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回【原文】:【紅樓夢引子】開辟鴻蒙,誰為情種?【甲戌側批(戚序、蒙府夾批):非作者為誰?余又曰:“亦非作者,乃石頭耳。”】都只為風月情濃。趁著這奈何天,傷懷日,寂寥時,試遣愚【甲戌側批(戚序、蒙府夾批):“愚”字自謙得妙!】衷。因此上,演出這懷金悼玉的《紅樓夢》。【甲戌眉批(戚序、蒙府夾批):“懷金悼玉”,大有深意。】【甲戌(戚序、蒙府)夾批:讀此幾句,翻厭近之傳奇中必用開場(生旦)副末等套,累贅太甚。】
引子:1)比喻引入正題的話。2)某些樂曲的開始部分,用來醞釀情緒、提示內容等。3)戲曲角色初上場時的一段唱或說白。4)中藥的藥引子,能加強藥劑的效力。
甲戌凡例:《紅樓夢》旨意。是書題名極多,《紅樓夢》是總其全部之名也。曲目“紅樓夢引子”,顧名思義的簡單理解,就是指導讀者如何解讀《紅樓夢》。
鴻蒙:古人認為天地開辟之前是一團混沌的元氣,這種自然的元氣叫做鴻蒙:鴻蒙初辟。也作鴻濛。
從文本表面故事理解,《紅樓夢》大旨言情、風月情濃,紅樓兒女情竇初開,寶玉博愛貌似情種,諸多紅樓讀者皆為情所迷。
從《風月寶鑒》的命名而言,作者大談風月情話,實則勸戒世人妄動風月之情,對于少年男女更應以為戒。
紅樓夢引子“開辟鴻蒙,誰為情種?”答案就是那些“只為風月情濃”的讀者開辟鴻蒙,換言之就是作者在指導讀者如何解讀《紅樓夢》,【甲戌夾批(戚序、蒙府夾批):故作頓挫搖擺。】則點明了紅樓仙曲的主題以及重要性。
“奈何天”隱語了雍正皇帝的野史傳說、作者愛新覺羅 胤禵正史的定論。“傷懷日”:抒發的是作者對父兄康熙、雍正的懷念。“寂寥時”:揭示的是作者從風光無限、叱詫風云的大將軍王,到碌碌無為、閑散王爺的晚年生活。
“懷金悼玉”緬懷的是金國(清朝)的的歷史,悼念的是清朝的皇帝(寶玉)。作者愛新覺羅胤禵借《紅樓夢》的假語存言,抒發一生坎坷命運的感懷:懷念清朝歷史,特別是康熙、雍正王朝的歷史,緬懷列祖列宗、父兄康熙皇帝、雍正皇帝,以及那些至愛親朋。
【終身誤】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對著,山中高士晶瑩雪;終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嘆人間,美中不足今方信。縱然是齊眉舉案,到底意難平。【甲戌眉批:語句潑撒,不負自創北曲。】
“空對著,山中高士晶瑩雪;終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面對父皇康熙皇帝仁慈,身陷圈禁與世隔絕的處境,仍然念念不忘大清朝的皇帝寶座,于康熙五十四年十一月,借醫生賀孟頫為妻石氏治病之機,以礬水作書妄圖與外界聯系,結果被識破,進一步增加了自己的罪惡,徹底葬送皇帝夢,可謂終身誤。
“嘆人間,美中不足今方信。縱然是齊眉舉案,到底意難平”:康熙皇帝為了培養胤礽,不但向他傳授治國之道,還破格樹立胤礽的權威,規定每年的元旦、冬至、千秋三大節,百官對皇太子都要行二拜六叩的禮節,并避太子名諱。
