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教學實踐
1、教學實踐:就是教學主體主要是教師的教學行為和教學活動。
2、教學工作的基本環節:備課、上課、課后活動。
3、備課:是在課堂教學活動以前的所有準備活動,是上好課的前提和條件。備課的種類:可以從不同角度劃分:以備課的場合和人數劃分有個人備課和集體備課;以備課的智力活動方式劃分有內心備課和行為備課;按備課的工具劃分有紙質備課和計算機備課;按系統層次劃分學期備課、單元備課和課時備課等。
4、課時備課:即針對一節課的準備活動,是備課的最關鍵部分,是教師對影響教學活動的各種因素進行分析整合,并確立教學方案的過程,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5、備課可以簡單地概括為“四備”:備教材、備學生、備設計、備媒體等。備課的核心是科學的課堂教學系統設計。
6、一堂好課的標準:①目標明確、完成任務②內容正確、充實、抓住重點、難點和關鍵③結構合理,充滿機智④媒體有效,方法適當,善“啟”善“導”⑤語言科學而有藝術⑥板書有序,科學合理
7、書寫板書的要求:教師板書形式上要字跡清楚規范、位置適當;內容上突出重點,注意與教師活動結合,對學生有啟發和提示作用,同時還要注意設計的直觀性和藝術性。
8、課后教學活動:主要是對學生的指導工作(課外作業的布置和批發、課外輔導)和教師自己的反思總結工作(評課和說課)。
9、教學策略:是根據教學目標,在特定的教學情景下,為完成特定的教學任務而產生的,對教學活動進行控制和調節,并選擇運用恰當的教學媒體所使用的方法和方式的總稱,包括教學活動中方法的選擇、材料的組織、對師生行為的規范管理等。(特點:具有指示性和靈活性。)
10、教師教學策略的種類:教學準備策略(包括教學目標的敘寫、教學材料的處理、組織形式的設計等)、教學行為策略、教學評價策略、指導學習策略。
11、課堂教學主要的教學策略:口頭語言表達策略(課堂講授策略、對話策略)、板書設計策略和多媒體教學手段策略。
12、課堂教學教師行為主要是:語言表達、板書、使用媒體。
13、板書設計策略要求:形式多樣,因地制宜,使用綜合。提煉準確。形象實用。形式美觀。
14、多媒體教學的優勢:①能化虛幻為現實,化抽象為直觀,使情景教學成為可能。②具有豐富多彩的表現形式。③具有交互性和信息量大的特點。④課件作品可以作為共享的教學資源,遠距離及時傳輸,改變學校教育、班級教學的封閉模式。⑤教師的勞動往往具有一定程度的重復性,使用課件可以從一定程度上減少教師的重復勞動,利于教師身心健康,讓教師的精力更多地集中在創新和改革上。
15、教學方法:是指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為實現教學目的和教學任務要求,在教學活動中所采取的行為方式的總稱。
16、我國目前的中小學教學活動中常用的教學方法分五類:①以語言傳遞信息為主的方法,包括講授法、談話法、討論法、讀書指導法等。②以直接感知為主的方法,包括演示法、參觀法等。③以實際訓練為主的方法,包括練習法、實驗法、實習作業法。④以欣賞法為主的教學方法。⑤引導探究為主的方法,如發現法、探究法等。
17、發現法:又稱探索法、研究法,是指學生學習概念和原理時,教師只提供一些事例和問題,讓學生自己通過閱讀、觀察、實驗、思考、討論、聽講等途徑去獨立探究,自行發現并掌握相應的原理和結論的一種方法。
18、使用教學方法的基本策略:教學方法的選擇策略、教學方法的運用策略、多種方法整合,形成教學模式。
19、教學評價:就是根據教學目的和原則,利用所有可行的評價方法及技術對教學過程及預期的一切效果給予價值上的判斷,以提供信息改進教學和對被評價對象作出鑒別的過程。
20、教學評價的分類:①按評價功能分為:診斷性評價、形成性評價、總結性評價②按評價的方法和標準分類:相對性評價、絕對性評價、個體內差異評價。
21、教學評價的意義和作用:①是提高學校教育質量的重要保證――導向作用。②是完善教學系統的重要環節――鑒定作用和反饋調控作用。③是推動教學活動不斷增值的重要手段――激勵作用。
22、教學評價的基本原則:客觀性原則、發展性原則、指導性原則、主體參與性原則。
23、學生學業成績的考核分為:平時考查和階段總結考試兩種。考試的依據與標準是學科教學目標。
24、考試工作的基本階段:①測驗目標的確定。②科學的命題。③考試方式的確定④嚴格地組織考試⑤客觀公正地評閱試卷。
第八章班級管理
