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的時候,河南這一帶稱豫州,因為位于當時九州的中心,所以又被稱為“中州”“中原”“中國”,當時的人們甚至認為,這里就是天地的中心。
青銅神獸,河南博物院
河南人把自己腳下的土地叫中原。他們對任何事物下判斷的時候,不是說是、不是、對、不對,而是說“中”“不中”。
這是一片平靜的沃土,黃河自西向東橫貫而過,澆灌了中原文明。
中國人自稱炎黃子孫,黃帝就是河南人。炎帝、黃帝與蚩尤部落的兼并戰就發生在中原。
戰爭以黃帝的勝利告終,奠定了華夏文明的基礎。
傳說黃帝去世前鑄造了銅鼎,用巨鼎鎮住了中原的氣脈,又用中原鎮住了九州八方。
西周獸面紋銅方鼎,洛陽博物館
后來,鼎成了最重要的禮器,不同階層用鼎的數量表示尊卑。《公羊傳·桓公二年》何休注云:“禮祭天子九鼎,諸侯七、大夫五、元士三也。”
而有的鼎,甚至代表一個國家至高無上的王權。
1、杜嶺方鼎
商代杜嶺方鼎是迄今發現最早的,作為國家重器的鼎。
杜嶺方鼎,河南博物院
杜嶺方鼎是目前人類已知的年代最早、體量最大、鑄造最為完美、保存最為完整的青銅重器。通高87厘米,口徑61厘米×61厘米(標準正方形),重64.25公斤。
我們知道的所有商周大鼎:后母戊鼎,子龍鼎,淳化大鼎,大盂鼎,大克鼎等等,全都是它的后輩。
杜嶺方鼎是已知最早使用饕餮紋和乳釘紋的青銅器。
杜嶺方鼎饕餮紋
鼎本身就為食器,饕餮是極其貪吃的動物,連自己的身體和尾巴都吃掉,所以饕餮紋只有頭。
乳釘紋來源于乳頭,同樣意喻著哺育。杜嶺方鼎吃+吃+吃的組合,也就不難理解為什么中國人一直都是民以食為天了。
乳釘紋也深刻著影響著后來的中國建筑,各種宮殿門板上的乳釘,都來源于這口鼎。
杜嶺方鼎
1974年杜嶺方鼎的發現,使得鄭州從一個新城一躍成為中國八大古都之一,而且還是最早的一個。
一件文物重新定義了一座城。
2、云紋銅禁
春秋時代的云紋銅禁,鏤空透雕達五層。銅禁是一種銅制的幾案,也可理解為專用酒桌。
云紋銅禁,河南博物院
為什么叫“禁”呢?
周武王滅了商紂王,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旦認為紂王是酗酒亡國,所以就頒布中國歷史上最早的禁酒令——《酒誥》,其中規定:貴族諸侯不準非禮飲酒,只有祭祀時方能飲酒。
后來,還專門為貴族諸侯打造了放酒的幾案,稱之為禁,以提醒飲者不要貪杯誤國。
云紋銅禁
云紋銅禁的主人是敢于“問鼎中原”的楚莊王的兒子——子庚。
這樣繁復精美的造型是用失蠟法所鑄,這件銅禁也是中國迄今發現的最早的用失蠟法鑄造的器物。是首批64件禁止出國展覽的文物之一。
遠古時代,農業是創造財富、推進文明的主要途徑,而那時自然地理條件,往往決定了農業生產的水平。
裴李崗文化,石墨盤、棒,平頂山博物館
黃河及其支流在中原地區形成了巨大而肥沃的沖擊平原。在這片土地上孕育出了連綿不絕的古代文明——七八千年前的裴李崗文化、五六千年前的仰韶文化、四五千年前的龍山文化,這些都是新石器文化在中原地區的重要遺跡。
賈湖遺址
裴李崗文化最早發現于鄭州新鄭裴李崗村。所以得名裴李崗文化。大概年代為9000-7000年前,屬于新石器時代早期。
舞陽縣的賈湖遺址又是裴李崗文化中最靚的那個仔,它可謂是我國史前文明最璀璨的一顆星。
賈湖遺址有什么?
