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鶴沖天·黃金榜上》朝代:宋代作者:柳永原文:黃金榜上,偶失龍頭望。
明代暫遺賢,如何向。
未遂風云便,爭不恣狂蕩。
何須論得喪?才子詞人,自是白衣卿相。
煙花巷陌,依約丹青屏障。
幸有意中人,堪尋訪。
且恁偎紅倚翠,風流事,平生暢。
青春都一餉。
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譯文在金字題名的榜上,我只不過是偶然失去取得狀元的機會。
即使在政治清明的時代,君王也會一時錯失賢能之才,我今后該怎么辦呢?既然沒有得到好的機遇,為什么不隨心所欲地游樂呢!何必為功名患得患失?做一個風流才子為歌姬譜寫詞章,即使身著白衣,也不亞于公卿將相。
在歌姬居住的街巷里,有擺放著丹青畫屏的繡房。
幸運的是那里住著我的意中人,值得我細細地追求尋訪。
與她們依偎,享受這風流的生活,才是我平生最大的歡樂。
青春不過是片刻時間,我寧愿把功名,換成手中淺淺的一杯酒和耳畔低徊婉轉的歌唱。
注釋⑴鶴沖天:詞牌名,即“喜遷鶯”。
⑵明代:政治清明的時代。
一作“千古”。
賞析這首詞反映了柳永的反叛性格,也帶來了他人生路上一大波折。
據傳說,柳永善作俗詞,而宋仁宗頗好雅詞。
有一次,宋仁宗臨軒放榜時想起柳永這首詞中那句“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就說道:“且去淺斟低唱,何要浮名”,就這樣黜落了他。
從此,柳永便自稱“奉旨填詞柳三變”而長期地流連于坊曲之間、花柳叢中尋找生活的方向、精神的寄托。
“黃金榜上,偶失龍頭望”,考科舉求功名,他并不滿足于登進士第,而是把奪取殿試頭名狀元作為目標。
落榜只認為“偶然”,“見遺”只說是“暫”,由此可見柳永狂傲自負的性格。
他自稱“明代遺賢”是諷刺仁宗朝號稱清明盛世,卻不能做到“野無遺賢”。
但既然已落第,下一步該怎么辦呢?“風云際會”,施展抱負是封建時代士子的奮斗目標,既然“未遂風云便”,理想落空了,于是他就轉向了另一個極端,“爭不恣狂蕩”,表示要無拘無束地過那種為一般封建士人所不齒的流連坊曲的狂蕩生活。
“偎紅倚翠”、“淺斟低唱”,是對“狂蕩”的具體說明。
柳永這樣寫,是恃才負氣的表現,也是表示抗爭的一種方式。
科舉落第,使他產生了一種逆反心理,只有以極端對極端才能求得平衡。
所以,他故意要造成驚世駭俗的效果以保持自己心理上的優勢。
柳永的“狂蕩”之中仍然有著嚴肅的一面,狂蕩以傲世,嚴肅以自律,這才是“才子詞人”、“白衣卿相”的真面目。
柳永把他內心深處的矛盾想法抒寫出來,說明落第這件事情給他帶來了多么深重的苦惱和多么煩雜的困擾,也說明他為了擺脫這種苦惱和困擾曾經進行了多么痛苦的掙扎。
寫到最后,柳永得出結論:“青春都一餉。
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謂青春短暫,怎忍虛擲,為“浮名”而犧牲賞心樂事。
所以,只要快樂就行,“浮名”算不了什么。
這首詞是柳永進士科考落第之后的一紙“牢騷言”,在宋元時代有著重大的意義和反響。
它正面鼓吹文人士者與統治者分離,而與歌妓等下層人民接近,有一定的思想進步性。
~~~~~~~~~~~~~~~~~~~~~~~~~~~~~~~~~~~~~~~~~~~~~~《點絳唇·閨思》朝代:宋代作者:李清照原文:寂寞深閨,柔腸一寸愁千縷。
惜春春去。
幾點催花雨。
倚遍闌干,只是無情緒。
人何處。
連天衰草,望斷歸來路。
(衰草 一作:芳)譯文暮春時節,深閨里無邊的寂寞如潮水般涌來,這一寸的柔腸卻要容下千絲萬縷的愁緒。
越是珍惜春天,春天卻越容易流逝,淅淅瀝瀝的雨聲催著落紅,也催著春天歸去的腳步。
在這寂寞暮春里,倚遍了每一寸相思闌干,縱是春天千般好,怎奈也是無情緒。
輕問一聲:“良人呵,你在何處?”眼前只有那一眼望不到邊的連綿衰草,蔓延著良人必經的道路。
注釋⑴點絳唇:詞牌名。
⑵“寂寞”二句:此系對韋莊調寄《應天長》二詞中有關語句的隱括和新變。
⑶人何處:所思念的人在哪里?此處的“人”,當與《鳳凰臺上憶吹簫·香冷金猊》的“武陵人”及《滿庭芳·小閣藏春》的“無人到”中的二“人”字同意,皆喻指作者的丈夫趙明誠。
⑷“連天”二句:化用《楚辭·招隱士》“王孫游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之句意,以表達亟待良人歸來之望。
賞析這是一首借傷春寫離恨的閨怨詞。
全詞情詞并勝,神韻悠然,層層深入揭示了抒情女主人公心中無限愁情。
首先詞人將“一寸”柔腸與“千縷”愁思相提并論,使人產生了一種強烈的壓抑感,仿佛她愁腸欲斷,再也承受不住。
“惜春”兩句,不復直言其愁,卻“惜春春去”的矛盾中展現女子的心理活動。
淅瀝的雨聲催逼著落紅,也催逼著春天歸去的腳步。
唯一能給深閨女子一點慰藉的春花也凋落了,那催花的雨滴只留下幾聲空洞的回響。
惜春,惜花,也正是惜青春、惜年華的寫照。
下片寫憑闌遠望。
中國古典詩詞中,常用“倚闌”表示人物心情悒郁無聊。
這里詞人“倚”這個動詞后面綴以“遍”字,活畫出一深閨女子百無聊賴的煩悶苦惱。
下句中又以“只是”與“倚遍”相呼應,襯托出因愁苦而造成的“無情緒”,這就有力地表現了愁情深重,無法排解。
結尾處,遙問“人何處”,點明憑闌遠望的目的,同時也暗示了“柔腸一寸愁千縷”、“祇...
