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合以下幾點,大概就是開悟了
這個顛倒不是指違背常理,嘩眾取寵,而是指思想上的顛倒,比如:為什么活著、人生的意義、取舍的先后順序、思維與內心的主導關系、生命與人生的區(qū)別、真與假虛和幻的辯正關系。
認知的顛倒其實就是我為什么活著與我應該怎么活著的覺醒。
它是從集體思維模式中的升華,是爬出井口的全新視野,是堅持到冬天的圓滿收官。
改變認知與能力水平和知識財富沒有關系,這是思想維度的改變。
若是認知被束縛在一定程度,那么能力水平和知識財富就會左右你的生活。
這里的停止不是說完全喪失思維活力,而是指,停止無謂的思考。
什么是無謂的思考?
就是指不屬于當下時刻的思考,比如:對過去和未來的懊悔和擔憂、因當下的問題而產生的聯(lián)想、對不確定性的焦慮、對當下境況的不接受等等。
至于正常的思考,它你主動運用大腦發(fā)揮其正常的功能。
什么是正常的思考?
解決具體問題的思考。比如:解一道方程式、餓了想吃點什么、改善生活品質、提高業(yè)務能力、為目標付諸行動、感悟生命的意義等等。
對這些內容的思考只能針對你要解決的具體問題,若是在其中產生如果、假如、可是、萬一之類的聯(lián)想,那么正常的思考瞬間就會轉化成無謂的思考。
比如,雨中爆胎。
正常的思考是:我靠,爆胎了,能聯(lián)系修理廠嗎?不能,這是郊區(qū)。車上有備胎,好,下車換上。若是不會換,查查手機,或者咨詢他人。
無謂的思考是:我靠,真倒霉,都怨某某非要我今天出來,真不是玩意兒,怎么認識這些的人,這破車也是,早不壞晚不壞非在下雨的時候壞……
從這個例子可以看出,無謂的思考對于解決實際問題并無建設性作用,相反會嚴重影響你解決問題。
簡單來說,正常思考是實事求是的,無謂的思考是脫離事實的。
什么是實事求是?
只針對當下時刻發(fā)生的。
首先要知道,任何物質都是有意識的,它們根據(jù)不同的振動頻率顯示不同的形態(tài),這不是癔想,而是已經(jīng)被科學證實的。
所以,思維有自己的意識,身體有自己的意識,你也有自己的意識。
由此不難看出,思維并不等同于你,身體也不等同于你,只有你,才是你。它們都只是你外顯形象的組成部分。
因此,在絕大部分時間里,你認為的“我想”并不是你在想,而是思維在想;很多時候你覺的餓了,并不是身體真的餓了,而是思維告訴你應該吃點什么。
不是你的意識主導生活,那么就可以稱之為“無意識”狀態(tài)。
這個說法并不難理解:不能代表你的東西主導你的生活,這樣的意識還能稱之為有意識嗎?
有意識是指“你”說了算。
最簡單的比方就是:你知道吸煙并無益處,但是你想吸。所以,你說了并不算數(shù),而是想吸的念頭說了算。
念頭由何而來?
大腦中的思維。
你被思維所指揮,能稱作你說了算嗎?
你的意識支配思維解決具體問題才能稱之為“有意識”。
你還在認為自己說了算嗎?
用個很簡單的方法檢測一下:試試停止思考……
當你不爽的時候,不再從他處找原因,而是從自己身上找線索。
簡單來說就是一句話:不要在讓無謂的事情干擾自己享受生活,享受生命。
將軍趕路,不追小兔。有意識的人不會在那些無謂的事情上浪費自己的生命。
什么他瞅了你一眼?你把那一眼聯(lián)想到“瞅”都是對自己生命的不負責任。
抱怨就像雨中爆胎,它非旦不能解決問題,反而只會增加問題。
為什么會抱怨?
不接受已經(jīng)發(fā)生的事,并相信通過抱怨可以改變眼前的事實。
若非如此,抱怨的意義又在哪里呢?
這里所說的失去是指思維創(chuàng)造的自我,并不是說不知道自己是誰,而是知道自己不是誰。
它包括我以為的我、別人以為的我、我認為別人以為的我。
這一切與那個真正的我并沒有直接關系,只是你誤以為它是你。
如果你是你,是否應該在任何情況下都是你說了算?
如果所有的事情都是你說了算,為什么你會不快樂?
