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為儒者所謂中國者,于天下乃八十一分居其一分耳。中國名曰赤縣神州。赤縣神州內自有九州,禹之序九州是也,不得為州數。中國外如赤縣神州者九,乃所謂九州也。于是有裨海環之,人民禽獸莫能相通者,如一區中者,乃為一州。如此者九,乃有大瀛海環其外,天地之際焉。其術皆此類也。”---戰國 鄒衍
“不管相鄰大陸國家之間的斗爭的決定性因素是什么,當提出對政治上軟弱的相距甚遠的地區實施控制時,不管他們是正在崩潰的帝國、無政府主義的共和國政體、殖民地、孤立的軍事基地或是小于某種規模的島嶼,最后必須取決于海軍力量,取決于海上有組織的軍事力量,他們象征著所有戰略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交通線。”---馬漢
久聞國人儒毒太深,文化內向,虛偽保守,喜歡內耗。然細察之,中華并非自古以來如此也。譬如,戰國有吳越燕齊之海事,秦有徐福東渡扶桑以化民,漢唐有海上絲綢之路,宋元有媽祖之海洋神話,明有鄭和七下西洋之壯舉。惟至滿清,自封天朝,以僵化的穩定,沉迷而衰亡。禁海數百年,不知工業革命,懵然于虛華盛世,至西夷來侵,幾個堅船利炮,就打得呼呼啦大廈傾。文藝不復興,卻搞言論壓制;數理不精習,妒曰淫巧奇技。政治腐敗,官吏昏庸,國民昏然,故遠落后于世界潮流矣。自魏源睜眼外望,著《海國圖志》百卷,詳述世界輿地、各國政制、風土人情,主張師夷之長技以制夷,遂開時代新風。經百年運動、社會革命,至如今,我國許多官員和民眾仍不少未意識到海洋資源對大國未來發展之重要性,對全球海洋礦產資源更茫然無知。斯為序。
海洋資源潛力巨大
人類居住的地球表面有堅固的地殼,總面積51100萬平方公里,其中海洋約占71%。據1994年生效的《聯合國海洋公約》提供的數字,全球海洋面積約1.09億平方公里的近海、專屬經濟區和大陸架被沿海國劃為轄下的“藍色國土”。根據《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全球144個沿海國家除擁有12海里領海權外,其管轄海域面積可外延到200海里,作為該國的專屬經濟區,享有勘探、開發、利用、保護、管理海床上覆水域及底土自然資源的主權。我國管轄海域面積為473萬平方千米,約相當于我國陸地面積的二分之一,因此,加強海洋綜合管理顯得日益重要。 海底還蘊藏著種類繁多、儲量巨大的其他礦藏資源,其中金、銀、鈷等貴金屬和戰略資源儲量多于陸地儲量。海洋還生活或生長著數以萬計種的動物和植物。盡管人類對海洋的探索從未止步,但95%的海域仍屬“未知”。
世界人口迅速增長,使陸地空間顯得越來越擁擠,海洋空間的開發利用問題越來越令人關注。海洋可利用空間包括海上、海中、海底三個部分,隨著人類逐步向海洋挺進,海洋將成為人類活動的廣闊空間。
21世紀以來,列國間的競爭正從陸地向遼闊的海洋延伸,很多沿海國的海權之爭愈發尖銳,而另一些國家為擴大領海面積、控制海洋資源和航運通道明爭暗斗,海洋正逐漸成為國家間競爭的主戰場。
到2050年,石油和天然氣消費量仍將占能源消費總量的80%左右。而石油產量從20世紀末起已經逐漸低于消費量且二者之差有逐年拉大趨勢。據專家預測,未來三年海洋油氣勘探開發投資每年將達到3600億美元。海洋油氣資源開發從淺海到深海,近10年發現超過一億噸儲量的大型油氣田中,海洋油氣占60%以上,其中一半在水深500米以上的深海。
相對于美國、澳大利亞、日本等國,我國目前仍是實質上的“海洋小國”。另一方面,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越來越需要向更廣闊的領域獲取能源資源,資源配置全球化必然最終導致世界列國更加重視并大量開發海底礦產,海洋資源礦業權的爭奪勢必在五大洋展開,需要構建適應形勢發展的海洋資源新戰略。
