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茲中國——河南夏商周三代文明展”已經(jīng)延期到了2022年11月10日。這場“何以中國”文物考古系列大展的首展分為夏、商、周三部分,著眼于中華文明探源,以文物為點、以時間為線、以王都為面,帶領觀眾回到夏商周時期的中原大地,探尋中華文明的起源。這些文物承載著夏商周時期先民們的智慧和勤勞,反映了夏商周時期的社會生活、禮樂制度及文化面貌,共同講述中國歷史上奠定華夏文明、逐鹿中原的恢宏歷史。
中國著名的考古學家夏鼐先生在探索中國文明起源的過程中,曾歸納出了“文明三要素”,即都市、文字制度和青銅鑄造技術。在之前的幾期特展細讀里,我們曾就這三個方面與大家進行了分享,分別是講解都市的《特展細讀丨夏商周之“遺址”篇》、講解文字的《特展細讀丨夏商周之“文字”展品》、講解青銅器的《特展細讀| 夏商周之問“鼎”篇》。本期,讓我們轉換視角,再到展覽中探尋三代文明。
1
夏代的影響范圍
展覽“夏”部分的第二單元“赫赫夏都”,主要介紹了夏代晚期都城,即伊、洛河交匯處的偃師二里頭遺址。二里頭遺址面積近400萬平方米,是一處經(jīng)縝密規(guī)劃、布局完整的大型都邑,對中國城市布局和規(guī)劃具有承上啟下的重要意義。這里發(fā)現(xiàn)有迄今所知中國最早的中軸線宮殿建筑群、最早的宮城、最早的封閉式官營手工業(yè)作坊區(qū)、最早的青銅禮器組合等。
那么,夏代的疆域范圍是否僅以二里頭為中心,主要包括黃河中下游流域,即今天的河南西部、山西南部,同時只能輻射到河南與陜西、山東、河北、安徽、湖北等地的交界處呢?事實上,從展出的文物中可以看出,夏以二里頭遺址為中心,與周邊文化不斷交流、融合,呈現(xiàn)出了向四方輻射的強勁態(tài)勢,突顯了王權國家的性質。
展覽中,夏代晚期的鴨形陶壺、象鼻陶盉上方,擺放了兩塊圖片展板。仔細端詳可以發(fā)現(xiàn),展板上江浙一帶出土文物的照片,和下方二里頭出土的文物非常相似。值得注意的是,這兩類器物在二里頭遺址中極少發(fā)現(xiàn),而多見于江浙一帶的遺址中,包括以上海地名命名的馬橋文化遺址。因此可以推斷,鴨形陶壺、象鼻陶盉可能是夏代中原王朝與東南地區(qū)文化聚落相互交流的見證。
鴨形陶壺
夏代晚期
(公元前18世紀—前16世紀)
1963年二里頭遺址Ⅳ M26出土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藏
鴨形陶壺
上海馬橋遺址出土
象鼻陶盉
夏代晚期
(公元前18世紀—前16世紀)
1992年二里頭遺址IXM4出土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藏
象鼻陶盉
浙江松陽縣博物館收藏
另外,牙璋也顯示出了夏文化在更大地理范圍內(nèi)的傳播。牙璋是一種大體呈長方形的玉器,頂端一般內(nèi)凹,柄部較窄,柄上有稍向外突出的闌。而如展覽中的這件一樣,在兩闌間有扉牙、甚至將下闌雕刻成“龍首”形的,則是典型的、具有夏文化風格的牙璋。觀看這件牙璋上方的圖版,可以發(fā)現(xiàn)伴隨著時代的發(fā)展,這種牙璋逐步擴散到了湖北、湖南、四川、福建、廣東、廣西、香港等地以及越南北部,足見夏文化的影響力。
玉璋
夏代晚期(公元前18世紀—前16世紀)
1974年二里頭遺址出土
洛陽博物館藏
東亞地區(qū)出土牙璋分布圖
鄧聰提供
2
商代的身份標志
商代,不僅手工業(yè)門類不斷細化,成熟規(guī)范文字開始使用,內(nèi)服、外服并用的復合制國家體系逐漸建立,而且還初步形成了以“禮制”為核心的政治制度。
如果說在周代,想判斷墓主人的身份等級,一般可以將墓葬中出土的鼎簋組合數(shù)量作為標志,即天子使用九鼎八簋、諸侯使用七鼎六簋、卿大夫使用五鼎四簋、高級的士使用三鼎兩簋、低級的士使用一鼎。那么在商代,除了墓葬形制、規(guī)模和隨葬品多寡可以反映死者生前身份和地位外,禮器制度的核心便是觚爵組合。
一般認為,一個墓葬中出土的觚爵套數(shù)越多,墓主人的的身份地位就越高。觚爵組合有一套、二套、三套,直至九套、十套的。十套觚爵可能是晚商禮儀活動中所用禮器組合的最高規(guī)制。而此次展覽中,就有不少文物是來自出土有九套、十套觚爵組合的高等級大墓。
首先是最為著名的、迄今出土觚爵數(shù)量最多的婦好墓。婦好是商王武丁的王后,同時還是主持大型祭祀的祭司,以及帶兵出征各地方國、戰(zhàn)功卓著的巾幗英雄。由于目前殷墟王陵遺址發(fā)現(xiàn)的13座大墓在歷史上都曾遭到了嚴重盜擾,因此婦好墓也是殷墟科學發(fā)掘以來發(fā)現(xiàn)的、唯一保存完整的商代王室成員墓葬。婦好墓出土了1928件精美的隨葬品,其中青銅器468件,玉器755件。
