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5300年前黃帝主導的時代變局(修訂版)

5300年前黃帝主導的時代變局(修訂版)

——透過《山海經》對考古發現的再認識

  考古發現距今5300年前即公元前3300年之際,正是中華大地風云際會天崩地裂的年代。五種勢力(文化)的突然消亡與四種勢力(文化)的勃然興起,絕非偶然。此際所發生的一連串興亡更替,雖暫未見史筆,然以后世擬之,必有類似牧野之戰、長平之戰、垓下之戰、官渡之戰、赤壁之戰、三大戰役一樣的大決戰發生。如果要編寫史前大事記,此際必是最為濃墨重彩的一章?!兑葜軙L麥解》即記載了黃帝、炎帝、少昊、蚩尤四大勢力之間復雜的聯合與斗爭,正是這個天翻地覆的局面的歷史記憶。筆者在此將其概括為史前中國的“五四大變局”,并嘗試結合古代文獻進行探討。

中,最初象軍旗之形

1,中原地區的一亡一興: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公元前4000-3300年)結束了700年的存在,其中靈寶西坡遺址尤其引人注目;而仰韶文化大河村類型興起,尤其是出現了鞏義雙槐樹都邑、鄭州西山古城等一批具有戰略意義的都邑群,展示了一個強大政權的全新戰略布局。

2,長江中游的一亡一興:大溪文化(公元前4400-3300年)結束了長達1100年的存在而走向消亡,而屈家嶺文化(公元前3300-2600年)在此一帶開始興起并存在了700年。

3,長三角的二亡一興:長江三角洲一帶的崧澤文化(公元前4000-3300年)與寧紹平原歷史極其悠久的河姆渡文化(公元前5000-3300年)同時消亡,而良渚文化(公元前3300-2300年)在此一帶興起,進而形成以規模宏大的良渚古城為核心的古國。

4,河洮地區的一興:仰韶文化西播,在黃河上游及支流洮河一帶開始發展為馬家窯文化(公元前3300-2050年)。

5,長江下游的一亡:與上游位置的大溪文化、下游位置的崧澤文化、河姆渡文化一樣,巢湖東岸一帶相對短命的凌家灘文化(公元前3500-3300年)也沒有避免覆亡的命運。

6,經此變局的五存:除了以上“五四變局”的新生舊死、新陳代謝,還有此前此后存續的幾大勢力——

第一個便是實力最強的仰韶文化,這個北方集團內部雖然內部也發生了類似曹操攻滅袁紹、呂布的兼并統一戰爭,但最突出的還是對南方長江流域的橫掃。

第二個是海岱地區歷史悠久實力強大的大汶口文化(公元前4500-2500年)。

第三個是偏居東北一隅蒙遼冀交界處一帶實力強勁的紅山文化(公元前4000-3000年)。

第四個是長江流域下游上段天柱山下的安徽潛山一帶的薛家崗文化(公元前3500-2800年)。

第五個是長江下游中段南京一帶的北陰陽營文化(公元前4000-3000年)。

推測為當時這兩個相對弱小的勢力沒有進行武裝抵抗,而是選擇了媾和或者歸順,因而得以保全。

以上是考古發現的5300年前中華大地主要勢力(文化)的基本情況,這些發現在古籍文獻乃至出土文獻中有沒有相應的記載和反映,則是廣義的考古、疑古、釋古、解古甚至證古性質的工作,以下嘗試進行探討。

一,中原地區的一亡一興

雙槐樹遺址甫一發現,就有學者提出可能與黃帝相關。這種觀點的主要挑戰來自與文獻記載的時代差異。因為《路史 發揮》引《竹書紀年》說“黃帝至禹,為世三十”,將黃帝時代大致框定在距今5000年前,二者存在三百年的差距。三十世大約是900年至一千年左右。如果以夏商周斷代工程確定的公元前2070年啟建立夏朝,則大禹活動的時間點大致可視為公元前2100年前后。如此則黃帝時代在距今五千年前即公元前2900-3000年左右。比5300年前晚了三四百年年。也就是說,如果雙槐樹遺址是黃帝都邑,則《路史 發揮》所引《竹書紀年》的話是不可信的?;蛘哒f只能用《大戴禮記》孔子說的“黃帝三百年”進行解釋,這顯然不是科學的態度和方法。