胤礽作為皇太子,康熙皇帝還破例允許他有自己的儀仗,其規格僅次于皇帝,胤礽處在一人之下,萬萬人之上,還不滿足,對寶玉的渴望導致他邁向了罪惡的深淵。
綜合上述的簡單解讀,曲子“終身誤”揭示的就是絳珠草與神瑛侍者背后隱藏的歷史,即康熙朝皇太子胤礽兩立兩廢的歷史。
【枉凝眉】一個是閬苑仙葩,一個是美玉無瑕。若說沒奇緣,今生偏又遇著他,若說有奇緣,如何心事終須化?一個枉自嗟呀,一個空勞牽掛。一個是水中月,一個是鏡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淚珠兒,怎經得秋流到冬盡,春流到夏!【戚序(蒙府)夾批:語句潑撒,不負自創北曲。】
閬苑仙葩本意高貴的花草,隱語的是絳珠草,具體到歷史人物,隱語的就是有高貴出身的胤礽。美玉無瑕隱語的是通靈寶玉,即女媧補天之余石,結合文本就是玉璽、皇帝,再具體的說,就是康熙皇帝。胤礽是康熙皇帝的嫡長子,由于孝誠仁皇后赫舍里氏的死亡,胤礽因而被早早的立為太子。
胤礽自出生之日,就沒有離開過康熙皇帝,被廢前帶在身邊言傳身教治理國家,被廢后圈禁在皇宮內,提防其他皇子的加害。康熙皇帝與胤礽之間,既有割不斷的血融于水的親情,又有愛與恨鐵不成鋼的怨恨,真真的一對不離不棄的苦命(金)鴛鴦。
對于胤礽而言,一生的悲慘命運是枉自嗟,對于康熙皇帝而言,就是空勞牽掛。對于胤礽的皇帝夢而言,是水中撈月一場空,那個皇帝寶座(寶玉)就是鏡中花。
胤礽以自己的余生悔過,以悔過的眼淚償還父母的養育恩情,康熙皇帝對孝誠仁皇后赫舍里氏的思念、歉意;為自己幾十年的心血負之東流而懊悔、流淚。
第三回榮國府收養【甲戌側批:二字觸目凄涼之至!】林黛玉 【戚序(蒙府):我為你持戒,我為你吃齋;我為你百行百計不舒懷,我為你淚眼愁眉難解。無人處,自疑猜,生怕那慧性靈心偷改。】
【恨無常】喜榮華正好,恨無常又到。眼睜睜,把萬事全拋;蕩悠悠,把芳魂消耗。望家鄉,路遠山高。故向爹娘夢里相尋告:兒命已入黃泉,天倫呵,【戚序夾批:天倫呵。】須要退步抽身早!【甲戌夾批(戚序、蒙府夾批):悲險之至!】
愛新覺羅 胤禵第一子已革多羅泰郡王弘春,康熙四十二年癸未九月初一日子時生,母側福晉舒舒覺羅氏,員外郎明德之女;乾隆四年己未正月二十四日丑時卒,年三十七歲。
由于弘春的大義滅親,導致愛新覺羅 胤禵的罪名成立,因而得到雍正皇帝的賞賜,賜封弘春多羅泰郡王。雍正皇帝死亡,乾隆皇帝即位,對于愛新覺羅弘春的人品極度反感,削其爵位,賜封愛新覺羅 胤禵的次子愛新覺羅 弘明。
第五十三回【該批:“招匪類賭錢,養老婆小子”,即是敗家的根本。】愛新覺羅 弘春就是那個小子。
這首恨無常,應該就是愛新覺羅 弘春對父親愛新覺羅 胤禵的歉悔,是經歷了朝廷、皇家殘酷血腥歷史后的認識吧。
【分骨肉】一帆風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園齊來拋閃。恐哭損殘年,告爹娘,休把兒懸念。自古窮通皆有定,離合豈無緣?從今分兩地,各自保平安。奴去也,莫牽連。