1、班級:班與級是一種統稱,它包含著教學班和年級。教學班主要是以年齡相近,教學進程相同,由一定數量的學生組成的群體,是學校管理和教學中的最基層單位。(最早正式使用“班級”一詞的是文藝復興時期的教育家伊拉斯謨。)
最早從理論上設計班級組織的是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大教學論》。
2、班級管理的基本理論:(1)整分合理論(整體把握、科學分解、組織綜合)、(2)人本管理理論(人是班級管理的核心要素、學生是班級管理的主體)、(3)實踐鍛煉理論(①實踐鍛煉是學生素質提高和能力發展的基礎②班級的學習活動和師生間、同學間的的交往是學生實踐鍛煉的主要形式。)、(4)調節控制理論(①班級系統的發展和整體功能的實現需要實施有效地控制②信息反饋是班級系統控制的保證)、(5)整體育人理論(學生是完整的個體、影響學生發發展的因素素紛繁復雜)。
3、怎樣建立一個良好的班集體?①確立班集體的奮斗目標②培養正確的輿論和良好的班風③實行班級管理民主化、細致化④發揮班委會和骨干的核心力量⑤開展各種有意義的教育活動。
4、班級制度管理的基本環節:擬定實施細則;宣傳、教育;監督、評比;總結、獎懲。
5、班級教學管理的內容包括:①明確教學管理的目標和任務。②建立行之有效的班級教學秩序③建立班級管理指揮系統。④指導學生學會學習。
6、班主任:是學校教學工作的直接實施者,是學校德育工作的直接執行者,是班級管理的直接組織者。
7、班主任所擔任的角色:①班主任是各種教育力量的協調者②班主任是班級情緒氛圍的調控者③班主任是生命發展的促動者
8、班主任的工作方法:情感陶冶法、實際鍛煉法、說理教育法、獎懲激勵法、目標管理法、因勢利導法、心理疏導法。 情實說獎目因心
9、班主任專業化的內涵:專業道德、專業職責、專業能力。
10、班主任專業化的主要內容:①學會人文關懷②學會班級建設。
11、班主任專業化的原則:主體性原則、實踐性原則。
12、促進班主任專業化的措施:行動研究、反思總結。
第九章學校德育
1、德育:即學校對學生進行的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質、法紀意識的教育,它是關于學校范圍與條件下的德育原理與實踐。
2、學生品德的形成:①學生品德在主體有選擇地接受外部環境影響中形成和發展。②德育活動是促進外界德育影響轉化為學生自身品德的基礎。
3、學生的品德是由知、情、意、行四個基本要素構成的。
4、學校德育的主要途徑:思想政治教學、其他各種教學、班主任工作、共表團、少先隊活動、勞動和社會實踐、活動課與課外活動、心理咨詢與職業指導、校外教育、家庭教育、校網絡、學校文化環境、社區文化環境。
5、學校德育常用的方法:說理教育法、情感陶冶法、實際鍛煉法、榜樣示范法、修養指導法、思想品德評價法。
6、學校德育的新方法:利益調節法、沖突引導法、情感激勵法、無意識教育法、登門檻技術法(弗里德曼和弗雷澤提出來的)。
7、學校德育方法在運用過程中應注意的問題:①學校德育方法必須多種多樣并各具特色②在學校德育實施過程中必須使各種方法有機配合、靈活運用,沒有任何單個的十全十美的方法,也沒有一種確定有害的方法。③學校德育方法必須增強直觀性和可操作性。
8、國外學校德育改革和發展的一些趨勢:①世界各國日益重視學校德育。②學校德育目標與內容的層次性、綜合化③學校德育形成綜合化、網絡化和實踐化④學校德育方法的多樣化。⑤學校德育的科學化。
9、國外幾種主要的德育模式:道德認知發展模式、體諒關心模式、價值償清模式、完善人格模式、社會行動模式。
10、國外學校德育主要途徑與方法:①設置專門的德育課程,課堂教學是傳授道德知識的基本方法②課外、校外活動是實施德育的重要形式③勞動活動是施行德育的必要途徑④充分利用社會文化機構的大眾傳播媒介的影響。⑤嚴明紀律,務實管理。
11、國內學校德育改革的主要理念:生活德育論、人性化德育論、主體性德育論、德育美學論、制度德育論、生命德育論、體驗德育論、活動德育論。
12、國內學校德育改革的思路:①實現由約束性德育向發展性德育轉變。②實現由單向灌輸德育向雙向互動德育轉變。③實現由單一德育模式向多樣化和個性化德育模式轉變④實現由封閉式德育向開放式德育轉變。
13、國內學校德育評價的改革和發展:首先,德育評價在性質上從以量化評價為主走向以知性評價為主;其次,德育評價的對象從以道德知識為主走向以道德行為為主;最后,德育評價從過多的關注外部評價走向重視內部喚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