竹書紀年,古本更為可信,今本多后代附會,基本不可信

如果按照“為世三十”之語進行推斷,則接近考古上的仰韶文化式微而龍山文化興起的時代,也就是廟底溝二期文化,故而筆者此前將炎帝解釋為三門峽靈寶一帶的仰韶文化末任領導,而黃帝則是龍山文化的開創者,這個轉變考古學上認為發生在靈寶一帶廟底溝二期文化。那么早了三四百年在河洛交匯處的雙槐樹古城則可以視為伏羲之城,因為有傳承已久的伏羲臺,附近還有伏戲山等旁證。

然而筆者在完成了40萬字的《山海經證真》之后,發現靈寶西坡遺址與《山海經》等先秦文獻中的炎帝及其八世孫夸父高度相關,加之同時代全國范圍內多處改朝換代式的大變局,由此則完全有理由相信以雙槐樹古城確為黃帝都邑。

《山海經》書影

為什么呢?通過對《山海經》的研究,筆者確信靈寶黃帝鑄鼎塬一帶的北陽平遺址群,即炎帝根據地??蓞⒖脊P者此前論及的夸父、炎帝與靈寶一帶的相關文章。另外就是黃帝族裔的“軒轅之國”即蔚縣三關遺址,而其特殊習俗來自仰韶文化大河村類型的唐戶遺址。由此則可將黃帝與唐戶遺址、雙槐樹都邑、鄭州西山古城等大河村類型遺址直接聯系起來。

黃帝從鄭州一帶的根據地向西進攻靈寶西坡一帶的炎帝,炎帝即考古發現的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西坡遺址,黃帝即崛起的仰韶文化大河村類型,主要遺址包括雙槐樹、鄭州西山、唐戶遺址等,“三戰然后得其志”,炎帝被迫離開自己的根據地西坡遺址一帶,西坡遺址成墟,可稱為“炎帝之虛”。

靈寶西坡遺址,炎帝之虛

炎帝及其族裔并未被斬盡殺絕,比如夸父即炎帝八世孫,被分封在山東淄博濰坊一帶,濰坊壽光的邊線王遺址應即夸父國(城)?!渡胶=洝贰安└竾?、夸父逐日以及夸父之山等內容,則說明炎帝的第八世孫夸父有國在山東淄博濰坊一帶,被周圍黃帝后裔的諸侯國排擠迫害而西遷回靈寶西坡一帶的祖地,被埋伏在此黃帝族裔的殺手應龍部落殺害,其南至今有夸父山。所以南邊有黃帝采銅的荊山,北有黃帝鑄鼎塬,其實是在炎帝故地,黃帝戰勝并取代了炎帝,鑄鼎就是為了宣示權力和地位。至于稱炎帝為神農氏,至少從《山海經》來看,毫無根據,本文不采。

炎帝,其實與神農氏無關

結論1,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靈寶北平陽遺址群尤其西坡遺址與炎帝高度相關

  筆者早前文章已經指出,蔚縣三關遺址即《山海經 海外西經》的軒轅之國,“江山之南棲為吉”,房門開始都朝南開,一改仰韶文化半坡類型(筆者認為即中央氏)以來上千年的向心傳統,即所有房門都朝向中央廣場的公共建筑“大房子”。 這種轉變首先發生在仰韶文化大河村類型的鄭州唐戶遺址,而唐戶遺址則可能是《史記 五帝本紀》所言的“軒轅之丘”。有學者認為即“有熊之墟”,筆者也認同,并不矛盾。蔚縣三關遺址,極有可能就是《五帝本紀》說的“黃帝邑于涿鹿之阿”。當今的行政區劃,涿鹿縣與蔚縣為鄰,均屬河北省張家口市,古涿鹿即蔚縣、涿鹿縣一帶,事實上蔚縣一帶是沿革地理上歷來的兵家必爭之地。在當時即等同于后代北京的戰略地位,“天子守國門”,也許從黃帝時代就已經開始了。當然黃帝本人未必一直在涿鹿守衛,至少是曾經在此一帶經略征戰。