正因為你說了不算,所以你才痛恨自己無能、無助、無奈。
失去自我就是放棄對那個你不喜歡的自己的認同。
如果“我”的概念沒有了,你又是誰?
它就是你!
這樣說可能不嚴謹,應該說你或許不快樂,但是內心很平和。
你不再需要成就、成功、獲得讓自己快樂,你一無所有仍然快樂。
這是源自生命本身的快樂。
你不再需要圓滿、融入、認同來獲取自我感,這些東西本就是你早已擁有的,而不是后天獲得的,若非如此,嬰兒就不會綻放純真的神態(tài)和治愈的笑容。
我是世界,世界就是我,我不快樂世界就不快樂,而不是我眼中的世界快樂,我才快樂。
看淡生死不是輕視生死。
而是知道死亡是必然的結局,所以為一個必然的結果擔憂就是無謂的掙扎。
接受這個結果就應該知道,把這個結果之前的過程過的心滿意足才是正確的選擇。
你可以在就餐時間快要結束之前盡可能吃進更多的食物、運氣用光之前盡可能攬聚更多、打折促銷中瘋狂購物,為什么要在死亡之前讓自己不快樂呢?
如果你感覺到不快樂甚至痛苦,那么一定是哪里出錯了。
你想擁有一些東西嗎?它們生不帶來 死不帶去。如果你享受這個過程,那么它就是正面的;如果它讓你痛苦,那么它就是負面的。
這么短暫的一生,把讓你不快樂的東西拋棄吧。
什么東西會讓你不快樂?
沒有東西會讓你不快樂,如何看待那個東西才決定了你快樂與否。
這叫向死而生!
時間是思維操控你否定當下的借口,它的邏輯是這樣的:當下不夠好,是因為過去你犯的錯誤;當下不夠好,是因為未來會更好。
過去還會回來嗎?吸取教訓就足夠了;未來會怎樣出現(xiàn)?難道不是以當下的方式嗎?
時間并不珍貴,或許說絕大部分的時間都不珍貴更合適。
珍貴的時間只在當下時刻,也就是此時此刻。
過去的時間只是一段記憶,未來的時間只是一種幻想,唯有當下時刻才是你能真正擁有、把握、體驗的時間 。
你會在過去擁有什么嗎?你會在將來擁有什么嗎?
你只有在此刻會擁有什么。
我們仍然需要時間,它屬于鐘表時間,一些必要的計劃、安排。比如:做完這件事然后做什么事;準備在何時做什么事。
但是,鐘表時間在不經(jīng)意之間就會轉變成心理時間。比如:做完這件事之后應該做什么事,這件事會如何演變,變壞怎么辦……
鐘表時間屬于當下,心理時間屬于過去和未來。
鐘表時間的表現(xiàn)是:是的,我應該怎么做。
心理時間的表現(xiàn)是:可是,假如呢……
無時間就是放棄心理時間。
接受現(xiàn)實是指,承認一切已經(jīng)發(fā)生的都是必然會發(fā)生的。
這也是不抱怨的基礎。
所有讓你不爽的事物并不是因為事物本身讓你不爽,而是你不接受它們的出現(xiàn)。
被人誤解讓你不爽,如果你盡力去解釋只會讓你更加不爽。一段需要你解釋才能維持的關系不值得你去珍惜。
人性這個東西,看清就好,這是必然存在的結果,接受它但不要依附它,會讓你更加清晰的看透人性。
別人向你展現(xiàn)人性的惡,你抱怨或憤怒會改變結果嗎?看清它然后接受它。
看透人性就像明白燃燒的火焰會燒傷手一樣,你可以不去觸碰它,但是并不意味著你不可以準備好一盆水。若是它非要灼傷你,澆滅它就好了。
真正的活在當下,是人在這里心也在這里。
就是禪宗所說的:吃飯就是吃飯,挑水就是挑水,睡覺就是睡覺。
活在當下的人,沒有過去也沒有未來,只有此刻。對他來說,過去是已經(jīng)過去的當下,未來是還未到來的當下,所以,他深知如果能過好此刻的當下,那么未來就一定是好的。
怎樣過好當下?
完全的接納它。
當下,是唯一的永恒。
當下,你還缺什么?
說開悟,開悟就有無數(shù)的表現(xiàn),真開悟,什么都是過眼云煙,無需一句解釋。
硬要描述一下開悟的狀態(tài),那么就是:一切人間煙火都是建立在無所謂上的有所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