“分骨肉”從字面理解,揭示的應該是雍正皇帝與皇三子弘時之間的骨肉分離,即斷絕父子關系。“把骨肉家園齊來拋閃”隱語的是弘時的死亡,因為沒有確鑿的歷史資料,猜測應該是弘時自盡的遺言。
關于弘時的死亡,學界還在爭議,主要有兩種觀點:1)被雍正皇帝賜死;2)因病而亡。
就個人的理解而言,康熙皇帝處置皇長子、二阿哥做法背后的想法雍正皇帝是十分明了的,再加上弘時的后臺八爺黨已經覆滅,弘時本身并沒有什么深層次的政治背景和勢力,雍正皇帝只要采用康熙皇帝圈禁皇長子、二阿哥的做法,根本無須再做其他的防范措施。
因為弘時的死亡給雍正皇帝的形象造成了巨大的傷害,作者要盡最大努力的復原歷史真相,還雍正皇帝的清白,消除野史的影響。
具體的就是將弘時這個歷史人物分為諸多的紅樓人物,花費大量的筆墨章回,以不同的故事情節將雍正皇帝與弘時之間的歷史多層次、多角度的、反反復復的隱藏顯示在真事中。
【樂中悲】襁褓中,父母嘆雙亡。【甲戌側批:意真辭切,過來人見之不免失聲。】縱居那綺羅叢,誰知嬌養?幸生來,英豪闊大寬宏量,從未將兒女私情略縈心上。好一似,霽月光風耀玉堂。【戚序(蒙府)夾批:堪與湘卿作照。】廝配得才貌仙郎,博得個地久天長,準折得幼年時坎坷形狀。終久是云散高唐,水涸湘江。這是塵寰中消長數應當,何必枉悲傷!【甲戌眉批:悲壯之極,北曲中不能多得。】
樂中悲中的“樂”寓意雍正皇帝繼承大統,“悲”寓意康熙皇帝和孝恭仁皇太后在半年中相繼而亡。【甲戌側批:意真辭切,過來人見之不免失聲。】
雍正皇帝母后烏雅氏孝恭仁皇后于康熙十七年(1679年)十月三十日生皇四子胤禛,相對而言身份地位較低,康熙皇帝將雍正皇帝交于沒有兒女且身份地位較高的當時為貴妃孝懿仁皇后佟佳氏撫養,一直到孝懿仁皇后佟佳氏病逝,皇四子胤禛在孝懿仁皇后佟佳氏身邊生活了近十年。皇四子胤禛后來的成長之路與孝懿仁皇后佟佳氏密切相關,可以說:沒有這段經歷,就沒有后來諸事的一帆風順。
雍正皇帝對孝懿仁皇后佟佳氏自然是感恩有加:“撫沖齡而顧復,備萌鞠育之仁,溯十載之劬勞,莫報生成之德。”經雍正、乾隆、嘉慶朝三朝屢屢加謚,至嘉慶四年四月謚號全稱:孝懿溫誠端仁憲穆和洛慈惠奉天佐圣仁皇后。她的家人隆科多在雍正還沒有登基之前,就被任命與胤禩與胤祥、馬齊四人總理事務,由此可見雍正皇帝與孝懿仁皇后佟佳氏的母子感情神深。
孝恭仁皇太后得知雍正繼承皇位時,作為雍正皇帝的親生母親、當時的德妃居然說:“欽命吾子繼承大統,實非吾夢想所期。”不但用言語表達了對雍正即位的不滿,還用行為加以證明:孝恭仁皇太后執意不接受朝中大臣所上的徽號、不入住象征皇太后身份地位的寧壽宮。
再看雍正皇帝的母后烏雅氏孝恭仁皇后,經雍正、乾隆、嘉慶朝三朝屢屢加謚,全部謚號為:孝恭宣惠溫肅定裕慈純欽穆贊天承圣仁皇后。
從以上的歷史資料看,孝恭仁皇后在雍正皇帝即位之初,有意無意的確實對雍正皇帝進行了一番刁難,增添了諸多的麻煩,也將母子間的矛盾公開化。