鞏義雙槐樹遺址,應為黃帝都邑

  而《山海經 西次三經》的“軒轅之丘”則在今新疆天山山脈中?;蚴邱R車從中亞草原東傳中原的中繼站,則此“軒轅”真正與車相關。黃帝后裔被稱為“軒轅氏”是可能的,像《五帝本紀》那樣說黃帝名“軒轅”則不可信,沒有車的時代,是不可能有“軒轅”一詞二字的。只是戰國以后人們將該族裔之始祖稱“軒轅黃帝”而已,并非黃帝當時即與軒轅有關。

黃帝像

結論2,雙槐樹都邑遺址、鄭州西山古城、唐戶遺址以及蔚縣三關遺址與黃帝及其族裔高度相關

二,長江中游的一亡一興

黃帝對應仰韶文化大河村類型,雙槐樹都邑、鄭州西山古城應即黃帝戰勝炎帝之后所建,定鼎中原之后黃帝勢力大舉南征長江流域。后世之曹操有些類似,先攻滅了北方袁紹等勢力平定了北方,下來就攻擊荊州的劉表、最終目標自然是長江下游的孫吳。只是曹操遠不如黃帝,他的對手也更強,孫劉聯軍在赤壁大敗曹操,曹操勢力基本退回了北方,進而形成天下三分的局面。

屈家嶺遺址

而5300年前的黃帝南征一路勢如破竹,最先滅掉長江中游江漢平原、洞庭湖平原一帶的大溪文化的后照和風伯,讓兒子玄囂即青陽為此一帶之主,《史記 五帝本紀》說青陽“以處江水”,《山海經》帝臺應即青陽或其后裔,即考古學上的屈家嶺文化?!渡胶=洝防锏叟_影響所及已達伏牛山脈、熊耳山脈一線?!赌绿熳觽鳌芬嘤兄苣峦跛姷叟_遺跡。筆者已有文章論及帝臺與屈家嶺文化的關系,考古發現的南陽黃山遺址尤其是高等級墓葬,與帝臺及其族裔高度相關。帝臺似為屈家嶺文化后期首領,其祖應為黃帝之子青陽。

從北方來的青陽及其族裔,統治中心在江漢平原一帶,江南洞庭湖平原尤其是澧陽平原一帶,繼承了高廟文化、湯家崗文化、大溪文化的深厚傳統,成為屈家嶺文化繁榮富庶之地,尤其是考古發現的雞叫城遺址,儼然成為一方的經濟文化中心,具有屈家嶺文化江南大都會的性質。

澧縣雞叫城遺址平面圖

結論3,屈家嶺文化與青陽、帝臺高度相關,澧縣雞叫城或為其南都

近年在四川達州宣漢縣考古發現了距今5300年前的羅家壩遺址,為目前發現最早的古巴人遺址,或即“海內經”所言巴人之祖后照所創建。而后照為太暤曾孫,應晚于太暤百年以上,如此說來,太暤的時代應約為距今5400年前。巫山以西的重慶、川東達州一帶夏朝初年的遺址,則應與“海內南經”孟涂相關。

羅家壩巴人遺址,應為太暤后裔后照創建

筆者所參資料未見對羅家壩巴文化來源的敘述,也未指明其可能與大溪文化存在的關系。鑒于5300年前這個特殊的時間節點,不妨大膽推測一下,當時黃帝勢力南下江漢平原,大溪文化大溪類型末代首領后照不敵黃帝集團,向西亡遷至宣漢羅家壩一帶,開始了巴人的歷史,后來巴人南遷至長江干流北岸重慶一帶,《海內南經》多有記述,詳見筆者相關文章。

大溪文化,應與大暤高度相關

結論4,太暤為大溪文化后期首領,其曾孫后照不敵黃帝攻擊,亡遷于羅家壩遺址一帶,成為巴人始祖

《山海經 海內經》“九丘、建木”一節最后說“太暤爰過,黃帝所為”,當指南陽九架孤山一帶,正是5400年前太暤曾經到過,5300年前黃帝征討經略過的地方。建木應為望天樹等稀有的高大喬木,《海內南經》的建木則在奉節白帝城梅溪河上,與此方位有別。詳見筆者往期相關文章。

