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陽學說以自然界運動變化的現象和規律來探討人體的生理功能和病理變化,從而說明人體的機能活動、組織結構及其相互關系。
陰陽的對立統一運動,是自然界一切事物發生、發展、變化及消亡的根本原因。陰陽失調,是機體陰陽消長失去平衡的統稱,是陰不制陽,陽不制陰的病理變化。
陰陽失調可以理解為機體陰陽雙方某一方的病理性亢盛狀態,屬“邪氣盛則實”的實證。
指機體在疾病過程中所出現的一種陽氣病理性亢盛,機能亢奮,機體反應性增強,熱量過剩的病理狀態。
特點:
多表現為陽盛而陰未虛(或虛虧不甚)的實熱病證。
指機體在疾病過程中所出現的一種陰氣病理性偏盛,機能抑制或減退,熱量耗傷過多,以及病理性代謝產物積聚阿病理狀態。
特點:
多表現為陰盛而陽未虛(或虛損不甚)的實寒病證。
指機體陽氣虛損,機能減退或衰弱,代謝減緩,產熱不足的病理狀態。
特點:
多表現為機體陽氣不足,陽不制陰,陰氣相對亢盛的虛寒證。
指機體陰氣不足,精、血、滓液等陰液虧少,以及由于陰虛不能制陽,導致陽氣相對亢盛,機能虛性亢奮的病理狀態。
特點:
多表現為陰氣不足,制約陽熱及避養、寧靜功能減退,陽相對亢盛的虛熱病證。
指由于陰氣陰液虧耗,累及陽氣生化不足,形成了以陰虛為主的陰陽兩虛病理狀態。
指由于陽氣虛損,無陽則陰無以生,累及陰液生化不足,從而在陽虛的基礎上又導致了陰虛,形成了以陽虛為主的陰陽兩虛病理狀態。
指陰寒偏盛至極,壅閉于內,逼迫陽氣浮越于外,致使陰陽不相維系順接,而相互格拒的一種病理狀態。
特點:
陰寒內盛為疾病的本質。由于格陽于外,可表現出假熱之象,即為真寒假熱證。
指陽熱偏盛至極,深伏于里,陽氣被遏,郁閉于內,不能外達于肢體,從而將陰氣排斥于外的一種病理狀態。
特點:
陽盛于內為疾病的本質。但由于格陰于外,可表現假寒之象,即為真熱假寒證。
指機體陽氣發生突然性脫失,而致全身屬陽的功能突然嚴重衰竭的病理狀態。
表現:
陽氣暴脫亡失,則溫煦、推動、興奮、衛外功能衰竭尤為突出,故可見大汗淋漓,肌膚手足逆冷,面色蒼白,躇臥神疲,脈微欲絕等癥。
指機體陰氣陰液發生突然性大量耗傷或丟失,而致全身屬陰的功能出現嚴重衰竭的病理狀態。
表現:
亡陰之時,以寧靜、滋潤與內守等功能衰竭最為明顯,可見氣喘,煩躁不安,手足雖溫而汗多欲脫,面色紅或紫,脈數疾等危重病證。
總之,現代人陰陽失調的,比比皆是,切莫掉以輕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