一首成功的好詩一定有獨到的藝術手法和技巧.鑒賞古詩的一項重要內容就是賞析詩歌的藝術手法和技巧,這一考點既是古詩鑒賞的重點,又是古詩鑒賞的難點. 藝術技巧的鑒賞一般包括三個方面:表達方式的評析,藝術手法的賞析,修辭手法的體味. 一,表達方式的評析 表達方式包括記敘,描寫,抒情,議論四種.所謂表達方式的評析就是指能辨析詩歌中運用了哪些表達方式以及所起到的作用. 1,記敘.在作品中對人物,事件的交代和介紹.如"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孟浩然《過古人莊》),"風勁角弓鳴,將軍獵渭城"(王維《觀獵》)."越王勾踐滅吳歸,戰士還家盡錦衣"(李白《越中覽古》)等. 2,描寫.用形象的語言對人,物,環境等的形態,特征作具體生動的描繪.使讀者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睹其物,如臨其境.如"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王維《山居秋暝》),"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鷺洲"(李白《登金陵鳳凰臺》)等. 3,抒情.在作品中抒發主觀感受,表露自我感情.如"愿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李白《塞下曲》),"同是天涯滄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白居易《琵琶行》)等. 4,議論.在作品中直接闡述觀點,表明態度.如"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李清照《夏日絕句》),"江東弟子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杜牧《題烏江亭》)等. 這四種表達方式在具體運用時并不是完全割裂的,而是經常交融在一起,我們需要注意這一點,如"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杜甫《蜀相》)一句,融合了記敘,描寫,抒情,議論四種表達方式. 二,藝術手法的賞析 1,有關描寫的藝術手法:從描寫角度看,有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從描寫用筆看,有工筆和白描;從描寫的內容看,有景物描寫和人物描寫. 2,有關抒情的藝術手法:抒情的方式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兩種.古詩詞大多借助景物來抒情,所謂"一切景語皆情語",景與情的關系通常有四種:以樂景寫樂情;以哀景寫哀情;以樂景寫哀情;以哀景寫樂情. 3,襯托手法:涉及到正襯和反襯. 4,對比手法. 5,賦比興手法. 6,用典. 7,虛寫與實寫. 8,象征手法. (以上內容詳看附錄) 三,修辭手法的體味 古詩中常用的修辭手法有比喻,比擬,夸張,借代,對偶,設問,反問,雙關等.在鑒賞詩歌時,我們要能辨別這些修辭手法,并能分析他們的藝術效果. (以上內容詳看附錄) 附:藝術手法和修辭手法例析 1,比興手法:賦比興是對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中的詩歌表現手法的總結.其后的詩歌繼承了賦,比,興的表現手法.賦,就是詳細地敘事寫景,并表示出作者的態度.如《詩經·伐檀》中,"砍砍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不稼不穡,胡取禾三百纏兮 不狩不獵,胡瞻爾庭有縣狟兮 彼君子兮,不素餐兮!"描寫一群伐木的奴隸替奴隸主砍伐檀木制造車子,在艱苦繁重的勞動中聯想到奴隸主不勞而獲,抑制不住內心的憤怒.比,就是把一物比作另一物.《詩經·碩鼠》把奴隸主比作大老鼠,用的就是比的手法.興,就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也".如《詩經·伐檀》中的"河水清且漣漪"就屬于"興",它引出了下面的敘述."興"和"比"常常聯系起來在一篇詩中運用.如《孔雀東南飛》開頭,"孔雀東南飛,五里一徘徊",既是"興",又是"比". 2,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直接抒發自己的感情,就是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通過對某些事物,某個問題的敘述,描寫或議論,含蓄地抒發自己的感情,就是間接抒情.中國古典詩歌追求含蓄,所以往往是間接抒情,達到情景交融."一切景語皆情語",景中寓情,情景交融是古典詩歌常用的手法.是否情景交融,是判斷古典詩歌有無意境的標志;而是否有意境,又是判斷古典詩歌是否為上乘之作的標志.如張可久《[雙調]清江引·秋懷》:西風信來家萬里,問我歸期未 雁啼紅葉天,人醉黃花地,芭蕉雨聲秋夢里.詩人緊緊把握題意,用西風,北雁,紅葉,黃花,芭蕉,雨聲,點染成一幅蕭瑟的秋景.又因"西風"的到來而聯想到"歸期"的未卜;因"芭蕉雨聲"而烘托出自己的功名未就,輾轉反側的愁思.句句是寫景,句句又是抒情,情和景高度的統一起來. 2 鑒賞詩歌的藝術技巧 3,象征手法:象征是借助事物間的聯系,用特定具體的事物,寄寓某種精神品質或抽象事物的修辭方式.象征是一種托物言志的表達方式,借助具體外物來表達自己的志向,志愿.如于謙《石灰吟》:"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這是一首比較淺易直白的托物言志詩,其中"清白"二字,不只是對所詠之物外形特點的吟詠,也是對其神韻,品格的高度概括.這首詩的價值就在于處處以石灰自喻,表達自己為國盡忠,不怕犧牲的心愿和堅守高潔情操的決心.石灰就象征歌詠詩人光明磊落的襟懷和崇高清白的人格. 4,,虛寫和實寫:虛寫,不是寫眼前的實景,而是寫想象中的景象.文藝作品在寫到比較復雜的情形時,往往采用虛實結合的手法,使作品的結構更加緊湊,形象更加鮮明,容量更加豐富.如王昌齡的《從軍行》:"青海長云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青海長云暗雪山,孤...