南陽一帶的九架孤山,當即九丘的現實原型

至于《左傳》所言海岱地區濟水流域有幾個風姓小國任、宿、須句、顓臾在春秋時代仍然祭祀“大皞”,當為5300年前作為黃帝聯軍的少昊(當時大汶口文化首領)俘獲遷至海岱地區的大溪文化的部分部族。這種瓜分戰俘的傳統,與《左傳》等文獻記載的周初封建分土授民的情形十分類似,就是說古代部族的開枝散葉流播四方,如魯的殷民六族、衛的殷民七族、唐的懷姓九宗,有的時候是主動的,更多的時候是被動的。

甚至“大暤”這一概念,當為被少昊俘獲的大溪文化遺民為紀念其先祖所創。暤、昊二字的涵義是如日中天、紅太陽,是大汶口文化對其首領的尊稱,海岱地區的大溪遺民,懷念其比少昊時代更早的遠祖為“大暤”就是情理之中的事情。而且直至春秋時代,該部族諸邦國仍然不被視為“諸夏”,說明其仍然頑強保留一些大溪文化以來的傳統而拒絕完全同化為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夏、商文化。再結合水稻的栽培與傳播歷史,很可能海岱地區的水稻種植就是由這些大溪文化的俘遷部族所帶來。就《山海經》來看,少昊內容很多,“山經”、“荒經”多次出現,在《海內經》則作“少暤”,而“大暤”只在《海內經》出現,也并非“太昊”的寫法。

澧縣城頭山遺址,《山海經》風伯之山

太暤風姓,《山海經 中次十二經》有風伯之山,風伯當為太暤族裔,為蚩尤戰略同盟曾經從南向北夾攻黃帝。(看來風伯比劉表要強很多。)風伯之山筆者推斷其地即城頭山遺址(公元前4000-2800年),該遺址歷史跨度長達1200年,《山海經》此處并未提供明確的時代信息,我們無法判斷風伯是一代首領之稱謂,還是此地歷代首領之名號。如果風伯為城頭山遺址的始祖,則為距今5400年的太暤之遠祖。如果只是作為蚩尤的戰略盟友,亦當此炎黃之際,大致與后照同為太暤曾孫輩。

太暤的祖源可至七八千年前沅水流域的洪江高廟文化,該文化發現有最早的“鳳”亦即風的圖案。鳳文化隨著太暤支系向四方傳播,其中一支由大溪文化、屈家嶺文化輾轉傳至成都平原,在金沙遺址以“太陽神鳥”金箔圖案的形式反映出來,被用為中國文化遺產標識,其實即《山海經》與卜辭均見的“四方鳳”及“四方鳳神”,詳見筆者往期相關文章。

高廟文化有鳳(風)文化的起源

黃帝在涿鹿之戰后,掉頭向南收拾偷襲自己后路的大溪文化。大溪文化范圍相當廣大,可分為江北江南兩大部分,主體在江北的是大溪類型,江南主要是三元宮類型。大溪類型的末代首領為后照,三元宮類型的末代首領為風伯。后照選擇亡遷川東宣漢建立巴文化,而在風伯為首的大溪文化三元宮類型因為地處江南,有長江洞庭天險為阻,較好地保存了其傳統文化。故而在青陽族裔統治的屈家嶺文化時期迎來了繁榮昌盛的局面,城頭山古城繼續存在,更是形成了江南大都雞叫城。

成都金沙遺址“太陽神鳥”金箔圖案,被用為中國文化遺產標識,其實是《山海經》卜辭均見的四方鳳(風)神

結論5,大溪文化三元宮類型城頭山遺址為太暤、風伯都邑,蚩尤聯盟的風伯與后照同為太暤曾孫,風姓太暤及鳳文化溯源可至高廟文化

三,長三角的二亡一興:

黃帝集團沿江而下,相繼攻滅長三角的崧澤文化、寧紹平原歷史悠久的河姆渡文化。當然,少昊領導的海岱地區的大汶口文化與中原地區黃帝領導的仰韶文化當時的關系是融洽的。他們很可能是聯合出兵,平定天下之后也沒有出現大的戰爭,直到幾百年以后,仰韶文化內部發展轉變為廟底溝二期文化,進而形成中原龍山文化,海岱地區則形成山東龍山文化。在長達幾百年的時間內,仰韶文化及其后裔中原龍山文化與山東龍山文化包圍了大汶口文化,直到公元前2500年才吞滅大汶口文化。結合《山海經》的大量內容可以確知,山東龍山文化的諸多古國(城),是黃帝后裔,他們能在大汶口文化以東以北分布,當源自黃帝少昊兩大集團長期以來的戰略同盟關系。

