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
世間萬事萬物之所以存在萬年,序而不亂,以致永遠,其中蘊涵著一種神秘的和諧力量,稱之為道
它是萬事萬物本身存在和變化發展最為通行的規律。
在自然科學領域,物質世界的運行與發展遵循法則,所以我們置身的宇宙才得以現有狀態存在,人類認識的自然法則、科學定理也僅僅是自然大法中的滄海一粟。
在社會科學領域,人類社會的變化和發展也遵循一定的規律,所以我們身處的社會發展到今天的文明,雖然對于規律也有認識,但只是萬不足一。
知'道'和求'道'永遠在路上
求道的方法有系統法和個體法,自然界作為一個大系統和微觀的物質個體有很大的不同,但系統是由個體組成的,把微觀物質的運行和發展規律認識清楚了,對系統特性的認識是基礎性的,而系統的特性又有助于指導對個體物質的認識,但在宏觀和微觀物質世界,同'道'卻有不同表現。
人類社會是由個體的人組成,社會作為一個大系統與自然界大系統類似,人類個體又與物質個體亦有相類似之處,個體的活動之道是社會變化和發展的基礎,社會的特性又影響個體的行為,在社會和個體層面,同“道'也有不同的表現。
由此可見,宏觀自然界對應社會界,微觀物質對應人類個體,是一對可以類比的研究對象
自然科學之道,天文、地理、數理化、工程技術等領域已累積了人類認識的成果
社會人文之道,哲學、人倫、情感、管理等領域也經幾千年的探索獲得了一些智慧成就
人類社會作為自然世界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應該在自然之道中蘊含社會人文之道,也就是把人類社會作為一個子系統納入自然界中去考量,那么自然之道可以有助于社會人文之道的認識與發展,這可以表明兩道之相通相容特征
大道無言,無處不在,萬事萬物默然循道不覺而井然有序,故莊子曰:萬物云云,各復其根而不知,渾渾沌沌,終身不離,若彼知之,乃是離之,無問其問,無窺其情,物固自生。但作為萬物之靈的人類來說是否也應該如無思想之物般,不問不思,終其一生呢。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人要活得精彩,要享受生活,是因為人非草木魚蟲,人又不能離其本性,究其根不能擺脫自然和社會人文之道的約束,何為人的本性?不受到社會的雕琢,不違逆內心的本真,看清晰心中的愿望,真真實實地走自己的人生路。生活在天地間,合乎于天地大道,實現自我修煉,終至大化天成。
看懂自然之道,合于自身是成熟的人應具備,成長中的人應學習的,如果參悟了這一點,則人生之路可以順暢通達,生活態度可以大度豁達,實現明參日月的狀態。
自然萬物處于一種和諧的運動與變化中,形成了今天的大千世界,人類之所以能延續生存,形成當今的社會萬象都有其規律,即大道之存控制了自然和人類。如果不尊重規律就會受到懲罰,最終還是要回歸到規律之中。自然法則不受干擾或說其具有自我糾偏功能,人力不可改變,但社會的發展受人類意志和思想的左右,常常會出現有違規律的現象,有時糾偏會失效,造成人類個體甚至整個社會系統的混亂,阻礙社會向高級階段發展的進程,影響個體生命的險惡遭遇,甚至消亡,因此自然演化發展或其規律永存自生,而社會的變遷從大勢上來說也滾滾向前,可是身處其中的個體生命卻千差萬別,個體如何管理好自己的生命歷程,關系到個體的完美或缺憾。
社會中的蕓蕓眾生用不著杞人憂天,因為它已超出人的思維范疇,天坍塌與否與人類的憂喜無關,我們應該認清的是自己生命歷程的完美和諧,自我管理把握自己的命運,此乃人之正道,那么人們如何去認識此道,有無捷徑或技巧?
有一個命題值得我們思考,既然社會由人類組成,是自然萬象的一個部分,那么自然規律一定有與社會規律相通相融的部分,我認為這個命題是成立的。只要被我們尊稱為科學的產物具有共性規律,也即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兩大類有共性之處,數學、物理、化學、天文學與心理學、管理學、經濟學、政治學等也有共性之處。
我們信奉自然科學工作者,因為某些理論、公式、定理已為實踐所證實,所以不管人類如何對待,這些自然規律始終存在,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我們完全可以將自然規律中的共性規律用于指導社會科學中的現象,尤其是對個體生命而言,能更早地領悟,就可以少走彎路,從而不必用自己的生命消耗來總結個體的發展規律,這豈不是一條坦途嗎?
自然界的萬象都是可視的圖像,即使是微觀物質的運動和化學反應都可以為人類觀察,山水草木、雷雨風云、精巧器物、數理線圖等是實物存在,是可視的,人類對事物的認識最易從直觀的圖像中獲得,并且印象更為深刻,具象的事物規律比抽象的更易理解,這也是影像的優勢所在,以具體的事物或線圖的圖像來闡述其間的隱含之'道',并以之指導社會和生命個體之'道'具有直觀易懂、印象深刻的特點,所以我想探索一種認識社會科學和生命歷程的新視角。
你眼中的世界萬事萬物只要存在就有其存在的理由和規律,可以說處處可見自然與社會人生之'道',只要用心去發現去體悟就可獲得更多的世間道理,以此指導自己的人生,事半功倍,會使你驚喜不斷。
天人合一,天道和人道是統一大道,堂主將在后續文章中選取五十幅圖象,以此來簡要論述其中蘊涵之道, 一圖在目,點到為止,留給讀者更多更廣的參悟空間,這也是'弘道'之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