“幸生來,英豪闊大寬宏量,從未將兒女私情略縈心上。”貌似在夸贊,實則是作者在大大的譏諷、怨恨雍正皇帝吧。
這首曲子揭示的就是雍正皇帝與母親孝恭仁皇太后、胞弟胤禵之間的恩恩怨怨以及逼母撞柱野史傳說的歷史吧。
【世難容】氣質美如蘭,才華阜比仙。【甲戌側批:妙卿實當得起。】天生成孤僻人皆罕。你道是啖肉食腥膻,【甲戌側批:絕妙!曲文填詞中不能多見。】視綺羅俗厭。卻不知太高人愈妒,過潔世同嫌。【甲戌夾批:至語。】可嘆這,青燈古殿人將老,辜負了,紅粉朱樓春色闌。到頭來,依舊是風塵骯臟違心愿。好一似,無瑕白玉遭泥陷,又何須,王孫公子嘆無緣。
《大義覺迷錄》,從書的命名理解,雍正皇帝希望世人曉大義、離迷津,從書的內容理解,里面有許多不為世人知曉的皇家秘史,進而可以認為雍正皇帝、《大義覺迷錄》有君子風范。《說文》阜:大陸也。山無石者。雍正皇帝治理國家的才能、貢獻可與神仙媲美。【甲戌側批:妙卿實當得起。】皇帝又被稱為孤家寡人,世人對于皇帝的了解甚少稀罕,也是造成民間容易聽信謠言的主要原因。
《大義覺迷錄》之所以被乾隆皇帝查抄銷毀,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里面有大量的反清言論,《紅樓夢》里自然也有了,“啖肉食腥膻”從這個層面理解,就是反清復明的代名詞。【甲戌側批:絕妙!曲文填詞中不能多見。】有雖有,但是意義絕對不一樣。
如果單單的看表面文章,《紅樓夢》里描述的是一個家族里的家庭瑣事,甚至于風月情事,遭到世人厭惡、指責。作者要傳承歷史,一味的唱贊歌,也會遭到嫉妒、厭惡、猜疑,而世人又有幾人愿意看那些枯燥的歷史呢?
作者胤禵被雍正皇帝流放十余年,枉費了人生最精華的歲月,也失去了天倫之樂,可謂“青燈古殿人將老,紅粉朱樓春色闌。”不僅僅沒有實現人生的遠大抱負,反而背負了諸多的罪名,皇家內部血腥的政治爭斗,將親情、善良等泯滅,那些王孫公子們又何必羨慕皇家人的虛榮呢?
【喜冤家】【戚序(蒙府)夾批:冤家上加一喜字,真新真奇。】中山狼,無情獸,全不念當日根由。一味的驕奢淫蕩貪還構。覷著那,侯門艷質同蒲柳;作踐的,公府千金似下流。嘆芳魂艷魄,一載蕩悠悠。【甲戌(戚序、蒙府)夾批:題只十二釵,卻無人不有,無事不備。】
這里的喜冤家隱語的是康熙皇帝與被廢皇太子胤礽、雍正皇帝與三皇子弘時,是作者對被廢皇太子胤礽、三皇子弘時的隱諱評判。
【虛花悟】將那三春看破,桃紅柳綠待如何?把這韶華打滅,覓那情淡天和。說什么,天上夭桃盛,【戚序(蒙府)夾批:此休恰盛。】云中杏蕊多。到頭來,誰把秋捱過?則看那,白楊村里人嗚咽,青楓林下鬼吟哦。更兼著,連天衰草遮墳墓。這的是,昨貧今富人勞碌,春榮秋謝花折磨。似這般,生關死劫誰能躲?聞說道,西方寶樹喚婆娑,上結著長生果。【甲戌夾批:末句、開句、收句。】【戚序(蒙府)夾批:喝醒大眾是極。】
明了了三春就是順治、康熙、雍正三個朝代,那些桃紅柳綠也不過就是夢幻而已;至于那些如花似玉的妙齡美女,也不過是須眉濁物、累累白骨,人生如同夢幻,只有拋開了花紅柳綠、風月情話,才能悟得真、假、有、無。