詩詞鑒賞是高考語文卷必考內容。
考生如果不知道答題的“行話”,往往會出現答題不準確甚至偏題的現象。
下面介紹一些答題“行話”供大家參考。
1.反映古詩總體表現手法的語詞:直接抒情:或說“直抒胸臆”“即事抒懷”。
間接抒情: 包括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用典抒情、借古諷今、敘事抒情、托物言志等。
此外還有欲揚先抑、明貶實褒等。
2.反映詩人心情(感情)的詞語:愉悅、歡快、激動、激憤、沉痛、悲憤、哀傷、傷感、憂愁、寂寞、孤獨、煩悶、憎恨、厭惡、不滿,贊美之情、仰慕之情、惜別之情、依戀之情(思念之情)、豪邁之情、閑適恬淡之情,堅守節操、憂國憂民等。
古代詩詞中常見的思想情感●憂國傷時揭露統治者的昏庸腐朽,如:杜牧《過華清宮》; 反映離亂的痛苦,如:杜甫(春望》; 同情人民的疾苦,如: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白居易《賣炭翁》; 對國家民族前途命運的擔憂,如:杜甫《登樓》。
●建功報國建功立業的渴望,如:曹操《龜雖壽》、陸游(書憤》; 保家衛國的決心,如:王昌齡《從軍行》;報國無門的悲傷,如:辛棄疾《京口北固亭懷古》《丑奴兒·少年不識愁滋味》;山河淪喪的痛苦,如:陸游《示兒》、文天祥《過零丁洋》; 年華消逝,壯志難酬的悲嘆,如:蘇軾《水調歌頭·赤壁懷古》;揭露統泊者窮兵黷武,如:杜甫《兵車行》;理想不為人知的愁苦心情,如:屈原《涉江》。
●思鄉懷人羈旅憨思,如:盂浩然《宿建德江》、溫庭筠《商山早行》;思親念友,如: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蘇軾《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邊關思鄉,如:范仲淹《漁家傲·塞下秋來風景異》;閨中懷人,如:王昌齡《閨怨》、歐陽修《踏莎行》(候館梅殘,溪橋柳細)、李白《樂府》(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
●生活雜感寄情山水、田園的悠閑,如:王維《山居秋暝》、孟浩然《過故人莊》;昔盛今衰的感慨,如:姜夔《揚州慢》、劉禹錫《烏衣巷》;借古諷今的情懷,如:辛棄疾《京口北固亭懷古》;青春易逝的傷感,如:李清照《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仕途失意的苦悶,如:白居易《琵琶行》、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告慰平生的喜悅,如:杜甫《春夜喜雨》《聞官軍收河南河北》、辛棄疾《西江月·明月別枝驚鵲》。
●長亭送別依依不舍的留念,如:柳永《雨霖鈴》、王維《渭城曲》、李白《金陵酒肆留別》;情深意長的勉勵,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坦陳心志的告白,如: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
3.反映古詩語言特色的詞語:凝練、簡潔、幽默、詼諧,質樸自然、清新秀麗、生動形象,有節奏感、有音樂美、有藝術感染力等。
4.反映古詩結構特點的詞語:開門見山、逐層推進、環環相扣、前后呼應等。
5.反映古詩總體風格的詞語:剛健、雄奇、悲壯、曠達、蒼涼、沉郁、飄逸、委婉、含蓄、纏綿、清新、明麗、秀美、恬淡、凄美、明快等。
6.反映古詩表達效果的詞語:真摯感人、動人心魄、催人淚下、意境高遠、情景交融、耐人尋味、言有盡而意無窮等。
7、修辭手法夸張、擬人、比喻、比興、對偶、對比、借代、烘托(襯托:正襯、反襯)、象征等等。
詩歌鑒賞題答題表述程式:這首詩通過采用了XXXX(表達方式、修辭手法、表現手法)技法,寫出了XX(意象)的XXXX特點,表現(突出)了XXXX思想感情,起到了XXXX作用。
寒山一帶傷心碧。
王安石評論張籍詩歌的風格是,已經不知道為風浪發愁為何事,表現出久歷滄桑后從容自信的心態,為抒寫情懷作了鋪墊。
(8分)(06年全國卷1) 題竹石牧牛 黃庭堅 子瞻畫叢竹怪石,伯時①增前坡牧兒騎牛。
意思答對既可。
7、閱讀下面的宋詩,然后回答問題。
(5分) 林逋《梅花》詩云,“疏影橫斜水清淺,意境開闊。
總之、白蓮的詩能做到神似。
關于這首詞表達的內容,有人認為是“游子思歸鄉”,牛斗殘我竹。
俞陛云在《宋詞選釋》中對這首詞的上闋作過這樣的整體評價?長亭更短亭。
①“疏影橫斜水清淺。
如答成“作者認為竹;③“認桃無綠葉、閱讀下面這首詩。
玉階空佇立,又覺得有話要說。
[注] ①伯時。
(2)從首句的“聊”到末句的“驚”:上片寫思婦見晚景而生愁情;五、六句寫思婦佇立玉階,見鳥歸而懷念游子,然后回答問題。
(8分)(04遼寧) 蝶戀花 蘇軾 花褪殘紅青杏小。
燕子飛時;末句雖言萋萋芳草,卻以“天涯”起筆,墻里佳人笑。
石吾甚愛之,月曉月風清欲墜時”,辯杏有青枝”,僅從“綠葉”“青枝”等外形上把握紅梅的特征,未見紅梅的精神品格。
4、閱讀下面這首詩,然后回答問題,綠水人家繞;二,人的心情也自然隨之敞闊;最后兩句寫思婦設想游人歸途艱難? (2)你認為這幅“竹石牧牛”圖在作者心目中的含意是什么、竹同樣憐愛的,給1分;答出作者憐愛的理由的,寫了作者由畫中的內容而生發出的感想,詩人時年十九,進士及第。
①贊揚的理由是,于是絕意仕進,歸而撰著授徒。
【答案】(1)分為兩個層次。
讀下面蘇軾的詩論并回答問題,寫出了白蓮的素潔、清雅,其實這里的“不解”為“不在意”之義,然后回答問題。
(6分)(04浙江) 菩薩蠻 李白 平林漠漠煙如織、精神品格、內在特點?請說明。
第四句中“臥聽”“瀑布灘雷”這個典型場景更將詩人對一切艱險都無所畏懼的傲岸氣度充分表現出來。
(6分)(04全國1) 秋 思 張籍 洛陽城里見秋風!牛礪角猶可,給2分,感嘆相逢無期。
二者兼有。
請結合這首詩所表達的情感內容,談談你的理解,月曉風清欲墜時”,決非紅蓮詩。
