道超車的競爭中,全球科技企業的優勢將不再是誰擁有最佳算法,而是誰能夠獲得最佳數據用以訓練AI能力。
回過頭來看看,這似乎正是一種水到渠成。當云計算成為基礎設施,足夠多維、豐富的大數據成為生產要素,AI自然而然就成為了新的生產力。當2016年ABC(AI+大數據+云計算)融合成為IT行業重要趨勢時,浪潮適時推出了定制化的行業解決方案。
在過去的一年多時間里,以浪潮為代表的計算平臺廠商,推出AI超級計算機,以及在算法框架上的優化工具。其中,浪潮推出的一系列AI專用產品和方案,迅速贏得了AI企業的需求。其中,包括了業界最豐富的AI異構計算服務器陣列、最高密度和最高性能的FPGA、深度學習一體機解決方案、獨立開發的AIStation深度學習系統管理平臺、Teye應用特征分析系統以及Caffe-MPI深度學習并行計算框架……
就在兩個月前,浪潮與百度聯合發布了面向更大規模數據集和深層神經網絡的超大規模AI計算平臺——SR-AI整機柜服務器,刷新了單機AI計算密度記錄。
仔細分析一下AI領域勢頭最猛、起跑最快的科技企業,會發現百度、阿里巴巴、騰訊、京東、奇虎、搜狗、科大訊飛、今日頭條、Face++等都已經出現在了浪潮的客戶名單中,浪潮為之提供的基于GPU、FPGA、KNL等協處理加速服務器以及Caffe-MPI等軟件、算法優化的服務,正在讓自己與AI企業形成雙贏。
根據Gartner的相關數據,2017年Q1浪潮服務器的出貨量為12.78萬臺,比去年同期增長23.8%,占據市場份額為22.1%,依舊位列國內服務器排名榜首。
究其原因,這位服務器市場老將正是因為在過去幾年牢牢抓住了需求量最大、增長最快速的新興市場,加大了研發方面的投入,得以快速適應市場的變化。因此,其每一步都踏在了點上。
目前浪潮已經成為國內AI領域最大的計算平臺供應商,其AI解決方案在中國占有率達到60%,在BAT的AI解決方案占有率更是高達80%。
總結浪潮在AI大潮中繼續領跑市場的秘訣,可以簡化為三點:一是提供了AI最全產品陣列;二是提供了基于算法框架的優化工具;三是聯合BAT等,實現了“前置創新”。尤其是第三點,由于聯合研發,各方在AI大潮中實現了從產品層面、技術層面的共融,實現了多贏。
從移動社交到移動支付,從電子商務到共享出行,中國在移動互聯網時代所取得的矚目成就,造就了從“Copy to China”(中國復制)到“to China Copy”(復制中國)模式的顛覆式變化。
而在即將到來的人工智能時代,中國在全球最值得關注的100家人工智能公司占有27席,僅次于美國成為AI時代的東西半球“雙巨頭”。在AI時代,有人形容計算能力提供商是AI巨頭們挖掘金礦時的“鐵鍬”提供者,沒有這些基礎的工具,掘金AI也就成為空中樓閣。或許,中國的服務器廠家并不希望僅僅成為工具的提供者,而是更希望成為“挖礦者”快速應變的決策伙伴。
從某種角度來看,AI浪潮中的浪潮,并不是一家新興企業,而是一名IT老將。但審視他的變化和成長,會發現“新”“老”已經無關緊要,而是“快”在起著決定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