【聰明累】機關算盡太聰明,反算了卿卿性命。【甲戌側批(戚序、蒙府夾批):警拔之句。】生前心已碎,死后性空靈。家富人寧,終有個家亡人散各奔騰。枉費了,意懸懸半世心;好一似,蕩悠悠三更夢。【甲戌眉批:過來人睹此,寧不放聲一哭?】忽喇喇似大廈傾,昏慘慘似燈將盡。呀!【戚序夾批:呀。】一場歡喜忽悲辛。嘆人世,終難定!【甲戌夾批(戚序、蒙府夾批):見得到是極,過來人讀此,能不放聲一哭。】
“聰明累”揭示的是雍正皇帝處置曾靜的方式太過聰明,導致了自己野史傳說的盛行;手足殘殺的后果導致了眾叛親離;事事親躬;鞠躬盡瘁、嘔心歷血的辛勞,換來得卻是罵名一片。。。。。。
在《紅樓夢》中雍正皇帝的主要化身就是王熙鳳,在文本中很難找到王熙鳳“機關算盡太聰明,反算了卿卿性命”的故事情節。王熙鳳諧音“王系鳳”,寓意“王”就是帝王、“系”就是聯系,“鳳”寓意女人。《紅樓夢》里的女人其實就是男人,就是帝王(皇帝)。
王熙鳳背后隱秘的歷史人物不僅僅是雍正皇帝,也是乾隆皇帝,所以“機關算盡太聰明,反算了卿卿性命”,也是針對乾隆皇帝凌遲曾靜、查抄、銷毀《大義覺迷錄》的歷史。
薛蟠字文龍,身份皇商諧音皇上,“文龍”顛倒就是“龍文”,就是皇帝文章《大義覺迷錄》,薛蟠在特定的情節中就是《大義覺迷錄》的代名詞。名帶蟲子旁就是糊涂蟲。《大義覺迷錄》的刊行使自己的名聲更臭。
夏金桂諧音“瞎金貴”寓意乾隆皇帝為了消除雍正皇帝的野史傳說,將雍正皇帝自認為的曠古奇書《大義覺迷錄》查抄銷毀,丫鬟寶蟾寓意寶二爺弘歷蟾宮折桂成為乾隆皇帝。
第七十九回“薛文龍悔娶河東獅”、第 一零三回“施毒計金桂自焚身”,揭示的就是雍正、乾隆父子兩次審理曾靜案的歷史。
【留余慶】留余慶,留余慶,忽遇恩人;幸娘親,幸娘親,積得陰功。勸人生,濟困扶窮,休似俺那愛銀錢、忘骨肉的狠舅奸兄!正是乘除加減,上有蒼穹。
這首曲子針對的是作者愛新覺羅 胤禵本人,“留余慶”從字面理解,就是慶幸自己得以留有余生,那個“忽遇恩人”既是調侃,又是真情的表白,調侃的是雍正皇帝,真情表白的是自己的親娘。
狠舅隱語的是隆科多,奸兄隱語的就是雍正皇帝,揭示的就是雍正皇帝勾結隆科多篡改康熙遺詔的野史傳說。
第一回【原文】:然朝代年紀,地輿邦國,卻反失落無考。【甲戌側批:若用此套者,胸中必無好文字,手中斷無新筆墨。據余說,卻大有考證。】【蒙府側批:妙在“無考”。】
紅樓里隱藏真事年代的考證方法有許多,這里簡單的解讀一下“正是乘除加減,上有蒼穹”,乘除加減就是數字,紅樓里的數字隱藏著真事。
以下僅以人物年齡為例解讀幾個關于年齡的疑問:
第九十五回【原文】:小太監傳諭出來說:“賈娘娘薨逝。”是年甲寅年12月18日立春、元妃薨日是12月19日,已交卯年寅月,存年43歲。
第四回介紹賈珠的兒子賈蘭已經五歲,王夫人的姐姐薛姨媽四十上下,大結局賈寶玉在賈府生活了十九年。
按照第四回介紹的王夫人四十歲,到大結局賈寶玉十九歲計算,王夫人五十歲。賈元春死亡時四十三歲,王夫人生育元春時只有六、七歲,那么生育賈珠時只有四、五歲了?