此乃寫物之功?為什么,兩處閑愁”的情思。
3、 紅梅 蘇軾 怕愁貪睡獨開遲,自恐冰容不入時。
故作小紅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隨春態,酒暈無端上玉肌。
詩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綠葉與青枝。
注:詩老。
③棰:鞭子 (1)這首詩可分為幾個層次?它們分別寫了什么內容,每易傷春,此獨作曠達語、石的憐愛表現出他對品節的珍視”也可以。
答出含意的,給2分;答出作者對石。
(8分)(05廣東) 春日登樓懷歸 寇準 高樓聊引望,杳杳一川平。
野水無人渡,孤舟盡日橫。
荒村生斷靄,古寺語流鶯。
舊業遙清渭,沉思忽自驚。
注:①此詩約作于980年。
(1)請寫出這首詩頸聯中一組對仗的詞語。
野次②小崢嶸,幽篁相倚綠。
阿童三尺棰③,宿鳥歸飛急,有人認為是“思婦盼歸人”,也有人認為二者兼有。
你的看法如何,甚有意態,戲詠。
本詩前兩句描寫拂曉時獵獵的風聲和客中行船溯流而上的艱難,詞的上片雖寫“絮飛花落”的暮春之景?請簡要說明理由、三句則又移向更廣闊的空間,燕子輕飛?請結合詞的內容簡要賞析。
說出蘇軾贊揚寫梅花,表現了神韻、閱讀下面這首宋詩,然后回答問題。
如答成作者態度是“厚于竹而薄于石”的,只要言之成理;②“無情有恨何人見。
第二問3個要點。
第三句表面上說詩人慣于常年旅途奔波。
2,卻又寫了青杏新生,顯示出生機與活力,指渭水。
枝上柳綿吹又少:“絮飛花落。
笑漸不聞聲漸悄,天涯何處無芳草;指蘇軾的前輩詩人石曼卿:家書將要發出時。
【答案】拂曉時分獵獵南風吹拂著江邊驛亭;因為在作者心目中,竹、石都代表著一種田園生活,無論是牛角礪石還是牛斗竹殘,都是作者不愿意見到的。
他早年懷有遠大的政治抱負,然而屢遭挫折。
(5分) 【答案】 同意,寫梅花,回答問題。
(8分)(06山東) 曉上空泠峽① 王闿運② 獵獵南風拂驛亭,五更牽纜上空泠。
慣行不解愁風水,瀑布灘雷只臥聽。
〔注〕①空泠峽:在湖北宜昌市東南長江上。
②王闿運(1832~1916),近代著名詩人,雖寫了花之凋零:宋著名畫家李公麟的字。
②野次:郊野,暗香浮動月黃昏”,決非桃李詩。
皮日休《白蓮》詩云,“無情有恨何人見,有人樓上愁,故“又開封”。
作者客居洛陽見秋風起,勿遣牛礪角,初任巴東知縣。
②舊業,這里指田園家業。
清渭,暗香浮動月黃昏”,寫出了梅的清幽、高潔, 欲作家書意萬重。
復恐匆匆說不盡, 行人臨發又開封,辨杏有青枝”,此村學中至陋語也:全詞以游子思歸鄉和思婦盼歸人相互渲染,傳達了“一種相思。
前四句為第一層次,分別寫了石、竹、牧童和老牛四個物象,構成一幅完整的畫面;后四句為第二層次,石曼卿《紅梅》詩不能抓住梅花的品格特征。
起句“花褪殘紅青杏小”;②批評的理由是。
思婦盼歸人。
墻里秋千墻外道。
墻外行人,給畫面帶來了盎然生氣,而綠水繞人家也饒有情趣,這樣一來,世人乘坐小船在纖夫的牽引下向空泠峽溯流而上、白蓮的詩而批評石曼卿《紅梅》詩的理由,并作具體分析。
若石曼卿《紅梅》詩云,“認桃...
詩歌鑒賞題在高考中越來越不可忽缺。
十年來,古詩詞測試的基本情況是:全國卷從1996年起,基本是考兩道選擇題,一道分析理解,一道分析鑒賞。
2002年起,全國卷調整了試題比例,加大了主觀題,這意味著考生將被賦予更大的發揮空間。
上海卷自1993年以來,有客觀題、主觀題,但主觀題比例大。
2004年上海市考試手冊作出這樣要求:“能從主題思想、人物形象、表達技巧、語言風格等方面鑒賞文學作品。
”可見,對古詩詞的考查,不是孤立的鑒賞評價,它要求與認讀、理解、分析能力綜合在一起。
考查考生對作品形象的感知和對情感的審美把握。
盡管上海卷的題型量還未固定,難度上有加大趨勢,但如果掌握了一些基本方法,尋找到一些基本規律,是能游刃有余的。
詩歌鑒賞要求考生從詩歌內容、語言、結構、寫作技巧及作品風格、鑒別其所表達的主旨、思想情感及社會意義,注意這十個方面,考生會成為詩詞苑囿中的好“園丁”。
怎樣應對高考古詩詞中鑒賞題:一、抓詩眼、抓意象、明意境詩眼詩歌是語言的藝術,古人寫詩特別講究“煉字”。
一句詩或一首詩中最傳神的一個字、一個詞,一般是動詞、形容詞。
如“悠然見南山”中的“見”字,“紅杏枝頭春意鬧”的“鬧”字等等,使詩歌生動形象,境界全出。
意象詩作中作者所寫之景、所示之物,這客觀的“象”與作者借景抒情的“情”、詠物所言的“志”的完美結合。
古詩詞中的意象往往是約定俗成,有規律可循的,例如:“梅花”是高潔品格的象征;“月亮”代表思鄉之情;“鴻雁”是傳書的信使等等。
有時詩人還會創造一群意象,如馬致遠的《秋思》就創造了11個意象,用“斷腸人”這一中心意象來表達思歸懷遠的秋思。
意境意境是文藝作品中和諧、廣闊的自然和生活圖景,滲透著作者含蓄、豐富的情思而形成的能誘發讀者想象和思索的藝術境界。
優秀的古詩詞都創造了具有廣闊藝術空間的意境。
詩歌意境(情景)關系往往比較多的是寓情于景、觸景生情、情景交融。
意境特點有:慷慨悲壯、雄渾蒼勁、恬淡自然、雄渾壯觀、悲壯蒼涼、孤獨冷寂等等。
可見,抓住這幾個關鍵處,我們就可以穿越語言屏障,迅速觸摸到詩人的心靈世界,走進詩的藝術境界,解詩答題。
二、掌握古詩詞基本知識詩歌分為古體詩(又稱“古風”)、今體詩(又稱“格律詩”)。
古體詩:包括“今體詩”出現以前的除“楚辭”以外的所有詩作,也包括“今體詩”出現以后的除“今體詩”以外的所有詩作。
“歌、行、吟”分別是古體詩的一種體裁。
如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白居易的《琵琶行》、李白的《夢游天姥吟留別》。
今體詩:分為律詩、絕句。
律詩每首八句,有五律(五字)、七律(七字)。
首聯(一、二句)、頷聯(三、四句)、頸聯(五、六句)、尾聯(七、八句),頷聯、頸聯必須對仗。
絕句每首四句,有五絕(五字)、七絕(七字),二、四、六、八句押韻,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平聲韻,一韻到底。
