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美國費城兒童醫院改進早產兒孵化器,制成塑料袋式“人造子宮”,讓8只羊羔胎兒在“人造子宮”中活了4周,并成功出生。
2021年4月,以色列魏茨曼科學研究所在《自然》雜志中,宣稱他們利用“人造子宮”,已成功培育出數百只小老鼠,并且小鼠的所有器官發育指標都正常。
人造子宮,是通過模擬哺乳動物子宮和卵生動物卵的條件,使受精卵在人造環境下發育的繁衍裝置。
有觀點認為,人造子宮使胎兒擺脫對母體的需求,對于人類治療早產嬰兒,是一個極其重要的階段性勝利。人造子宮對于人類,有著重大的現實意義。懷孕脫離女人,無疑是人類社會自有婚姻以來最大的變革。從此,男女在生理上平等,婚姻與性別無關,人口素質越高生育越少的逆向淘汰現象可以得到解決,完全社會撫養將成為可能。《泰晤士報》發文稱:“人造子宮可以讓早產兒離開母親子宮后繼續在相似的舒適環境中汲取營養,直到完成孕期,長成一個足月的寶寶。此外,人造子宮還可幫助那些受精卵不易著床或著床之后容易流產的、甚至是那些因疾病而摘除子宮的女性解決生育上的困擾,圓她們的媽媽夢。”
有的女權主義者認為,人造子宮是婦女獲得生育解放的重要路徑。女權主義者舒拉米斯·費爾斯通說:“應該通過研制人造子宮將婦女從'在性和生育活動中備受專制的角色’中解放出來。”大自然將生育繁衍的任務分派給女性,讓女性承擔懷胎和分娩的痛苦,看起來的確不公平。有更激進的觀點認為,人造子宮使男性“生孩子”成為可能,要讓男性嘗試一下生育的艱難和痛苦。
但是,俄克拉荷馬大學斯科特·蓋爾芬德博士卻認為:“那樣會帶來真正的問題,一些女權主義者擔心,人造子宮的到來意味著男人可以將女人趕出這個星球,而人類的繁衍不會受到影響。雖然這種觀點未免杞人憂天,然而,人造子宮肯定會引起一些激烈情緒反應。”
蓋爾芬德博士的擔心并非多余。婦女十月懷胎不易,一朝分娩更是痛苦異常。正是因為如此,母親的社會地位無可撼動。
任何事物都具有兩面性,人造子宮作為一種新鮮事物,在技術上尚有很多難題需要攻克,在倫理上也面臨著各種爭議。美國康奈爾大學華裔女博士劉洪清說:“人造子宮所帶來的問題并不是在于科技進步,而在于人的具體操作上:怎么利用法律去限制這項科技成果被濫用,如果把這項科技轉換成醫學上的成果來解決患者的問題,那么將給人類帶來福音。這些問題應該由法律專家去解決,而不能讓科學家自己去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