海岱地區的大汶口文化

只是因為考古學上首先在山東濟南章丘龍山鎮城子崖遺址發現了該文化,就以“龍山文化”來命名。事實上中原龍山文化的產生時代早于山東龍山文化約100年,或者說龍山文化發端于中原,脫胎于仰韶文化,通過廟底溝二期實現蛻變并東播海岱?!渡胶=洝返裙艜f的“羿殺鑿齒”事件,筆者認為鑿齒即大汶口文化聯軍,而羿代表的是龍山文化??脊艑W界所謂的“大汶口文化有拔牙風俗”,然而拔牙說是臆測,未見任何實際證據,準確描述應為“去齒”,其實就是古籍文獻所說的“鑿齒”。到了漢代的《淮南子》,被龍山文化攻滅的鑿齒、大風、封豨、修蛇等六股勢力(文化或部族)被異化為怪獸,或為人為丑化,或為對圖騰的誤解。詳見筆者相關文章。

大汶口文化遺址分布示意圖

山東龍山文化城址(古國)分布示意圖

有學者認為良渚文化即《鹖冠子》成鳩氏,筆者完全贊同,并補充一條證據。舉世聞名的越王勾踐劍銘文為“越王鳩淺,自作用劍”。這個越王的姓名,我們是相信鳩淺本人呢還是相信幾百年之后寫《史記》的漢代人司馬遷呢?答案不言自明?!傍F淺”才是這個越王姓名的官方寫法,至于“勾踐”,則是戰國文書傳抄的同音替代。

越王鳩淺,自作用劍

姓氏為“鳩”,應來自“成鳩氏”,也就是說,鳩淺是良渚王國的后裔,是土著首領。至于為什么叫“成鳩氏”,大約是“筑城”概念形成之初,指筑了大城墻的鳩氏。“鳩”,少昊氏官職有“五鳩”各司其職,其中并無“成鳩氏”。成,見于殷商甲骨金文,西周金文則有了分化字“城”。成,字形與詞義均近“戌”、“戍”,指武器與武裝保衛。五鳩之中的司馬“鴡鳩氏”主管武力,在良渚一帶筑城立國之后可能即被稱為成鳩氏。

良渚古國,當即《左傳》鴡鳩氏、《鹖冠子》成鳩氏

結論6,良渚古國的建立者與少昊司馬鴡鳩氏(成鳩氏)高度相關,越王鳩淺是其后裔;

《山海經 東次二經》有多個“姑射”,筆者推斷其位置在今南京、鎮江、常州、無錫、蘇州、上海一帶,當時是水多陸少的古長三角。在這些古代山丘島洲墩臺之上發現大量新石器時代遺址,其中就有5300年前滅亡的崧澤文化,其前身為馬家浜文化。

《莊子》有藐姑射神人,《列子》有列姑射神人,皆為不食人間煙火的自由女神(這里強調的是哲學上的自由,不是西方強調的是法律上的自由)形象,正是這些島洲上母系社會女首領的美好傳說。

崧澤文化陶瓶

馬家浜文化分布范圍西至安徽當涂一帶,屬于長江下游南支姑溪河流域,該河名稱里有“姑”字,流域內還有“姑孰鎮”,包括蘇州古稱“姑蘇”等此一帶含“姑”字的詞匯概念地名,應為“姑射”文化的孑遺。舊說據“汾水”即認為列姑射在山西汾水流域,山西深居內陸,哪里有“?!?,列姑射是在海濱的,這一點毋庸置疑。至于“汾水”之名,長三角水網密布,有一條河流也叫汾水是極其正常的現象。即便江、淮這樣的“瀆”都不一指,汾水自然也不可能只有山西一條。

北陰陽營文化精美的飾物,讓人不免聯想列姑射女神

結論7,北陰陽營、崧澤文化甚至其前身馬家浜文化與“列姑射”高度相關,

長三角一帶的最早名稱即“列姑射”;