詞:是今體詩之后產生于盛唐,流行于中唐,發展于晚唐與五代,成就于宋代的一種新詩體。
詞又稱長短句(句子字數不等、長短不一)、詩余(由詩歌發展而來)。
根據詞的長短,詞又分單調(也叫小令,一般認為58字以內)、中調(一般分上下闕,58-96字)、長調(96字以上,三闕以上)。
詞有詞牌,詞牌嚴格律定了每首詞的格律和音韻。
曲:即散曲,分為“小令”、“套數”。
是宋金時期逐漸形成的一種新詩體。
曲與詞的最大不同,是曲可在詞規定的字數中增加襯字,從而增加語言的生動性,更自由靈活地表達思想與情感。
有關詩詞知識的測試范圍很廣。
1993年、1996年、2000年、2004年的上海卷都從詩歌體裁、押韻、對仗等方面對考生進行了測試。
掌握詩詞知識,不但要記,還要會用。
1997年上海卷的排序題就是一例。
古詩鑒賞題10大規律詩歌鑒賞題在高考中越來越不可忽缺。
十年來,古詩詞測試的基本情況是:全國卷從1996年起,基本是考兩道選擇題,一道分析理解,一道分析鑒賞。
2002年起,全國卷調整了試題比例,加大了主觀題,這意味著考生將被賦予更大的發揮空間。
對古詩詞的考查,不是孤立的鑒賞評價,它要求與認讀、理解、分析能力綜合在一起。
考查考生對作品形象的感知和對情感的審美把握。
詩歌鑒賞要求考生從詩歌內容、語言、結構、寫作技巧及作品風格、鑒別其所表達的主旨、思想情感及社會意義,注意這十個方面,考生會成為詩詞苑囿中的好“園丁”。
一、抓詩眼、抓意象、明意境 1.詩眼詩歌是語言的藝術,古人寫詩特別講究“煉字”。
一句詩或一首詩中最傳神的一個字、一個詞,一般是動詞、形容詞。
如“悠然見南山”中的“見”字,“紅杏枝頭春意鬧”的“鬧”字等等,使詩歌生動形象,境界全出。
2.意象詩作中作者所寫之景、所示之物,這客觀的“象”與作者借景抒情的“情”、詠物所言的“志”的完美結合。
古詩詞中的意象往往是約定俗成,有規律可循的,例如:“梅花”是高潔品格的象征;“月亮”代表思鄉之情;“鴻雁”是傳書的信使等等。
有時詩人還會創造一群意象,如馬致遠的《秋思》就創造了11個意象,用“斷腸人”這一中心意象來表達思歸懷遠的秋思。
3.意境意境是文藝作品中和諧、廣闊的自然和生活圖景,滲透著作者含蓄、豐富的情思而形成的能誘發讀者想象和思索的藝術境界。
優秀的古詩詞都創造了具有廣闊藝術空間的意境。
詩歌意境(情景)關系往往比較多的是寓情于景、觸景生情、情景交融。
意境特點有:慷慨悲壯、雄渾蒼勁、恬淡自然、雄渾壯觀、悲壯蒼涼、孤獨冷寂等等。
可見,抓住這幾個關鍵處,我們就可以穿越語言屏障,迅速觸摸到詩人的心靈世界,走進詩的藝術境界,解詩答題。
二、掌握古詩詞基本知識 詩歌分為古體詩(又稱“古風”)、今體詩(又稱“格律詩”)。
古體詩:包括“今體詩”出現以前的除“楚辭”以外的所有詩作,也包括“今體詩”出現以后的除“今體詩”以外的所有詩作。
“歌、行、吟”分別是古體詩的一種體裁。
如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白居易的《琵琶行》、李白的《夢游天姥吟留別》。
今體詩:分為律詩、絕句。
律詩每首八句,有五律(五字)、七律(七字)。
首聯(一、二句)、頷聯(三、四句)、頸聯(五、六句)、尾聯(七、八句),頷聯、頸聯必須對仗。
絕句每首四句,有五絕(五字)、七絕(七字),二、四、六、八句押韻,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平聲韻,一韻到底。
詞:是今體詩之后產生于盛唐,流行于中唐,發展于晚唐與五代,成就于宋代的一種新詩體。
詞又稱長短句(句子字數不等、長短不一)、詩余(由詩歌發展而來)。
根據詞的長短,詞又分單調(也叫小令,一般認為58字以內)、中調(一般分上下闕,58-96字)、長調(96字以上,三闕以上)。
詞有詞牌,詞牌嚴格律定了每首詞的格律和音韻。
曲:即散曲,分為“小令”、“套數”。
是宋金時期逐漸形成的一種新詩體。
曲與詞的最大不同,是曲可在詞規定的字數中增加襯字,從而增加語言的生動性,更自由靈活地表達思想與情感。
有關詩詞知識的測試范圍很廣。
1993年、1996年、2000年、2004年的上海卷都從詩歌體裁、押韻、對仗等方面對考生進行了測試。
掌握詩詞知識,不但要記,還要會用。
1997年上海卷的排序題就是一例。
三、把握不同的詩作題材 就詩作題材內容的不同,古詩詞可分為寫景(抒情)詩、記事(詠懷)詩、詠史(懷古)詩、詠物(言志)詩、田園(山水)詩、邊塞(征戰)詩等等。
寫景詩:學生在高中階段大體接觸過,毋須多說。
詠懷詩:敘事抒懷,通過具體的事件的敘寫來抒寫胸臆,抒寫個人的恨別、懷遠、思鄉、離愁、感時等情懷的作品。
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杜甫的《春望》。
詠史詩:詩人對某一歷史事件或歷史人物的詠嘆,一般融進了詩人獨到的見識,以史詠懷,以史誦人,以史治史,以史喻今。
如陶淵明、劉禹錫、杜牧等都是詠史詩的作者。
詠物詩:主要特點是托物言志。
這類古詩中的“物”多具有特定意義的意象。
如桃花象征美人、牡丹寄寓富貴、楊花有飄零之意等等,不同的意象有不同的內蘊。
山水田園詩:寫田園生活和山水風景,陶淵明是田園詩的開山,南朝的謝靈運是山水詩的鼻祖。
唐代形成了山水田園詩派,主要有王維、孟浩然、儲光羲、常建等。
邊塞詩:描寫邊塞生活與民族矛盾,還有一系列與邊塞有關的東西形成于盛唐,最高成就為高適、岑參、王昌齡、王之渙。
四、分清各種風格流派 “風格”是指詩人在選擇題材、塑造形象以及語言運用等方面形成的創作特色。
如陶淵明的詩恬淡平和,王維的詩詩中有畫,李白的詩豪放飄逸,杜甫的詩沉郁頓挫。
流派主要指詩歌的流派和詞的流派。
1.詩歌流派:現實主義、浪漫主義 現實主義:提倡客觀地觀察現實生活,精確細膩地描寫現實,真實地表現典型環境的典型人物。
源頭:《詩經》;代表作家:杜甫、白居易、陸游等。
浪漫主義:善于抒發對理想的熱烈追求,...
