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越國控制范圍
曾經,在廣州市內的越秀山旁有一座小崗,形如臥象,故稱象崗。象崗最初與越秀山相連,是越秀山的一部分。
明洪武年間,廣州城擴大,象崗被鑿穿,脫離相連的越秀山,開出一條大道,成為新城的北門,是廣州城的軍事重地。
改革開放后,這里成為廣州重要的建設區域。1983年6月,一支工程隊在象崗山進行基建施工,海拔不到50米的山頭很快被削到了17米,這期間,相繼挖出了漢、晉、明代的數座古墓,可見這個地方自古以來就是風水寶地。
但在不久,施工人員突然發現砂石和土層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塊塊碩大無比、形狀規則的石板,人們試著撬動其中的一塊,一個幽深的無底黑洞露了出來。
就這樣,震驚世界的南越王墓巧合之下,重見天日。
象崗,清末時容貌,上面是炮臺
說南越國大家可能不太了解,但說到趙佗這個人,大家都知道。秦朝時,秦始皇派他和屠雎南征百越,漢朝建立后,他割據嶺南,建立南越國,死后追謚南越武王,將王位傳給孫子趙眜。
而南越王墓就是南越國第二代王南越文王趙眜的陵墓。南越文王墓的發現,被譽為近代中國五大考古新發現之一。
在此之前,從未發現過南越國的王族墓葬,因為南越國向來重視墓葬的保密工作。相傳,趙佗為了自己的墓葬不被盜,就曾開鑿疑冢幾十座,他死后,繼位的趙眜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神秘安葬趙佗:先是派人駐守番禺四圍山嶺,防止有人偷窺,然后就派遣四支送葬隊伍從番禺城四門出發,到達不同的安葬地點。
相傳,三國時孫權為了獲取趙佗墓的寶藏,曾派呂瑜率軍5000人進行地毯式搜索,歷時半年,無功而返。
想必,趙眜死也不會想到,自己的陵墓居然因為偶然的機會,被2000年后的人發現,只能說,一切都是命數。
南越王墓墓室
趙眜墓是目前發現的漢代最早的彩繪石室墓,共出土文物一千多件套,計一萬余件,
其中至少六件被譽為國之重寶的文物,即角形玉杯、銅屏風構件5件、“文帝行璽”金印、絲縷玉衣、大玉璧、玉盒。
這些出土的文物,造型奇特,與中原文化有密切的聯系,卻又有很大的區別,歷經兩千年,依然熠熠生輝,寶光閃爍。
下面,就讓我們屏住呼吸,一覽其容光。
“文帝行璽”龍鈕金印
“文帝行璽”龍鈕金印
絲縷玉衣,因沒有金縷玉衣的技術,所以用絲相連,獨成一派,目前僅發現這一件
絲縷玉衣頭部
絲縷玉衣手部
鎧甲及復制品
犀角形玉杯,用一整塊青白玉雕成,中間鑿空成犀牛角的形狀
錯金銘文虎節
錯金銘文虎節
五色藥石,俗稱“五石散”,雄黃、硫磺、赭石、紫水晶、綠松石
張儀戈,是秦惠王四年由秦國相國張儀督造,趙佗南征百越帶到嶺南
張儀戈,帶有“張儀”銘文
杵臼,搗藥用的
六博棋,秦漢流行的一種游戲
帶托銅鏡,中國古鏡中罕見
銀盒,工藝與紋飾、造型是古代西亞波斯銀器的特點,推測是舶來品
玉盒,由青玉雕成,蓋子與盒身有子母口相扣合,裝飾有三周紋飾
玉盒蓋子
玉舞人,生動活潑,玉中精品
陶鳥
金鉤扣龍形玉佩
渦紋雙連玉璧,雕工絕了
大玉璧
杏形金薄片,圖案是兩個尖角羊頭紋,羊頭相背,受北方草原文化影響
鎏金銅框玉卮,用來飲酒,上配漆木蓋已腐朽
鎏金銅框玉杯,上截嵌入8塊竹片狀玉片,下截嵌入5塊心形玉片,蓋頂嵌入一塊青玉
龍鳳紋重環玉佩
屏風(復制)
屏風構件,分別是朱雀屏風銅頂飾、人操蛇屏風銅托座、蛇紋屏風銅托座、蟠龍屏風銅托座
屏風構件,雙面獸首屏風銅頂飾
銅姜礤,用來礤姜汁
烤爐,那時吃燒烤用的
四連體銅熏爐,爐體由四個互不連通的小盒組成,可以燃燒四種香料
銅承盤玉高足杯
煎爐,下面燒火,上面煎東西
勾鑃(diao四聲),古樂器,以木槌敲擊,祭祀和宴樂時用,一套共八件,重191公斤
獸首鎦金銅鋪首,圖案神秘霸氣
豆形銅燈,燈座上都刻有銘文,標出了燈的重量,實測結果漢制一斤相當于現在的半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