但海洋環境不同于陸地,其環境和生態條件有其復雜性和特殊性,海洋資源開發需要新的探礦、采礦、選礦技術,礦業投資者需要購買新的采礦設備,相對于陸地深部礦床的勘探開發,大部分國家還沒掌握海底礦產探采技術。
自1800年以來,石油、天然氣工業一直在海洋中勘查資源,淺海砂礦特別是金剛石濱海砂礦的開采已經有幾十年的歷史。海洋深部環境可延伸到6000米水深,賦存有地球上最大的尚未勘查的礦產資源-海底塊狀硫化物礦床(SMS),其中含有豐富的鈷、銅、金、鋅和銀等金屬,隨著深海采礦技術的進步,完全有可能成為商業性勘查開采的新類型礦床。
海底塊狀硫化物礦床是海底正在形成中的熱液礦床,為高溫(350C°)噴口的產物,富含銅、鋅、鉛,含金和銀也較高。海底塊狀硫化物礦床相當于陸地上的火山成因塊狀硫化物礦床(VMS)。
海底礦產資源分為兩大類, 一類是在大陸棚開采的礦床,即位于各國領海內的;而另一類則是在較深的公海環境下開采的礦床,這些礦床位于國際水域,是由國際海底管理局(ISA)管轄的人類共有的資源。
大部分陸棚上的礦床成砂礦產出,主要有金、鐵、稀有元素、錫和金剛石。其中金、金剛石和礦物砂在世界許多地方都被開采過。此外,大洋錳結核、富鈷結殼等也是重要的資源。錳結核是一種深海海底自生的錳礦產,含銅、鎳、鈷等多種金屬元素,廣泛分布于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水深4000米~6000米的海底,一般呈球狀、橢圓球狀或塊狀。世界洋底的錳結核總量約3萬多億噸,其中,太平洋底最多,約1.7萬億噸。國際海底管理局認為,最有前景的多金屬錳結核礦床賦存在夏威夷和中美洲之間,以及東太平洋赤道的克拉里昂和克里帕頓(Clariton-Clipperton)斷裂帶之間。富鈷的鐵錳結核沉淀則以薄層狀分布在深400米~4000米的洋底,這些礦床在西太平洋島國專屬經濟區的邊界外。據國際海底管理局的估計,1個開采鐵錳結殼的海底礦山便可提供全球每年鈷需求量的25%。
已有海底探采先行者
數年來,深海礦產勘查活動主要集中在海底塊狀硫化物礦床上,主要在日本西部、巴布亞新幾內亞、新西蘭和澳大利亞的領海內進行。開采海底塊狀硫化物礦床對礦業公司而言是新的領域,既要采用石油天然氣公司的開發經驗和回收體系,也要利用開采濱海砂礦及其他采礦技術和經驗。目前,在這一領域內領先的公司有兩個,Nautilus(鸚鵡螺)礦業公司和Neptune(海王星)礦業公司。
日本本國的陸地資源有限,一直在勘查海底資源。日本國家石油天然氣及金屬公司(JOGMEC)已有30余年勘查海洋資源的歷史,自1975年以來,不僅在其領海內勘查,還進行深海礦產研究。JOGMEC已經測量了克拉里昂和克里帕頓斷裂帶上的錳結核及富鈷的錳結殼,還進行了有關中太平洋公海內錳結核地理分布的研究。早在2003年,JOGMEC便開始利用冶煉、精煉、生物淋濾等技術提取海底結核內金屬的研究。
JOGMEC近期計劃啟用一條新的勘查船搜尋海底塊狀硫化物礦床。新船預計2012年2月正式開始服務,這是日本第一艘裝備了兩種類型的、大規模的鉆探設備的深海勘查船,不同類型鉆探設備的使用取決于海底地質特征。這條船由三菱重工制造,造價173億日元, 將在日本海域勘查海底塊狀硫化物礦床等。
公海資源開發法律法規
過去,海洋采礦和勘查活動僅限于各國的領海管轄區,如納米比亞、巴布亞新幾內亞,但具有潛在經濟意義的海洋礦床則不限于這些地區。
在公海進行勘查更加具有挑戰性,不僅因為其工作條件達6000米水深,海洋環境下的壓力比地表大氣壓高幾百倍,光線和雷達波難以穿透,而且,在這種環境下,勘查和采礦將面臨環境影響問題。技術上的挑戰曾經限制了許多礦業公司的海洋資源勘查活動。如今,海洋技術已經取得了巨大進步,到遠離海岸更遠的地方進行勘查是完全可行的。