四,河洮地區的一興:

黃帝派其子昌意西去河洮一帶經營,即考古發現的馬家窯文化,《五帝本紀》說昌意“居若水”,舊說認為是四川雅礱江,目前尚未有考古發現的有力支持。筆者推斷此“若水”應即洮河,而昌意—韓流-顓頊即馬家窯文化的早期首領。馬家窯文化第二階段向南越過西秦嶺,從河洮一帶進入長江流域。古人出于懷舊,常用故地舊名來命名新地山水,比如亳、虞、鄭等等,因而經常出現同名異地異代的情況。所以不能僅僅根據地名相同即反推,認為是同一地點同一時代。

安特生發現的馬家窯文化

《華陽國志 蜀志》:“昌意娶蜀山氏之女,生子高陽,是為帝顓頊;封其支庶于蜀,世為侯伯”。也說明了昌意、顓頊與蜀地的密切關系,同樣支持馬家窯文化為昌意、顓頊所創的看法。

司馬遷《史記》

《五帝本紀》說顓頊的勢力范圍“西至于流沙”,首次到達了西北沙漠地帶,顯然馬家窯文化最具可能。顓頊為黃帝曾孫,昌意之孫,韓流之子,時代晚于黃帝一百年左右,正為距今5200年前,與考古發現的仰韶文化慶陽南佐遺址初建時期的公元前3200年相合。則《淮南子》所言共工與顓頊爭帝,怒觸不周山的傳說似乎具備了一定的合理性與真實性。加之筆者《山海經證真》確證不周山即今武威以南的雪山冷龍嶺。

不周山:武威以南的雪峰冷龍嶺

則顓頊與共工之爭即距今5200年前的臨洮一帶的馬家窯文化與慶陽一帶的仰韶文化南佐遺址之爭。戰爭一直打到冷龍嶺北麓武威一帶。南佐遺址規模宏大,符合共工的身份與特征。商代有“共國”,即在南佐遺址近旁的平涼涇川一帶,當即共工之后?!渡袝∷吹洹氛f“流共工于幽州”,頗疑“幽州”應為“豳州”,則近于陜西旬邑、彬州一帶的古豳地,或即包含在內。董志塬為隴東糧倉,具有整個黃土高原最深厚肥沃的黃土層,后土之稱也是名副其實。

慶陽南佐遺址,當即共工之國

《國語》說“共工氏之伯九有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土”,考古發現南佐遺址有“九臺”,當與此“九有”、“九土”甚至“九丘”相關,考古發現的雙槐樹遺址、青臺遺址都有所謂“北斗九星”圖案,或許是“九丘”、“九土”、“九有”、“九州”的縮微象征,《禹貢》則將天下明確劃分為“九州”。而南陽九架孤山當為“九丘”的現實原型。

雙槐樹遺址的北斗九星造型,或是九丘、九有、九州概念的反映

  共工為祝融之子,“海內經”說祝融為炎帝之后,“大荒西經”則說祝融為黃帝之后。西周河南輝縣一帶有共國,被認為是共工所在,也并不矛盾?;蛟S祝融、共工皆為官職名,炎黃皆有后代為祝融、共工,只是名稱相同,歷史時代與地理位置則相去甚遠。

結論8,馬家窯文化與昌意-韓流-顓頊高度相關;南佐遺址與共工高度相關

五,其他存續的勢力:

  《山海經》同時也指出了顓頊與少昊的密切關系,少昊不是顓頊的父親也類似于養父,曾在海岱地區活動?!蹲髠鳌氛f顓頊之虛在帝丘,即濮陽。然而濮陽除了距今七八千年前的西水坡遺址之外,在5300年前這個時間點上,并未有重要遺址的發現。

《左傳》說魯國被分封在少昊之虛,還說曲阜城內有大庭氏之庫,然而曲阜的考古發現除了西夏侯遺址,在5300年前這個時間點上,并未有其他重要遺址的發現。反倒是附近的滕州崗上遺址,考古發現了面積達40萬平方米的大汶口文化最大規模城址,解釋為少昊之虛似乎更為合理。