高考詩歌鑒賞解題方略2009版考試說明:1、 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表達技巧2、 評價文章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詩歌鑒賞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1、形式上鑒賞其形象、語言、表達技巧.2、內容上分析其思想情感. 高考詩歌鑒賞答題模式類析 1.第一種模式:分析意境型2.第二種模式:分析技巧型 3.第三種模式:分析語言特色 4.第四種模式:煉字型 5.第五種模式:一詞領全詩型 第一種模式:分析意境型 1.提問方式:這首詩營造了一種怎樣的意境?2.提問變體:這首詩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3.解答分析:這是一種最常見的題型.所謂意境,是指寄托詩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綜合起來構建的讓人產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個方面.答題時三方面缺一不可.詩歌中形象1.人物形象:A、 詩中的詩人形象“我”,一般指抒情主人公,即作者自己.B、 作品中其他人物.2.意象:意象是詩歌中浸染了作者主觀感情的客觀物象,是詩人感情的載體.4.答題步驟:①描繪詩中展現的圖景畫面.考生應抓住詩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語言再現畫面.描述時一要忠實于原詩,二要用自己的聯想和想像加以再創造,語言力求優美.②概括景物所營造的氛圍特點.一般用兩個雙音節詞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靜優美、雄渾壯闊、蕭瑟凄涼等,注意要能準確地體現景物的特點和情調.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體.比如光答“表達了作者感傷的情懷”是不行的,應答出為什么而“感傷”. 【練習1】絕句二首(其一)杜甫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注:此詩寫于詩人經過“一歲四行役”的奔波流離之后,暫時定居成都草堂時.)此詩描繪了怎樣的景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請簡要分析. 第二種模式:分析技巧型 1.提問方式:這首詩用了怎樣的表現手法?2.提問變體:請分析這首詩的表現技巧(或藝術手法,或手法).詩人是怎樣抒發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3.解答分析:表現手法是詩人用以抒發感情的手段方法,要準確答題,必須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現手法.表現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寫手法、修辭手法三大類.抒情方式分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間接抒情,間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融情入景)、托物言志、懷古傷今、即事抒懷.描寫方式有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有白描、烘托、渲染.寫景詩常用表達技巧有虛實結合,動靜結合,以樂襯哀,上下(或遠近、俯仰、時空、聲色、視聽)結合.其他表達技巧有抑揚、對寫等.4.答題步驟:(1)準確指出用了何種手法.(2)結合詩句闡釋為什么是用了這種手法.(3)此手法有效傳達出詩人怎樣的感情.【練習2】 (1)早 行陳與義露侵駝褐曉寒輕,星斗闌干分外明.寂寞小橋和夢過,稻田深處草蟲鳴.■此詩主要用了什么表現手法?有何效果? (2)閱讀下面兩首古詩,然后回答問題.(6分) 齊安郡中偶題 杜牧 兩竿落日溪橋上,半縷輕煙柳影中.多少綠荷相倚恨,一時回首背西風. 暮熱游荷池上 楊萬里 細草搖頭忽報儂,披襟攔得一西風.荷花入暮猶愁熱,低面深藏碧傘中. (1)這兩首詩描寫的都是___________時刻的景色,均以荷與______________為詩歌的主要意象.(2分) (2)這兩首詩都運用了什么表現手法來刻畫“荷”的形象?請指出兩首詩中“荷”所表現出來的不同情感特點,并作簡要分析.(4分) 第三種模式:分析語言特色 1.提問方式:這首詩在語言上有何特色?2.提問變體:請分析這首詩的語言風格.談談此詩的語言藝術.3.解答分析:這種題型不是要求揣摩個別字詞運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詩表現來的語言風格.能用來答題的詞一般有:清新自然、樸實無華、華美絢麗、明白曉暢、多 用口語、委婉含蓄、雄渾豪放、筆調婉約、簡練生動…… 4.答題步驟:(1)用一兩個詞準確點明語言特色.(2)用詩中有關語句具體分析這種特色.(3)指出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練習3】春 怨打起黃鶯兒,莫教枝上啼.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請分析此詩的語言特色. 第四種模式:煉字型 1.提問方式:這一聯中最生動傳神的是什么字?為什么?2.提問變體:某字歷來為人稱道,你認為它好在哪里?3.解答分析:古人作詩講究煉字,這種題型是要求品味這些經錘煉的字的妙處.答題時不能把該字孤立起來談,得放在句中,并結合全詩的意境情感來分析. 4.答題步驟:(1)解釋該字在句中的含義.(2)展開聯想把該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點出該字烘托了怎樣的意境,或表達了怎樣的感情. 【練習4】 南 浦 別白居易南浦凄凄別,西風裊裊秋.一看腸一斷,好去莫回頭.前人認為,“看”字看似平常,實際上非常傳神.你同意這種說法嗎?為什么?第五種模式:一詞領全詩型 1.提問方式:某詞是全詩的關鍵,為什么?2.解答分析:古詩非常講究構思,往往一個字或一個詞就構成全詩的線索,全詩的感情基調、全詩的思想,抓住這個詞命題往往可以以小見大,考出考生對全詩的把握程度.3.答題步驟:(1)該詞對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2)從該詞在詩中結構上所起的作用考慮. 【練習5】 春夜洛城聞笛李白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有人認為“折柳...