深海地區的勘查和采礦活動受1982年通過的《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的管轄。《聯合國海洋法公約》規定,國家領海范圍以外的海床和洋底地區及其資源是人類共同擁有的財產,勘查和開發這些資源應當為了全人類的利益,而不論其國家的地理位置如何。目前,這個《公約》還沒有被所有的國家承認,但一般都承認該《公約》是國際法。
國際海底管理局負責管理在這些國際水域內進行的活動,并負責對其資源的管理。該機構的一個主要功能是規范深部海床的采礦活動,特別強調保障海洋環境,不容許因勘查和采礦活動對其造成有害影響。目前,國際海底管理局正在制定《海洋采礦法》,并到了最后完成階段,該法規的目的是管理深海勘查和采礦活動。
《海洋采礦法》在《公約》的一般性框架以及1994年實施的有關深部海床采礦的協議下,規定了各項相關法律、法規、程序。該采礦法還將包括必要的勘查權表格申請,勘查多金屬結核合同的標準條款等。經專題研究得出,海底塊狀硫化物礦床有許多重要特征與海底錳結核礦床有很大不同,前者單個礦床的規模不會大于幾十或幾百米;而與之相對照的富鈷結核礦床在海底分布的連續性極大。因此,二者的勘查方法會有很大的區別。那些適用于海底富鈷結殼礦床勘查的規定并不同樣適合海底塊狀硫化物礦床的勘查。目前,國際海底管理局正在增加關于普查和勘查富鈷結殼及多金屬硫化物礦床的規定,及對勘查多金屬結核環境影響評估的建議。
海洋經濟專屬區糾紛
在聯合國193個成員國中有145個沿海國,海岸相鄰或相向的國家間還有380多處海洋邊界需要劃定,目前僅解決了約1/3。因此,我國在南海與東南亞諸國、在東海和釣魚島與日本的海洋權屬糾紛和爭端是正常的。
中國與東南亞幾個國家一直存在有領海之爭,目前越南仍占據中國29個島嶼,菲律賓則強占中國九個島嶼。中國本著“主權屬我、擱置爭議、共同開發”的原則,希望通過雙邊談判、妥善解決領海之爭,并與有關國家達成某種共識。因此,南海地區總體保持和平、穩定與正常通航。但是,2010年以來,美國開始加大介入與中國有領海爭議的國家事務,并從幕后走向前臺,為越南、菲律賓撐腰,致使上述兩國更加有恃無恐地挑釁中國領海主權與安全。
富饒北冰洋的誘惑
北極地區包括北冰洋及附屬島嶼、北美大陸和歐亞大陸的北部邊緣地帶。美國地質調查局2008年發表報告估計,在全球尚未開發的礦藏資源中,20%的石油和30%的天然氣蘊藏在北極地區。俄羅斯的自然資源和生態部部長估計,僅在俄羅斯所屬北冰洋大陸架地區就蘊藏著約1000億噸油氣資源。據有關專家估計,北極地區煤炭儲量達一萬億噸,占全球煤炭儲量的1/4。英國《衛報》網站2011年7月6日發表文章指出,全球出現了一場爭奪北極石油和其他礦藏資源的新“淘金熱”。
“努克會議在解決一個相當敏感的問題上邁出了一大步。這個問題就是,許多離北極相當遙遠的國家希望染指北極,而北極沿岸國家卻不想讓這些國家插手。”據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介紹,目前北極理事會已有26個觀察員,正在申請成為觀察員的國家和組織越來越多,其中包括中國、印度和韓國。努克會議為北極理事會觀察員確定了游戲規則,入會標準和觀察員義務相當苛刻(比如必須承認北極沿岸國家在北極地區擁有主權),而其權利則相當有限,他們只能為理事會各工作組的活動提出建議,提供科研、資金方面的支持。拉夫羅夫對媒體解釋道:“我們通過的文件中特別寫明,極地國家———也就是北極理事會的八個成員國———對這里的事務擁有特權。”德國外交部智庫“德國外交政策協會”指出,德國在北極理事會無發言權,德國迄今尚未出臺統一的“北極戰略”,缺乏明確利益表述和全面機遇與風險評估,難以充分實現在北極的利益,呼吁政府出臺“北極戰略”。
