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臟重癥與高血壓急癥都是臨床致死性很高的狀態,二者強強相撞,我們應該如何降壓?同時應該注意哪些問題?在長城會上,來自吉林大學第一醫院的鄭楊教授為大家詳細解答了以上問題。
作者:醫學界長城會報道組 渝小蘇
來源:醫學界心血管頻道
心臟重癥是指合并血流動力學障礙、危機生命的心血管疾病,而高血壓急癥即原發性或繼發性高血壓患者血壓突然顯著升高(一般>180/100 mmHg),同時伴有進行性心、腦、腎等靶器官功能不全的表現。兩者相遇,如何處理呢?
降壓要快,但不能過猛
高血壓急癥發生時,我們應該盡可能保護器官功能,減少并發癥,改善患者預后。因此,需要牢記以下原則:
1.首選靜脈途徑的短效降壓藥物,以便及時調整降壓強度,給藥劑量。
2.控制性降壓,血壓下降過快會引起局部或全身器官灌注不足。通常可分“三步走”:第一步:在幾分鐘到 1 個小時內平均血壓(MBP)下降幅度≤ 25% ;第二步:在 2~6 h內血壓維持在160/100 mmHg左右;第三步:在24~48 h內調節至正常血壓。
還在含服硝苯地平?你 out 了!
在臨床中,不少醫生會使用含服硝苯地平(心痛定)這種簡單易行的方法快速降壓。這種方法雖然降壓迅速,但是短時間內血壓迅速降低會引起重要臟器灌注壓明顯下降,同時它會造成全身血流重新分布,外周血管血流量增加,導致心臟與腦血管血流量相對減少。
基于以上原因,1985 年美國 FDA 已經發生警告:高血壓患者不應舌下含服硝苯地平。我國《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也指出:高血壓急癥患者慎用或不用舌下含服硝苯地平。
當 ACS 遇上高血壓急癥
來看一個似曾相識的病例:62 歲男性,以“突發劇烈胸痛 3 小時”入院,監護顯示:BP 180/110 mmHg,HR 90次/分,心電圖顯示 V4~V6 ST 段壓低,床旁快速檢驗提示心肌損傷標志物升高。
那么,這種合并急性冠脈綜合癥的高血壓急癥患者,應該如何降壓?
1.降壓目標:在 2015 AHA/ACC/ASH 聯合發布的《冠心病患者高血壓治療的科學聲明》中,有如下說明:
表 冠心病患者高血壓治療推薦
2.降壓時間:爭取在 1 小時之內將血壓降至正常水平。
3.選擇抗心肌缺血的降壓藥物:即硝酸酯類藥物和β受體阻滯劑,二者可聯合使用。
硝酸酯類藥物在應用高劑量時既能擴張動脈降低血壓,又能擴張冠脈,增加冠脈血流量,同時缺血區血流不增或稍降,避免“冠脈缺血”現象,因此能改善缺血相關癥狀,縮小心肌梗死面積。而交感神經激活是高血壓急癥合并 ACS 的重要因素,因此在科學聲明中再次強調了β受體阻滯劑在冠心病合并高血壓患者治療中的基石地位。
4.鈣拮抗劑的使用:鈣拮抗劑不應作為常規選擇,只有在不能控制的心絞痛、痙攣性心絞痛時才能使用。
尤其注意的是,應注意避免應用短效硝苯地平,因為該藥能夠反射性引起交感神經興奮性增強,增加心肌耗氧量,同時引發“冠脈竊血”,進一步加重心絞痛。
當主動脈夾層遇上高血壓急癥
1.降壓時間和目標:主動脈夾層進展迅速,應降低收縮壓至<120 mmHg(最好 90~100/60~70 mmHg),心率 60~80 次/分左右,并在半小時內將血壓降至目標水平或可耐受水平。
需要牢記,主動脈夾層致命的影響并非夾層本身,而是血腫進展引起的一系列變化。因此,穩定和終止夾層動脈繼續分離,保證重要臟器灌注是降壓的基本原則和意義。
2.首選藥物為硝普鈉和β受體阻滯劑:硝普鈉是速效短時血管擴張劑,能同時擴張動靜脈,均衡降低心臟前后負荷。而β受體阻滯劑“負性肌力”和“負性心率”的作用能夠減少左室搏動性張力,二者聯合可以減少血流對動脈壁的應切力。
需要注意的是,單獨使用硝普鈉會反應性升高左室射血速度,可潛在促進夾層分離的擴展,因此切不可單獨應用。
3.非二氫吡啶類鈣拮抗劑也能夠降低心臟耗氧量:適合于主動脈夾層的治療,可以考慮在有 β 受體阻滯劑禁忌癥的患者中使用。相反,二氫吡啶類 CCB 會反射性激活交感神經,應避免使用。
當急性左心衰遇上高血壓急癥
1.降壓時間及目標:發生急性左心衰時,肺淤血肺水腫加重,組織器官灌注不足。此時降壓應該注意迅速減輕衰竭心肌的工作負荷,改善心功能。因此,應爭取在 1 小時內,將血壓下降至正常范圍。
2.靜脈注射嗎啡和/或呋塞米為首選:嗎啡可以抑制中樞性交感神經,減輕心臟前后負荷,同時降低呼吸中樞興奮性,改善通氣,并且具有中樞鎮靜作用,是急性肺水腫極為有效的藥物。
呋塞米除熟知的利尿作用外,早期(注射后 5~10 min)能夠迅速擴張靜脈和肺容量靜脈,減輕心臟的前后負荷,因此是急診治療心衰的核心用藥。
3.應輸注血管擴張劑:如硝普鈉、硝酸酯、烏拉地爾、尼卡地平等。其中,硝酸甘油因能避免“冠脈竊血”現象而尤其適用于合并冠心病的患者。
總結
在心臟重癥合并高血壓急癥的診治中,需尤其注意降壓速度,選擇合適的降壓速度和目標。在藥物選擇中,起效迅速的靜脈類硝酸酯類藥物、β 受體阻滯劑等是首選,但也應該根據個體情況具體分析,以求迅速穩定病情,改善預后。
(本文為醫學界心血管頻道原創文章,轉載需經授權并標注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