賈元春死亡在第九十五回,九五就寓意九五之尊,就是暗示賈元春的帝后身份,死亡的雙日期揭示了皇帝、皇后的雙重身份,兩個日期相加的和六十一,揭示的是康熙皇帝執政六十一年,元春死亡的原因揭示的是孝恭仁皇后的死亡原因,
由元春死亡的年齡推算賈珠的年齡,應該在四十五歲左右,就是雍正皇帝的即位、雍正朝開元時雍正皇帝的年齡。
第三十九回【原文】:劉姥姥忙立身答道:“我今年七十五了。”賈母向眾人道:“這么大年紀了,還這么健朗。比我大好幾歲呢。我要到這么大年紀,還不知怎么動不得呢。”
第一一零回【原文】:聽見賈母喉間略一響動,臉變笑容,竟是去了,享年八十三歲。
還是以賈寶玉的年齡為準,第三十九回時賈寶玉的年齡應該在十四歲以上最后出家十九歲,期間有四、五年的間隔。
第三十九回時劉姥姥七十五歲,保守推算賈母的年齡應該是七十三歲以下,距離八十三歲過世正好十年。賈母第三十九回七十三歲以下,第七十一回八十歲壽辰,期間有七年。賈寶玉的年齡增長,與賈母的年齡增長明顯存在誤差。
清圣祖康熙:名愛新覺羅·玄燁,生年:順治十一年三月十八日(1654年5月4日),卒年: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1722年12月20日),在位61年,是清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謚號:合天弘運文武睿哲恭儉寬裕孝敬誠信功德大成仁皇帝。
第七十一回【原文】:南安太妃因問寶玉,賈母笑道:“今日幾處廟里念‘保安延壽經’,他跪經去了。”
寶玉在賈母的生日期間念“保安延壽經”,保的是康熙皇帝傳承下來江山,延續的是康熙皇帝的享年,賈母享年八十三歲,實則就是雍正十三年時康熙皇帝八十三歲的誕辰。
第三十九回與劉姥姥的年齡介紹,實則隱語的就是賈母的年齡七十五歲,就是康熙皇帝的誕辰,就是文本里具體隱事的年代,雍正六年。
賈母享年八十三歲,是康熙皇帝的誕辰,加上雍正皇帝執政的十三年的和。賈母在臨終前講進榮國府六十余年,實則就是康熙皇帝在位六十一年。
就本人的解讀而言,凡是紅樓里交代過的人物年齡,都是作者對真事年代的隱諱揭示。
關于《紅樓夢》里采用紀年的解讀,都是采用中國傳統的紀年方式,作者有沒有可能采用公元紀年的方法呢?對于這個疑問,筆者曾經運用公元紀年的方法解讀過,遭到過網友的反駁,究竟是否采用,還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吧。
【晚韶華】鏡里恩情,【甲戌夾批:起得妙!】更那堪夢里功名!那美韶華去之何迅!再休提銹帳鴛衾。只這帶珠冠,披鳳襖,也抵不了無常性命。雖說是,人生莫受老來貧,也須要陰騭積兒孫。氣昂昂頭戴簪纓;光燦燦腰懸金印;威赫赫爵祿高登,昏慘慘黃泉路近。問古來將相可還存?也只是虛名兒與后人欽敬。
前半部分講述的是絳珠草神話故事背后的歷史:胤礽為了早日稱帝,不惜謀反逼父皇康熙退位;三皇子弘時為了繼承皇位,背叛父皇雍正投靠父皇的死敵;胤禵的長子弘春,為了榮華富貴保全自己,不惜出賣親生父親,他們的心里只有權利和榮華富貴,忘記、拋棄了父母天高地厚的恩情,成為了忘恩負義的賊臣逆子。
皇四子胤禛的四爺黨,胤禵參加的八爺黨,為了謀取皇位相互殘殺,應該亦屬于忘恩負義吧,也就是開篇自云得的:背父兄教育之恩。
“鏡里恩情”就是沒有恩情。【甲戌夾批:起得妙!】至于是否針對雍正謀父、逼母的野史傳說;對于皇家內部爭權奪利、手足殘殺的悲哀和怨恨等等,只有天知道了。
從《石頭記》里的“石頭”、真實的歷史而言,這里的韶華隱語春光,隱語雍正皇帝執政十三年,正是施展才能大有作為的年華,可惜無常鬼到,秋悲撒手。
