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每個人而言,知識是一筆財富,你獲取的知識越豐富,則意味著你會擁有更多的財富,當然,這里的財富不只僅限于物質上的,更多的是指精神上的。
知識,往小了說,可以有助于你思考問題,并幫你解決問題;往大了說,它會讓你學會獨立,學會質疑,學會探索,甚至是成為一個擁有獨立人格且出色的人。因此,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思想是一種比知識更強大的力量。
美醇特創始人王中永先生認為:“知識就是力量,而思想是更大的力量。人類最大的悲哀,不是缺失健康,不是缺少財富、名聲和地位,而是缺乏健全的思想。誰沒有思想,誰就是生命的奴隸,只能生活在他人的影子里。我們呼喚、倡導思想自由,反對思想禁錮,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哪里有思想,哪里就有威力。’思想是自由的精靈,是一切創新活動的利器!”
所謂創新,其基本點有三:一是敢走前人沒有走過的路;二是在繼承中發展,亦即“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三是在借鑒中形成自己的優勢特色。
這其中的每一條都離不開思想,都需要通過思想的鑰匙開啟創新之門。
同時還應看到,創新如同奔馬,離不開韁索牽引。
倘若沒有沿著正確的道路、方向前行,信馬由韁地亂跑一通,往往也會枉費氣力,還可能走上邪路、陷入泥潭,甚至墮入深淵。
這就說明創造性不是不受任何約束的隨心所欲,而必須尊重客觀規律,堅持從實際出發,做到實事求是。
這個“求是”的前提就是思想。只有通過正確思想形成經得起實踐檢驗的“是”,創新才能有效規避盲目蠻干、胡作非為,“惟改革者進,惟創新者強,惟改革創新者勝”才能在實踐中得以體現。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思考是一個人最基本的能力。
人和動物最本質的區別在于,人有思想而動物沒有,所謂的思想就是人們通過思考得出來的想法。
據說約瑟夫·熊彼特(美籍奧地利政治經濟學家)曾在課堂上批評牛頓,指責這個如假包換的物理學天才只顧閉門思考,沒有將他思考推理的方法公開而留諸后世。這批評有點道理。
但牛頓在物理學上的豐功偉績,是他在逃避瘟疫的兩年中想出來的;其后就再沒有什么重大發現——雖是曇花一現,但這“一現”卻是非同小可。
愛因斯坦的思考方法,屢見經傳:可惜他天賦之高,遠超世俗,要學也學不到。愛因斯坦的思考方法很可能是那自命不凡的人的一種思想障礙。假如你跟另一個人同作分析或辯論時,他常強調某一個觀點或發現是他的,或將“自己”放在問題之上,那你就可以肯定他在思考方面是一個自我設限的人。
思考是這種東西不應被成見所左右。要“出風頭”或者“領功”是人之常情,但在思考的過程上,“自己”的觀點不可能有特別的位置。
“領功”是有了答案之后的事。在推理中,你要對不同的觀點作客觀的衡量。
有些人認為米爾頓·弗里德曼(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以主張自由巿場經濟而知名)好勝、強詞奪理地去維護自己的觀點,這是錯的。弗里德曼的思想快似閃電,但他認錯更快。因為他認錯的速度太快,往往給人的印象就是沒有認錯,都認為他的認錯沒有進行過思考。
一個人如果沒有了思考能力,在工作上就只能人云亦云,在學習上只能接受死知識,不能舉一反三,在人際交往中只會被人牽著鼻子走,要想打破僵局,就要多問自己幾個為什么。要認識到思考是一個人最基本的能力,這種能力從每個人的出生到死,不自覺地就會思考。
這是每個人探索自我與世界的能力。正是每個人有了這種能力,才導致人與人之間的競爭,不僅是體力的競爭,還有智力的競爭。
人的智力分為天生的智力和后天的智力。天生的智力來自父母遺傳,大部分人在100左右,高智商的人可能在140左右。而后天的智力需要靠學習來彌補,通過學習,你會得到更好的見識、更好的判斷力、更好的學識,以及更好的胸懷和更多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