滕州崗上大汶口文化古城遺址

結論9,滕州崗上遺址:5300年前大汶口文化首領少昊之都邑

  《五帝本紀》言黃帝與蚩尤戰于涿鹿之野,“大荒北經”言黃帝與蚩尤之戰爭發生在冀州之野,這兩種說法并不矛盾,涿鹿是小地名,屬于冀州。蚩尤聯合了風伯雨師,風伯即此時城頭山古城首領,雨師《山海經》沒有具體內容,然而“海外東經”有雨師妾國,筆者認為即今青島城陽城子遺址一帶。如此說來,當時是天下大亂,東南西北各方勢力結成戰略聯盟互相交戰。則蚩尤為5300年前的紅山文化首領。紅山文化發現有冶銅用的坩堝殘片,說明冶銅業已經產生。被稱為中國金字塔的30多座積石冢,頂部是煉銅遺址,有多達1500個煉紅銅的坩堝,可見規模巨大。這與文獻所言蚩尤以銅為兵相合。黃帝聯合了蚩尤后方的女魃進行夾擊,女魃即《山海經 海外》無綮國之女祖,就是男女皆髠首無發的禿頭部族,當時處于母系社會時期,女魃為其首領。

紅山文化煉銅用的坩堝,多達1500個

  為什么紅山文化經歷了與黃帝的戰爭而沒有滅亡,可見該部族實力雄厚,雖然蚩尤戰敗身死,但是整個部族仍然不能被輕易滅亡。戰后黃帝邑于涿鹿之阿,最主要的原因也是為了防備北方紅山文化的反撲。蚩尤的戰略聯盟風伯即大溪文化時期的城頭山古城一帶。黃帝擒殺了蚩尤,轉而向江南攻滅大溪文化,顯然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紅山文化陶塑人頭像,是蚩尤嗎?

結論10,紅山文化:與蚩尤高度相關

基于以上推斷,則公元前3300年的黃帝時代,下距大禹是四十世而非“三十世”。而對于《路史 發揮》所引之語,或許只是一字之差,存疑則可。

5300年前黃帝主導的五四大變局

討論:考古百年,新石器時代文化約以百數,遺址成千上萬,如何在浩如煙海的古籍文獻尋找聯系,從而進行二重證據法乃至多學科交叉研究以期有所發現,顯然是任重道遠的

  近百年前顧頡剛提出文獻中的中國上古歷史構建“層累說”,就是時代越晚,講述的歷史反而越早,似乎可信度越低。這種言論引發了一輪疑古思潮,影響深遠?,F在看來這個觀點貢獻巨大然而邏輯并不嚴密。

現代著名歷史學家顧頡剛

  說其貢獻大,就是說不能盡信書而不加思考;說其邏輯不嚴,是因為“層累”才是普遍的真實的現實狀況。比如今天我們可以討論甲骨文里的問題,甚至有皇皇巨著《商代史》的出版,漢代直至清代的古人就做不到。雖然漢朝人距商朝時代更近,然而并沒有今人的優勢。時間以及空間上的距離近,并不能形成認識上的優勢。當今考古學發展了一百年,不斷刷新人們對史前時代的認識,科學的認識觀念也一直都是“層累式”地形成,不能抱有任何一成不變的看法。

 《山海經》、《莊子》、《上博簡 容成氏》、《大戴禮記》等周代文獻對史前部族的稱謂,應基于直觀的出土發現以及長期的口耳相傳。也就是說,黃帝、炎帝、中央氏、大庭氏、有巢氏、軒轅氏等等這類見諸先秦文獻的名稱,或許并非當時這些部族的自稱,因為當時并無文獻流傳下來,甚至人們懷疑當時到底有無文字,春秋戰國人見其遺跡結合傳說進行命名,也并非空穴來風。

仰韶文化半坡類型,房門都朝向中央廣場的大房子,當即古文獻里的中央氏

層累制造,大部分也是其來有自。只是春秋戰國古人并未像當今一樣把各種考古發現、出土古文獻材料的時間、地點、內容等等交待得一清二楚。當時人的著作一般都沒有題名,作者也不署名,引用也往往不說明具體出處,給后代造成很多困惑。但不能因為其語焉不詳就徹底懷疑,全面否定,一棍子打死,戴上“作偽”的帽子。

