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解釋人格,心理學家們提出過各種各樣的人格理論。比較有代表性的人格理論有,弗洛伊德人格結構的動力理論,榮格內——外向的人格類型理論,以及由G.W.奧爾波特創立的人格特質理論等。近幾天保定市世紀陽光心理咨詢中心簡要為大家介紹這些人格理論。
弗洛伊德的人格結構的動力理論
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論是把人格結構分為三個層次:本我、自我、超我。
本我位于人格結構的最低層次,是人的原始的無意識本能,特別是性本能組成的能量系統,包括人的各種生理需要。它遵循快樂原則,尋求直接的滿足,而不顧社會現實是否有實現的可能。
超我位于人格結構的最高層次,由社會規范、倫理道德、價值觀念內化而來,是個體社會化的結果。它遵循道德的原則,是道德化了的自我,起著抑制本我沖動,對自我進行監控以及追求完善境界的作用。
自我位于人格結構的中間層次,是在本我的沖動與現實本我的環境條件之間的沖突中逐漸發展起來的。他在本我和超我之間起著調節的作用,一方面要盡量滿足本我的要求,另一方面又受制于超我的約束。他遵循的是現實性的原則。
人格結構中的三個層次相互交織,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他們個行其責,分別代表著人格的某一方面:
本我反映人的生物本能,按快樂的原則行事,是“原始的人”;
自我尋求在環境條件允許的條件下,讓本能沖動能夠得到滿足,是人格的執行者,按現實的原則行事,是“現實的人”;
超我追求完美,代表了人的社會性,按道德的原則行事,是“道德的人”。
當三者處于協調狀態時,人格表現出一種健康的狀況;當三者發生沖突且無法解決的時候,就會導致心理的疾病。
弗洛伊德人格結構的動力理論把原始的無意識沖動當做心理活動的動力,在一個時期里影響非常廣,也非常深刻。但這種理論否定了人的社會屬性,把人格看做是由遺傳決定的,有失偏頗。受到廣泛質疑,包括他的追隨者的質疑。后來有人修正他的觀點,出現了新精神分析的理論。
榮格的內——外向人格類型理論
為什么有的人喜歡冒險和別人的陪伴,有的人喜歡獨自一人?
你會在一個嘈雜的酒吧里度過周末還是打扮得美美的出去約會?
你理想的假日是冒險運動、參加聚會還是跟幾個朋友在安靜的地方小聚?
也許你的答案很明確——只喜歡其中一個,也許你發現你在兩個極端之間。但不管你的答案是什么,你的感覺的源頭也許就是你的大腦對獎勵的反應。
我們都有內向和外向的一面,不同的環境會激發我們不同的側面。外傾個體,這個專業術語是由心理學家卡爾·榮格在20世紀初提出的,似乎占據我們的世界的大多數,也許是因為他們真的是越來越普遍,或者因為他們發出了更多的聲音。(最初的說法“外傾”現在一般很少在日常用語中使用,但仍然用于心理學。)這就是為什么這么多,有些人甚至寫書指導如何照顧內向的人,培養他們的特殊才能。
瑞士新精神分析學家榮格在《心理類型論》一書中提出的內外向人格類型理論認為,一個人的興趣和關注既可以指向內部,也可以指向外部。前者叫內向,后者叫外向。每一個人都有內向和外向兩種特征,根據一個人時內向占優勢,還是外向占優勢,可將人格分為內向型和外向型的。
內向型的人格特點是,心理活動場專項自己的內心世界,好沉思、謹慎、多慮、愛獨處、交際面較窄、有時難以適應環境的變化。外向型的人格特點是關心外部事物,活潑開朗,不拘小節,善交際,情感外露,獨立,果斷,容易適應環境的變化。極端內向或極端外向的人很少,多為中間型人。
榮格的內外向人格理論比較切合實際,也容易了解、使用,所以流傳廣泛,影響較大。但是,用某些標準把人劃分開來,要么屬于這一類,要么屬于另一類,非此即彼的劃分確實過于簡單。事實上,不同的人總是有區別的,他們之間有些特點可能是相同的,有些特點又是不同的,但是他們之間的區別不會是絕對的,非此即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