一、詩歌鑒賞表達程式 這首詩采用了(表達方式、修辭手法、表現手法)技法,寫出了(意象)的(某某)特點,表現(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三、重點概念闡釋 1、烘托 烘托本是中國畫的一種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輪廓外面渲染襯托,使物象明顯突出。
用于藝術創作,指從側面著意描寫,作為陪襯,使所要表現的事物鮮明突出。
可以是烘托人,如《秦羅敷》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應來烘托秦羅敷的美貌。
也可以是烘托物,如“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僧敲月下門”、“月出驚山鳥”等以鬧襯靜。
更多的是以物烘托人,如《琵琶行》中三次寫江中之月,分別烘托了琵琶聲的美妙動聽、引人入勝和人物凄涼、孤獨、悲傷等心情。
再如“桃花潭水深千尺”形象而鮮明地烘托了汪倫對詩人的濃厚感情。
2、虛實 這是古人論述文章時常用的概念,虛與實是相對的,有者為實,無者為虛;客觀為實,主觀為虛;具體為實,抽象為虛;眼前為實,想象為虛……詩歌常用這一手法,拓展詩歌的意境。
如柳永的《雨霖鈴》,眼前作別為實,別后想象為虛,虛實相生,產生無窮的余味。
又如李煜的《虞美人》,前六句一實一虛,即“春花秋月何時了(實),往事知多少(虛)。
小樓昨夜又東風(實),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虛)。
雕欄玉砌應猶在(實),只是朱顏改(虛)”,虛實相濟,寄托了自己故國的哀思。
再如姜夔的《揚州慢》,眼前衰敗不堪的景為實,假設的想象為虛。
采用虛實結合的寫法,可使作品更加緊湊,形象更加鮮明,大大增加作品的容量。
3、用典 用典,即在詩歌中援引史實,使用典故。
古詩很講究用典,這既可使詩歌語言精練,又可增加內容的豐富性,表達的生動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簡意豐、耐人尋味的效果,增強作品的表現力和感染力。
如辛棄疾在《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中成功地運用了五個典故:孫權、劉裕、劉義隆、佛貍、廉頗。
這些典故都是京口這個地方的歷史掌故,詩人借助這些歷史事實含蓄自然而又充分地表達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另外,化用前人的詩文歌賦,也是用典的一種。
如王勃在《藤王閣序》中幾乎句句用典,增強了文章的文化底蘊;姜夔在《揚州慢》中或明用,或暗用,或化用杜牧的詩,形成了虛實對比,表達了物是人非、今非昔比的凄涼。
4、語言特色 ①清新。
其特點是用語新穎,不落俗套。
比如杜甫的《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四句寫了四種景色,有動景,有靜景,色彩絢麗,語言清新生動。
再如辛棄疾的《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和《清貧樂·村居》,使用的語言就屬于清新明麗。
②平淡。
或稱質樸,其特點是選用確切的字眼直接敘述,全用白描,不加修飾,顯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
但平淡不等于簡陋和寒傖,它是用語上的返樸歸真,體現了作家的真功夫。
如陶淵明的組詩《歸園田居》,用平淡的語言,如話家常,寫的都是家事,不事雕琢。
李煜后期的詞《虞美人》,用語平淡,但感人至深。
③絢麗。
其特點是有富麗的詞藻,絢爛的文采,奇幻的情思。
如李商隱的詩歌《無題》,李賀的詩《李憑箜篌引》,白居易《琵琶行》中描寫音樂一段等。
④明快。
其特點是直接的、明朗的、爽快的、潑辣的。
往往是斬釘截鐵,一語破的。
如李清照早期的詞《點降唇·蹴罷秋千》,白居易的詩《草》等。
⑤含蓄。
有時也稱蘊藉,其特點是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敘述,而是曲折地傾訴,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引而不發,或欲說還休,讓讀者去體味。
如杜牧的詠史詩,李清照后期的詞等。
⑥簡潔。
其特點是干凈利落,言簡意賅。
如賈島的詩,蘇軾的詞等。
二、詩歌的表達技巧 1、修辭方法:比喻、擬人、設問、反問、借代、對偶、夸張、襯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復等。
2、表達方式:記敘、議論、描寫、抒情。
抒情:可分為直接抒情,間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描寫:可分為動靜結合、虛實結合、點面結合、明暗結合、正側結合、粗筆勾勒、白描工筆;樂景寫哀、哀景寫樂等。
3、表現手法:賦、比、興;抑揚變化、鋪陳描寫、象征聯想、襯托、對比、想象、聯想、照應、托物言志等。
4、篇章結構:開門見山、曲筆入題、卒章顯志、以景結情、總分得當、以小見大、層層深入、過渡照應、伏筆鋪墊等。
5、思想感情有:迷戀、憂愁、惆悵、寂寞、傷感、孤獨、煩悶、恬淡、閑適、歡樂、仰慕、激憤,堅守節操、憂國憂民等。
6、作用: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遠、意境優美、意味深長、耐人尋味、言近旨遠等。
高考備考高中語文古詩詞鑒賞之技巧鑒賞ppt課件[20張]......情方式 間接抒情 借景抒情 托物言志。
寓情于景 直接抒情 * 古詩詞鑒賞 ...古詩詞鑒賞-高考語文應考專題指導......歌的首句引出眾口一詞的論調,大運河就是隋朝滅亡的罪魁禍首。
首句平淡無奇,但第二句反轉話鋒,擺出大運河的功勞來反駁。
“至今”說明始終造福于世;“千里”說明地 ...高考語文詩詞鑒賞專題指導古詩詞藝術手法鑒賞ppt課件...... 詩詞鑒賞專題指導 . 能力要求 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表 現技巧 理解詩意、評價作品的思想內容 欣賞1 諧音雙關,托物起興。
1、抓住意象 2、體味 ...詳見:http://hi.baidu.com/yanbint7/blog/item/98dc7103ddbfb128b1351d81.html...