我國新石器時代的考古發現日益增多,研究也日漸深入?!笆非啊钡拿婷仓饾u從黃沙塵埃中浮現,在熟悉古文字古文獻的人們看來,這些考古發現無疑與一些文獻內容相關甚至相合。尋找考古發現與文獻記載之間的聯系,當然屬于“二重證據法”甚至是多學科交叉研究。

考古,不光要在地下挖,還要在古書上找

狹義的考古,主要為田野考古,包括探查、發掘、整理直至形成報告。是極少數人從事的專業性工作,其中借助多種科學技術手段進行的測年、檢驗甚至基因測序,往往由考古之外的專業科研機構協同完成,一起構成報告的結論??脊艑W報告最基本的要素包括測年數據即歷史時代,遺址遺存的原始地理位置,遺址遺存反映的文化性質、文化面貌及基本特征。隨著考古學報告的面世,狹義的考古宣告結束,但并不意味著考古工作的結束。

恰恰相反,真正的考古工作才剛剛開始。當然,這個開始是廣義考古的開始。

狹義的考古完成了從0到1的過程,而從1到100,則是廣義考古研究的內容和使命。狹義的考古具有專業性、封閉性、偶然性和實操性,是絕大多數的人所不可能參與的過程。

廣義的考古,即立足狹義考古學報告反映的考古發現、考古文化、考古遺址、出土文物等材料,結合古文獻、古文字學、語言學、人類學、民族學、地理學、生物學、天文學等多學科,采用二重證據法乃至多學科交叉研究的方法,進行的釋古、疑古、證古、解古等綜合性研究工作。顯然,廣義的考古則具有群眾性、開放性、論證性和案頭性。

多學科全方位的綜合研究,才是廣義的考古學

中國特色的考古學,在狹義考古學層面,屬于西學東漸的一部分,安特生就是考古學界的普羅米修斯、利瑪竇,加之最新科學技術手段的應用,東西方并無不同。然而與西方大為不同的就是在廣義考古學領域,中國有無與倫比的浩如煙海的古代文獻寶庫,是古代東方文明的聚寶盆。再加上以商周甲骨金文、簡帛為代表的各種出土文獻,一起構成了西方歷史考古學界艷羨的史前文獻寶藏。中國特色的考古學,在于廣義考古學的中國特色,即考古發現與文獻記載的互證與互示,也是以夏商周斷代工程首倡的多學科交叉研究的不斷深入實踐。

浩如煙海的中國古代文獻寶藏

在廣義的考古學領域,狹義的考古學報告反映的考古發現當然是基石,但是對于考古發現的文獻解釋,或者說歸入文獻系統找到確切的對應,顯然已經超出了狹義考古學的范圍。在廣義考古領域,所有的研究者應當是公平的,即便是當時的發掘者、整理者、考古報告執筆者,也不能擁有“獨家解釋權”,也不能輕易地下定論,說某個遺址某個發現在文獻中是一定不存在的。存在不存在,具體對應哪一個,需要進行長期的繁雜的艱辛的多學科交叉研究來探討論證。

(作者聲明原創,所有權利保留。

轉載請注明出處。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山海經》:龍山時代史 通論(上)
字耕農解讀探源工程西坡遺址:炎帝之虛,夸父祖庭
三星堆文明時期,長江下游有良渚文明,黃河流域有什么?
黃帝戰蚩尤時,中國南方在干什么?考古發現堯舜禹南征真相
神秘的齊家文化,事關中華文明的起源,到底是什么來歷?
[轉載]帝出乎震——神秘的龍山文化玉器和五帝時代的“帝”和“神”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伊金霍洛旗| 凤翔县| 阳原县| 定远县| 若尔盖县| 鄱阳县| 南川市| 刚察县| 墨江| 广河县| 逊克县| 家居| 来宾市| 彭阳县| 高州市| 色达县| 平阳县| 富宁县| 宝山区| 梁平县| 泸州市| 临桂县| 广丰县| 巴塘县| 册亨县| 浠水县| 集安市| 桐城市| 灵石县| 额敏县| 合江县| 隆回县| 平湖市| 图木舒克市| 班戈县| 青川县| 扬中市| 香港| 广水市| 东源县| 阳朔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