2008年,北極五個沿岸國家曾達成“內部協商、外部排他”的共識。實際上,北極沿岸國間爭斗愈演愈烈。2007年俄羅斯科考隊員在北冰洋海底插上俄羅斯國旗的行動震驚全球;2010年4月俄羅斯和挪威就巴倫支海海域歸屬權達成協議再次引起國際社會關注。俄羅斯對北約及其他國家對北極的野心感到擔憂和挑戰。丹麥和俄羅斯圍繞北極海底海床劃分提出了互不相讓的領土主張。美國和加拿大在劃定波弗特海分界線方面仍有分歧。
世界上很多國家認為,北極及附近地區不屬于任何國家,北極應當與南極一樣是國際社會的共有財富。2011年3月,德國外長韋斯特韋勒在德外交部舉辦的第二屆國際北極會議上稱,北冰洋是人類共同遺產,各國有權自由進入北極,北極研究不應局限于經濟利益,也應涉及氣候變化。目前已有20多個國家加入北極地區礦藏資源和航道開發的博弈。大量事實顯示,人類探索和開發正從陸地向海洋延伸,海洋正逐漸成為國家間競爭的主戰場。
中國海域的資源
南海總面積約350萬平方公里,蘊藏著豐富的油氣資源。據有關專家估計,南海傳統海疆線內的石油儲量為367.8億噸、天然氣儲量為7.55萬億立方米,特別是可燃冰資源極為豐富。據《中國石油石化》雜志2001年12月15日一期介紹,2004年,中德聯合科考隊的“太陽號”考察船在南海海底發現了當今世界上最大的碳酸鹽結殼,面積達430平方公里。它充分證實了海底天然氣水合物(“可燃冰”)曾釋放出大量的甲烷。據專家預測,南海西沙海槽、東沙陸坡、臺灣南海陸陡、南海海槽、沖繩海槽等水深在350—3200米范圍可能存在大量的天然氣水合物資源。
東海能源資源豐富,有專家估計,如果能夠利用黑潮發電,可以滿足東亞地區對電力的總需求。20世紀60年代以來,東海大陸架及中國釣魚島(日本稱“尖閣列島”)周邊海域發現石油資源后,中日關于東海海底資源以及釣魚島的主權歸屬之爭日益加劇。
太平洋的礦產資源
據日本《產經新聞》2011年7月4日報道,日本東京大學研究小組發現太平洋海底蘊藏大量稀土資源。稀土資源被稱為“工業維生素”或“21世紀黃金”。高含量稀土泥層集中分布于塔希提島附近的東南太平洋和夏威夷附近的中部太平洋海底,這兩處的泥層厚度分別為八米和23.6米。約1100平方公里的兩大海域的稀土總蘊藏量約為880億噸,相當于陸地稀土資源總量(1.1億噸)的800多倍。
列國調整海洋戰略
海洋的誘惑,不僅具有重要的經濟發展意義,還具有深遠的戰略意義。21世紀以來,主要海洋國家開始了新一輪的海洋經濟政策和戰略調整。
美國《2000年海洋法》明確提出:“新的美國國家海洋政策應是協調性和綜合性的政策。”依據該法案,總統任命組成的美國海洋政策委員會開始對美國海洋政策和海洋利用管理方面的問題進行深入調研和全面評估,并于2004年9月向國會提交了《21世紀海洋藍圖》的報告。2004年底,美國政府公布了落實這個報告的《美國海洋行動計劃》。
2006年6月以來,歐盟相繼出臺了《歐盟綜合海洋政策綠皮書》、《歐盟海洋綜合政策藍皮書》、《歐盟綜合海洋政策實施指南》等文件。德國外交政策協會認為,歐盟北極政策的核心目標之一是氣候與環境保護,并為此設定三項任務:與當地居民共同保護北極,促進可持續能源利用,改善多邊治理規定。德國制定“北極戰略”迫在眉睫。英國2010年《戰略防務與安全評估》報告突出了借助外力捍衛英國海洋大國地位的新思路。
2002年5月,日本海洋政策研究財團的前身日本財團海洋船舶部公布了《海洋與日本:21世紀日本海洋政策建議書》;同年8月公布的《新世紀日本海洋政策基本框架》提出“了解海洋”、“保護海洋”和“利用海洋”三個海洋經濟政策調整的基點。2007年4月,日本國會通過了日本《海洋基本法》和《推動新的海洋立國相關決議》;同年7月,日本政府推出了“海洋政策基本方略”。2008年3月,日本內閣會議又批準了以《海洋基本法》和《海洋基本計劃草案》為基礎的《海洋基本計劃》。
附錄 全球海洋地質樣點GDG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