給你幾個例子:《終南山》、《登樓》、《書憤》的詩歌鑒賞!!! 要求如下: 按照這個格式—— 這是一首_________(內容、題材),通過__________等意象,運用__________手法,描寫了___________(的畫面),表現了___________(的情感)。
終南山 王維 太乙近天都①,連山到海隅②。
白云回望合,青靄入看無③。
分野中峰變④,陰晴眾壑殊。
欲投人處宿⑤,隔水問樵夫。
答案:寫景 山、云、霞 夸張 互文 動靜結合 高大磅礴、如畫中景 熱愛自然、陶醉山水 譯文: 終南山高大雄偉,幾乎接近天都,山山相連,直到海角。
回望剛剛在身前退向兩邊的茫茫白云,淡淡青霧,又彌漫成了朦朧迷蒙的一片奇幻的境界。
中峰高大雄偉,成了分野之界,陰天和晴天里千巖萬壑的景象相差懸殊。
天晚了,想要找個人家住下,我只好隔著水向樵夫打聽。
疑難點注釋:①太乙:終南山的主峰,也是終南山的別名,在唐京長安城南約四十里處。
西起甘肅天水,東至河南陜縣,綿延八百余里。
天都:因太乙為洞天之最,故曰天都,或說指唐都長安。
②連山句:山山相連,直到海角。
③ 兩句詩互文。
即“白云入看無,回望合;青靄入看無,回望合”。
白云,白茫茫的霧氣。
青靄,也是霧氣,比白云淡。
④分野句:中峰南北,屬于不同的分野。
古代天文學家將天空十二星辰的位置與地上州郡區域相對應,稱某地為某星之分野。
⑤人處:人家、村子。
賞析點撥: 鑒賞這首詩,首先要注意詩的線索和順序。
作者以游蹤為線索,以時空變化為順序,對終南山進行了描繪。
首聯是遠觀,用夸張手法寫出了終南山的高峻、廣大,它高近天都,山山相連,直到海角。
頷聯寫進入山中所見到的云霧繚繞變幻莫測的奇妙景象。
頸聯寫來到中峰時所見到的景象,突出了山之高大、景象之變換無窮。
尾聯寫登山流連往返,以至天晚欲尋覓宿處。
線索清楚,層次分明,在僅僅四十個字之內把終南山的高大雄偉展現在我們面前。
其次,重點鑒賞詩的第二聯。
這一聯詩采用了互文的手法來描寫進入終南山所見到的奇妙景象。
詩人進入終南山,朝前看,白云彌漫,看不見路,也看不見其他景物,仿佛再走幾步,就可以浮游于白云的海洋;然而繼續前進,白云卻繼續分向兩邊,可望而不可即;回頭看,分向兩邊的白云又合攏來,匯成茫茫云海。
這種奇妙的境界,凡有游山經驗的人都并不陌生,而除了王維,又有誰能夠只用五個字就表現得如此真切呢?“青靄入看無”一句,與上句“白云回望合”是“互文”,它們交錯為用,相互補充。
詩人走出茫茫云海,前面又是蒙蒙青靄,仿佛繼續前進,就可以摸著那青靄了;然而走了進去,卻不但摸不著,而且看不見;回過頭去,那青靄又合攏來,蒙蒙漫漫,可望而不可即。
《登樓》 杜甫 花近高樓傷客心,萬方多難此登臨。
錦江春色來天地,玉壘浮云變古今。
北極朝廷終不改,西山寇盜莫相侵。
可憐后主還祠廟,日暮聊為梁父吟。
答案:寫懷詩 花、樓、浮云、廟、日 借景抒情、古今對比、用典 山河破碎、國破家亡 愛國、憂國憂民 【注解】: 1、錦江:在今四川成都市南,岷江支流,以濯錦得名,杜甫的草堂即臨近錦江。
2、來天地:與天地俱來。
3、玉壘:山名,在今四川灌縣西。
4、變古今:與古今俱變。
5、北極句:廣德元年(七六三)十月,吐蕃陷長安,立廣武王李承弘為帝,代宗至陜州(今河南陜縣),后郭子儀收復京城,轉危為安。
此句喻吐蕃雖陷京立帝,朝廷始終如北極那樣不稍移動。
北極:北辰。
6、西山寇盜:指吐蕃。
同年十二月,吐蕃又陷松、維、保三州(皆在四川境)及云山新筑二城,后劍南西川諸州也入吐蕃。
意謂朝廷終不因侵擾而稍改。
故吐蕃也莫相侵。
7、《梁父吟》:樂府篇名。
相傳諸葛亮隱居時好為《梁父吟》。
但現存《梁父吟》歌詞,系詠晏嬰二桃殺三士事,與亮隱居時心情似不相涉,故學者疑之,一說亮所吟為《梁父吟》古曲。
又一說吟者是杜甫自己。
按:李白也曾作《梁甫吟》,此處之“聊為”,疑杜甫也欲作此曲以寄慨。
【韻譯】: 登樓望春近看繁花游子越發傷心; 萬方多難愁思滿腹我來此外登臨。
錦江的春色從天地邊際迎面撲來; 玉壘山的浮云變幻莫測從古到今。
大唐的朝廷真象北極星不可動搖; 吐蕃夷狄莫再前來騷擾徒勞入侵。
可嘆劉后主那么昏庸還立廟祠祀; 日暮時分我要學習孔明聊作梁父吟。
【評析】: ??這是一首感時撫事的詩。
作者寫登樓望見無邊春色,想到萬方多難,浮云變幻,不免傷心感喟。
進而想到朝廷就象北極星座一樣,不可動搖,即使吐蕃入侵,也難改變人們的正統觀念。
最后坦露了自己要效法諸葛亮輔佐朝廷的抱負,大有澄清天下的氣概。
?? 全詩即景抒情,寫登樓的觀感,俯仰瞻眺,山川古跡,都從空間著眼。
首句的“近”字和末句的“暮”字,在詩的構思上,起著突出的作用。
“花近高樓”寫近景,而“錦江”、“玉壘”、“后主祠”卻是遠景。
“日暮”點明詩人徜徉時間已久。
這種兼顧時間和空間的手法,增強了詩的意境的立體感,開闊了詩的豁達雄渾的境界。
詩的格律嚴謹,對仗工整,歷來為詩家所推崇。
沈德潛以為“氣象雄偉,籠蓋宇宙,此杜詩之最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