世界上最古老的多音階管樂器——賈湖骨笛。讓中國人在將近9000年前已經突破了6音階。
賈湖骨笛 花無缺,河南博物院
世界上最古老的酒——在陶器內壁的殘留物中檢測出酒石酸,成分為稻米,蜂蜜,山楂,葡萄等原料。年代同樣也是9000年前。
賈湖遺址,陶器,漯河市博物館
中國最早有文字性質的契刻符號。在出土的龜甲,石頭,骨器,陶器上,發現了近20例刻畫符號,因為不連貫,所以無法釋讀,但是其中有些和后來的甲骨文十分相似,比如眼睛,太陽等等。
賈湖遺址契刻符號,漯河市博物館
中國最早原始崇拜的實物見證,在賈湖的墓葬中,我們發現了成套的龜甲,骨笛,叉興器以及殉狗等特定的葬俗。這說明在當時的先民已經心中已經有一個目標,無論生前或身后,都要有相應配套的東西跟隨自己去崇拜這個目標。
賈湖遺址原始崇拜的實物,漯河市博物館
三千年長安,三千三百年殷墟,三千六百年鄭州,三千八百年二里頭,四千年陶寺石峁,五千年良渚,六千年城頭山,七千年半坡,八千年大地灣。相比之下,九千年賈湖當你去到當地的時候,總覺得有些過于低調了。賈湖遺址所承載的,當是中華文明真正的曙光。煌煌中華,上下又何止區區五千年。
人們在挑戰大自然的同時,也會面對天地玄黃產生許多猜測和幻想,創造出綺麗的宗教文化。
河南,是佛教傳入中國的一個重要落腳點。東漢時就建立了中國第一座佛寺——白馬寺,而后來,河南在中國佛教的發展傳播過程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
龍門石窟盧舍那大佛
洛陽的龍門石窟是享譽世界的藝術寶庫。在嵩山少林寺,南印度高僧菩提達摩面壁十年,創立了中國佛教主流——禪宗。
少林寺還因僧眾尚武而聞名天下。
“得中原者得天下”,河南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
無數次的中原大戰像推土機,一次次將地面上的文明推到,埋入地下,再重建新的輝煌。
而一把玉柄銅芯鐵劍的出土,則像是夜空中的驚啼,長嘶破空,把中國冶鐵史提早到2800年前。
玉柄銅芯鐵劍
在賈湖遺址發現在不少器物上都發現了符號。要么單字,要么兩個,但是因為太少,我們無法確定一定是文字,比如這個目字和甲骨文的目幾乎一樣。他們之間會不會有什么聯系?時間跨度太大,很難說。
賈湖遺址,刻符龜甲,河南博物院
中原地區出土的玉器,多為商周兩代精工良琢之品,是當時人們通天地祭鬼神的社稷重器,是權勢與地位的標志,是追求體膚不朽的工具。
人龍紋玉璋,三門峽市博物館
編鐘也有聲有色地展示出古人精神世界的追求。
王孫誥編鐘,河南博物院
鸮銅卣。湖南省博物館有一件類似的鸮銅卣,前兩年香港大唐也拍賣過一件類似的鸮銅卣。第一感覺就是紋飾真繁復。總覺得有哪里不對。
哪里不對呢?哪里都不對,紋飾風格,工藝特點,間隙的寬度,紋飾的力度等等。
鸮銅卣,河南博物院
哪里看著都和殷墟風格挺像,可就是覺得不太一樣。
徙銅斝。上面有個貓頭鷹,很少見。鸮紋作為器物尾巴的紋飾相對多一點,但是作為核心主紋很少見。
徙銅斝,河南博物院
這是典型中原青銅器,把他跟樓上的鸮銅卣對比一下,大概就能感受到那種似曾相識,但又非我族類的感覺。
邯鄲市博物館鎮館之寶之一:銅鎏金龍虎嵌玉劍首 趙國
銅鎏金龍虎嵌玉劍首,邯鄲市博物館
今天常見的劍飾大多都是漢代,如此華麗的戰國劍首十分罕見。
中原,從夏代到元代的3000年間,先后有二十多個王朝建都或遷都于此。全中國所有的館藏文物,河南就擁有八分之一,浩浩130萬件。
特殊的地理與歷史環境,使中原地區孕育了得天獨厚、悠久博大的歷史文化,并塑造了這一地區的獨特氣質——中原之氣。
長子口銅簋形觥
今天看來,那些表面上銹跡斑斑的青銅器全無光彩,而在當年,它們的光澤曾照亮了上古時代。
這些青銅器敦厚的質地、凝重奇特的造型以及美妙獰厲的紋飾,在中國文化藝術寶庫中獨領風騷。
青銅神獸,河南博物院
據考證,從春秋時期開始,歷代都有人仿制商周青銅器,其中不乏能工巧匠。然而,無論怎樣費盡心機,都很難捕捉到中原之氣那古拙蒼勁的氣韻,大多有形無神。
龍紋器座,河南博物院
即使是隨葬器皿或者生活用具,中原的就是中原的,透著樸實大氣,叫人過目難忘。
中原人的雙手,并不只擅長樸實粗獷的表達,有時同樣可以細致入微。
汝官窯天藍釉刻暗花鵝頸瓶,河南博物院
河南,這里收藏著關于中原的許多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