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眼睛通常向外觀世界,很少向內觀,審視自己的內心,認識真實的自我。
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每個人的三觀是不一樣的,世人都想活得更有面子,卻很少人關心生命的“里子”。
很多人要面子,一輩子都在做別人心中的那個人,而不做真正的自己。
把自我認同與自我實現建立在獲得別人認可的基礎上,我們就容易為了迎合別人而喪失了真實的自我,更不用提人格獨立與靈魂自由了。
在這個喧囂的世界上,傾聽內心深處的聲音,選擇自己喜歡的生活方式,做真正的自己。
人生苦短,不要活在別人的觀念與評價里,勇敢地追隨自己真實的內心,走自己的路。花開自香,評說由人。
人生的“面子工程”少做,為別人而活,委屈了自己,活得累,怎么能輕松自在。
生命的“里子”就是我們的靈魂,是我們最真實的內心,是人生最可靠的精神港灣。
人是有靈魂的動物,營養食物可以健壯我們的肉體,我們拿什么來滋養我們的靈魂?
物質上的成功可以滿足我們的虛榮心,帶來成就感與價值感,但并不一定帶來幸福,也無法幫助我們追尋人生的意義。
靈魂真正需要的養料還是那些玄之又玄的形而上的東西。比如探尋宇宙本體的存在!
變幻無常的現實世界并不能夠安頓我們的靈魂,只有把靈魂安頓在永恒不變的超越一切的宇宙本體上,這才是我們的生命之根。
維特根斯坦說,“真正的神秘,不是世界怎樣存在,而是世界竟然存在”。
世界真正神秘的地方不是變化萬千的現象界,而是永恒不變的超越界。唯有關于宇宙本體的思想學說才告訴我們一些“世界為什么存在”的答案。
盡管這些答案沒有什么對錯,因為無法證明,也無法證偽。比如,人生的意義,不是生命怎樣存在,而是為什么存在?
面對奇妙、和諧、秩序的宇宙,很多科學家們不相信這是歷史的偶然,而更像一種高級智慧文明的設計,就像我們為之陶醉癡迷的游戲世界一樣。
如果我們不相信是人格化的神或上帝創造了現實中的一切,那么我們的靈魂應該歸依何處?
我們為什么傾向于實用主義?孔夫子教導我們“未知生,焉知死?”所以我們把目光緊緊盯在現實世界里,很少去關注宇宙本源與人的靈魂信仰等。
沒有靈魂的生活,我們只能降維到動物的層次上。我們不是否定塵世與本能,而是不要忘了追問人生的意義,這既要仰望星空,又要內觀心靈!
“天人合一”的思想告訴我們,宇宙就像一個大生命體,我們人類只是其中的一個細胞,細胞存在的意義就是大生命存在的意義。
這種與天地萬物融為一體的追求,可以很好地安頓我們的靈魂,滴水入海,當下即是永恒。
當我們一點點消融自我,而回歸到宇宙大生命的時候,我們的心性可以得到提升,靈魂得到凈化,最終通過這種“內在超越”而達到對世俗世界的外在超越。
向內求,向外修。內求就是與宇宙本體發生關聯,把個體的自我與整體的宇宙關聯到一起,“以道觀之”,“道通為一”,“天人合一”。
外修就是超越世俗生活,生活即是修行,修行就在當下,煩惱即是菩提,念頭即是道場。
當我們身陷困境時,想一想我們的宇宙本體,或天道,或佛陀,或終極真相等等。甚至簡單地仰望一下星空,尋找一下自己的位置,就能解脫許許多多煩惱。
我們必須相信,獨立不改的自我并不存在,你的生命與天地萬物存在著廣泛而內在的關聯,我們與其他生命一樣,具有一個共同的神圣的本源。
柏拉圖說,“人的靈魂來自一個完美的家園”。人的一生就是尋找靈魂家園的過程。
這個家園并不在天上,而就在當下生活的點點滴滴之中,就在你內心的深處,就在你周圍的一切之中。
生命高貴而神圣,天地萬物都是我們的靈魂的資養,與天地并生,與萬物為一。
時時處處,萬物皆備于我,我亦備于萬物,我因萬物而在,萬物因我而為何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