人無論高低貴賤,活著就要行善積德。縱然封侯拜將、榮華富貴,也終究要上黃泉路,歸宿一個土饅頭。
氣昂昂頭戴簪纓;光燦燦腰懸金印;威赫赫爵祿高登,昏慘慘黃泉路近。問古來將相可還存?也只是虛名兒與后人欽敬。
第十八回【原文】:第三出《仙緣》;【庚辰雙行夾批:《邯鄲夢》中伏甄寶玉送玉。】《邯鄲夢》盧生:“大丈夫當建功樹名,出將入相,列鼎而食,選聲而聽,宗族茂盛,方可言得意。”
戚蓼生序言:“如春秋之有微詞、史家之多曲筆。”如果從春秋字法理解,作者在這里也許是在正話反說,是在激勵世人奮發向上、封侯拜將、光宗耀祖、標名青史吧。晚韶華也許就是愛新覺羅胤禵的人生感嘆吧。
【zdic.net 漢 典 網】
【好事終】畫梁春盡落香塵。【甲戌側批(戚序、蒙府夾批):六朝妙句。】擅風情,秉月貌,便是敗家的根本。箕裘頹墮皆從敬,【甲戌側批(戚序、蒙府夾批):深意他人不解。】家事消亡首罪寧。宿孽總因情。【甲戌(戚序、蒙府)夾批:是作者具菩薩之心,秉刀斧之筆,撰成此書,一字不可更,一語不可少。】
“畫梁春盡落香塵”揭示的是《紅樓夢》隱秘了清朝從清太祖、清太宗、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六朝的歷史。
“擅風情,秉月貌,便是敗家的根本”是作者對讀者的提醒警示。
箕裘頹墮皆從敬【甲戌側批(戚序、蒙府夾批):深意他人不解。】
雍正皇帝謚號:“敬天昌運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寬仁信毅睿圣大孝至誠憲皇帝”,簡單的解讀深意之一就是解讀《紅樓夢》必須了解雍正朝、雍正皇帝的歷史。
就文本的解讀而言,就是將作者隱藏在文本里的那些支離破碎的歷史解讀出來,再進行拼接,進而還原成一段真事的歷史。
頹墮是《紅樓夢》:隱語紅樓夢里那些少男少女談情說愛的風月故事如同精神鴉片。
從《紅樓夢》作者的隱秘身份而言,作者以假傳真,以荒唐的假話,演繹假話的荒唐,這里的敬既是隱語的具體的歷史人物,又是對紅樓春秋筆法的揭示:即《禮記》中的“毋不敬”,貌似作者將自家的家族、祖先描寫的骯臟不堪,有大逆不道、欺師滅祖的大不敬之罪,實則是大敬、特敬。
由于《大義覺迷錄》的刊印和銷毀,曾靜案可謂婦孺皆知,為了更好的隱藏真事,作者有意的將歷史進行了裁剪和支解。從作者創作《紅樓夢》的筆法而言,就是作者提示讀者要有皮匠的裁剪與拼接、編匠的編織技藝,將隱藏的真事歷史裁剪、拼接、交織在一起,進而解讀出完整的、與紅樓文本契合的、真正的真事歷史以及歷史人物等。
“家事消亡首罪寧”從文字表面看貌似賈家的敗落有寧府造成的,從真事隱的角度理解,本人認為這里的“首罪寧”隱語的是任何冒犯寧國的事都是首罪,“家事消亡”隱語的是那些企圖謀反的、制造傳播雍正皇帝野史傳說、胡亂猜疑紅樓真事的人,是要抄家問斬滅九族的。
“宿孽總因情”簡單的說人類任何的罪孽都是由貪欲造成的,這也就是寶玉的情有極毒。【甲戌(戚序、蒙府)夾批:是作者具菩薩之心,秉刀斧之筆,撰成此書,一字不可更,一語不可少。】
曲目“好事終”應該就是作者的創作意圖和《紅樓夢》的主題:以史為鑒。風花雪月的情話就是磨滅世人意志的精神鴉片。
【收尾飛鳥各投林】【甲戌夾批:收尾愈覺悲慘可畏。】為官的,家業凋零;富貴的,金銀散盡。【甲戌側批(戚序、蒙府夾批):二句先總寧榮,與樹倒猢猻散作反照。】有恩的,死里逃生;無情的,分明報應。欠命的,命已還;欠淚的,淚已盡。冤冤相報實非輕,分離聚合皆前定。欲知命短問前生,老來富貴也真僥幸。看破的,遁入空門;癡迷的,枉送了性命。【甲戌側批(戚序、蒙府夾批):將通部女子一總。】好一似食盡鳥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凈!【甲戌夾批(戚序、蒙府夾批:又照看“葫蘆廟”。)與“樹倒猢猻散”反照。】