婦好鸮尊
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紀—前1046年)
1976年安陽小屯婦好墓出土
河南博物院藏
雖然十套觚爵可能是當時的最高規(guī)制,但其使用的組數(shù)仍是有區(qū)別的。在婦好墓出土的205件青銅禮器中,有銅觚53件、銅爵40件。有學者認為,這代表十套的觚爵組合共有四組。當然,商王享用的組數(shù)可能會比四組更多。而目前發(fā)現(xiàn)的隨葬觚爵數(shù)量僅次于婦好墓的郭家莊M160則只有十套觚角(一般認為角和爵功能相同,可以替代爵)一組。M160的墓主人是亞址。亞為武職官名,址是其名(商代人名與族氏名往往是一致的)。因此亞址大概是址族之首領或址族的上層人物,同時也是較高級別的武將。
亞址方觚與亞址角
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紀—前1046年)
1990年安陽郭家莊M160出土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藏
在商王朝驍勇善戰(zhàn)、叱咤風云的高級將領中,還有一位著名的亞長。他的墓葬——花園莊東地M54——出土了九套觚爵。值得注意的是,亞長墓的觚爵組合中使用的是圓觚,而上述亞址墓的組合中使用的是方觚。一般認為,使用方形器的貴族,等級地位會高于使用圓形器的。在展廳中,這兩組器物是并置擺放的,其組合方式與相互區(qū)別一目了然。
亞長觚與亞長角
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紀—前1046年)
2001年安陽花園莊東地M54出土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藏
3
周代的王陵何在
王陵作為最高統(tǒng)治者的墓葬,對于探究那個時代的各種制度與文化具有重要的意義。目前為止尚未發(fā)現(xiàn)西周王陵,而東周王陵曾在上世紀20年代年在洛陽金村現(xiàn)身。可惜在那個動蕩的年代,這八座東周天子的大墓,被聞訊而來的加拿大人懷履光、美國人華爾納等人,利用威逼、利誘、哄騙等手段強迫當?shù)卮迕裨趲啄觊g發(fā)掘殆盡,遭到了毀滅性的破壞。王陵中出土的上千件精美絕倫的文物,也被洗劫一空,幾乎全部倒賣、流散到了海外。
東周王城王陵區(qū)分布示意圖
今天仍留在國內(nèi)的金村文物屈指可數(shù),但此次展覽中有一件上海博物館收藏的人形青銅插座,就是傳1923年洛陽金村出土的。這件器物為一個青年男性形象,雙臂平伸作跽跪狀。男子束冠,繩結系于頜下,寬額大鼻,顴骨較高,雙目凝視,神情莊重肅穆,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雙手捧著一個中空的圓筒,與膝蓋前面的圓筒垂直一線。從其巧妙的設計、精致的細節(jié)和生動的姿態(tài)中,讓人得以管窺東周王室的用度。
人形青銅插座
戰(zhàn)國晚期(公元前275年-前222年)
傳1923年洛陽金村出土
上海博物館藏
除了洛陽金村大墓,洛陽地區(qū)還分布著其它的東周王陵區(qū)。2002年,在西距東周王城城墻僅約30米的洛陽27中學基建工程勘探中,發(fā)現(xiàn)了一座帶有4條墓道的“亞”字形大墓。此前,“亞”字形大墓曾在安陽西北岡發(fā)現(xiàn)過9座,學術界一般認為是商王的陵墓。而像洛陽27中如此規(guī)模與形制的一座墓葬,在目前發(fā)現(xiàn)的兩周時期墓葬中幾乎無出其右者。此墓雖經(jīng)過盜掘,但經(jīng)考古發(fā)掘后仍出土了帶有“王作
彝”銘文的鼎和鬲。這座墓葬的規(guī)格與隨葬品都表明了它可能屬于周王。發(fā)掘者甚至推斷,其墓主可能就是周平王,也就是將都城東遷洛陽的東周第一位天子。
王鼎
春秋早期(公元前770年-前671年)
2002年洛陽西工區(qū)27中出土
洛陽博物館藏
王鬲
春秋早期(公元前770年-前671年)
2002年洛陽西工區(qū)27中出土
洛陽博物館藏
問
卷
調
查
您是否已經(jīng)參觀過“宅茲中國:河南夏商周三代文明展”特展?如已參觀,請幫助我們填寫本次特展觀眾問卷。上海博物館的點滴進步,離不開您的反饋與建議。感謝!
·宅茲中國——河南夏商周三代文明展·
供稿丨教育部
初審丨石維塵
終審丨湯世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