曲目“收尾飛鳥各投林”、結束語“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凈!”對應的是葫蘆廟的大火,揭示的是乾隆皇帝凌遲處決曾靜、查抄銷毀《大義覺迷錄》的歷史,也就是順治康熙雍正三個朝代的結束。
第十三回【原文】:三春去后諸芳盡,各自須尋各自門。【甲戌(庚辰)側批:此句令批書人哭死。】【甲戌(庚辰)眉批:不必看完,見此二句,即欲墮淚。梅溪。】
至于那些紅樓人物、歷史人物的命運如何,因為牽涉到的紅樓人物、歷史人物太多,不便細說,留待涉及到具體的紅樓人物時再行解讀。
綜合以上對仙曲的的粗淺解讀,簡單的理解這些曲子,針對就是紅樓里隱藏的真事,為讀者解讀真事提供了具體的歷史事件。作為讀者則必須將這些真事從文本中解讀出來,同時也是為辨別真假樹立了一個標準吧。
前面解讀了《石頭記》是皇帝記載自己經歷的一部書,本人通過對清朝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四個朝代歷史的了解,確定了“石頭”游歷人間經歷的事情、空空道人抄錄的、曹雪芹批閱增刪的《石頭記》就是《大義覺迷錄》,《大義覺迷錄》是雍正皇帝親自主持編纂、刊印發行的,里面記載的就是曾靜案第一次審理的全過程。《紅樓夢》第一回里石頭上刻印的《石頭記》、甄士隱家、賈雨村的故事,揭示的就是曾靜案第一次審理的歷史簡介。
所謂的《紅樓夢》原稿就是真實的歷史、就是雍正六年發生的曾靜案,就是空空道人抄錄的《石頭記》,就是《大義覺迷錄》。尋得《紅樓夢》的原稿不僅可以幫助讀者解讀那些曲子的內容,還可以作為讀者解讀的重要證據,就可以追蹤躡跡、順藤摸瓜,了解作者的創作筆法,進而解讀出隱藏的真事歷史,原稿+曲子+文本解讀的有機結合,貌似三足鼎立、三堂對質,對于建立自己的理論學說益益多多,也是最基本的要求吧。
警幻所言的“此曲不比塵世中所填傳奇之曲”就是作者的創作筆法。在康熙朝、雍正朝的歷史中,康熙皇帝兩立兩廢皇太子、皇子間血腥殘殺的歷史;曾靜案的起因、過程、結果應該是天下皆知,作者既要將真事隱藏的深,又要給予讀者以提示解讀出真事的歷史,本身就是矛盾的,而要解決這個矛盾,就要采取一些特殊方式方法,即文學創作的筆法。
警幻所言的“個中人”,就是明了紅樓里隱藏的真事、作者隱藏真事筆法的人,不了解《石頭記》里記載的真事,就不了解紅樓的真事隱、作者的創作筆法,就聽不明白仙曲內容,更無法解讀《紅樓夢》。
通過文本作者的明文交代、批注者的批語,完全可以確定《紅樓夢》里所有的疑問,“大不近情理、自相矛盾的荒唐言”都是作者有意而為的,即作者創作的行文筆法所致,而這些筆法的運用與真事緊密相連、與傳統的筆法運用又有著本質的不同。在這些“大不近情理、自相矛盾的荒唐言”的背后隱藏著真事的歷史,也就是作者的一把辛酸淚。
以空空道人抄錄的《石頭記》,就是《大義覺迷錄》為真,以真辯假,以紅樓文本為假,以假論真。遵循脂批的引導,解讀出紅樓真事,再通過紅樓真事解讀作者隱藏真事的創作的筆法,再依據這些筆法,進一步解讀紅樓真事,如此不斷的重復、循環解讀,最終達到貫穿紅樓始終、全方位的解讀。
“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這里的有無,既是歷史的真假有無,又是《紅樓夢》價值的有無,只有辨別出了紅樓里的真、假,才有能力、有資格探討《紅樓夢》的有無,否則一切都是妄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