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西線一帶的一直很“幽”,但在西進工程以前,不是幽靜的“幽”,而是幽閉的“幽”。由于歷史原因,西湖面積縮水而使得這一帶成為被旅游遺忘的角落,甚至連普通的杭州人也對這一帶知之甚少。
杭州西山路
“西湖開浚之績,古今尤著者,白樂天、蘇子瞻、楊溫甫三公而已。”《西湖游覽志余》中提到的“三公”中,后一位被杭州人遺忘了很久了,連他在杭州留下的“政績”——楊公堤也湮沒無聞。與楊公堤一起被遺忘的,還有龍泓澗、茅家埠、烏龜潭、浴鵠灣、金沙港等古老的景致。如果不是“西湖西進”引出了“西山路變路為堤”的提議,很多人到現在也不會知道,西山路就是楊公堤。
楊公堤
當年的楊公堤湮沒在一片荒草叢中,與西山路混在一起,兩條路中間要么是雜草叢生的荒地,要么就是農戶的茶園菜地和廢舊草屋,一條林蔭小路上鮮有人跡,就算是偶爾有幾個人影,也是在曲院風荷中迷失了方向而冒失的從西門出來的游客。而那條西山路,是作為杭州城區的外圍公路而存在的。從杭州出發經錢江一橋到各地的大客車,總在西山路上呼嘯而過。
西湖三堤
西湖西線工程啟動后,似乎一夜間,楊公堤成了杭州人嘴里出現頻率最高的一個地方。《西湖游覽志》中記載,除了蘇、白二堤,西湖上還曾有宋代趙與所筑的趙公堤和明代楊孟瑛所筑的楊公堤。趙公堤斜橫于洪春橋附近,楊公堤和蘇堤平行,與后來的西山路相近,其上也有六橋,名環璧、流金、臥龍、隱秀、景行、浚源,稱“里六橋”。
楊公堤上的橋
這位“楊公”楊孟瑛,字溫甫,豐都(今屬重慶)人,在明弘治十六年(1503)出任杭州知府。當時西湖葑塞已久,湖西一帶形成一片陸地。楊孟瑛力排眾議,于明正德三年(1508)實施疏浚,清除侵占西湖水面形成的田蕩近3500畝,使西湖恢復了“湖上春來水拍天,桃花浪暖柳蔭濃”的美麗景色。所挖的葑泥大部堆在湖西的山麓旁,筑成一條長堤,后人為紀念楊孟瑛,稱此堤為“楊公堤”。堤上也筑六橋,與蘇堤六橋合稱“西湖十二橋”。
楊孟瑛像
金秋季節,杭州桂花怒放,到處彌漫著桂花的幽香,楊公堤就在這一片桂花香里向前延伸。十余年的工夫,這里已經出落得恰似豐姿綽約的曼妙佳人,在兩側西里湖水掩隱之下,它如臥波長虹,伸向遠方。堤西的那些衰敗的荒草早已不見。取而代之的是一個個晃如明鏡的水體和蘆葦蕩。與西湖的東熱、北雅、南旺相比,這一片西線之地如遺世獨立般的清幽靜謐,在盈盈湖水的烘托下,恍然讓人進入了世外桃源,堪稱“西幽”。
西湖西區
漫步楊公堤上,環壁橋、流金橋、臥龍橋、隱秀橋、景行橋、浚源橋如玉龍起伏的龍脊,鑲嵌期間。堤凌于水,水過于橋,橋、水和堤岸串連成這一片碧水藍天下的水瀠山秀景致,讓人油然而生歸隱之心。
既有歸隱之心,自有歸隱之情。來當年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蓋叫天也應是如是之想,否則,他又怎會選擇在這片清雅之地蓋起賞菊聽曲的“燕南寄廬”避塵隱居呢。而今,修繕一新的燕南寄廬就在楊公堤入口的不遠處,這座粉墻黛瓦、質樸幽靜的江南民居隱在堤西的水蕩之中,與楊公堤隔水遙望,在青山逶迤,霧靄沉浮的背景烘托下,尤顯得安寧祥和。遙想那位被稱為“燕北真好漢,江南活武松”的戲曲名家幽居于此,也算是相得益彰了。
蓋叫天故居
過了燕南寄廬,是一大片的水域濕地,蘆葦和陳舊的江南舊屋把這里點綴得充滿野趣,且別具水鄉溫情。水上長橋廊橋長亭短亭相連,曲折蜿蜒通向水域深處,人在湖上行,恍然間有水上飄的錯覺。巖芳水秀、五峰草堂、醉白樓、天澤樓等一座座樓臺亭閣、雅屋精舍,不期而至,在搖曳的蘆葦叢中招搖。開闊的水面上,蘆葦隨意而生,或許是因為有船誤入,偶爾有幾只受驚的水鳥,驚飛出蘆葦蕩里,低飛于湖面之上一掠而去。讓人不由得想起李清照“誤入藕花深處,驚起一灘鷗鷺”的詞句。
楊公提周邊
楊公堤的堤岸與蘇堤、白堤不同。延岸為緩緩起伏的草坡,伸向湖水,柔和而不張揚。站在湖水與堤岸相接的地方望去,眼前的山光水色似乎一下子敞亮起來:白墻青瓦的民居,參差毗接,錯落有致,倒映在水上的剪影,在水波的揉動下,破碎又銜接起來。親水、親山、親湖的景致在天上閑云游弋、湖中蘆葦飄搖的渲染下,不覺讓人沉醉。
楊公堤雖然只有3.4公里,但卻是可以游玩幾天都不會厭倦的地方。在這樣紛繁復雜的紅塵俗世里,誰能拒絕田園牧歌的誘惑,誰能拒絕瀲滟水鄉的招徠呢?與西湖邊的景色相比,楊公堤的木棧道、蓮花、親水平臺還有草叢里若隱若現的茅屋和小路上繽紛落英,更添一份高雅與幽靜。
楊公堤上的橋
如果500年前的楊知府能看到現在的楊公堤,一定會大吃一驚。
西湖是一個大量泥沙日積月累積淀而成的瀉湖,泥沙淤積是西湖成長過程中不可避免的現象。蘇東坡在描寫西湖“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的時候,西湖面積應該比現在大上一倍。據記載,漢唐時西湖面積約10.8平方公里,宋元時約9.3平方公里,明清時減至7.4平方公里。
古西湖圖
到清乾隆年后,一些老百姓除了把部分疏浚淤泥堆積為堤,剩下的就在湖西堆放鋪展,平成糧田,構成了延續至今的西湖格局。百年變遷,西湖的美少了“猶抱琵琶半遮面”的韻味,人們只能在一覽無余的廣闊湖面上欣賞湖光山色,卻無緣蕩舟深處尋幽覓勝。
在西進工程之前,西湖僅為5.6平方公里。曾經的云水淡蕩,長堤臥波,詩意盎然,已悄然逝去。無奈歲月滄桑,朝代嬗遞,湖影波光漸漸消失在雜草村落間。
清末西湖
湖西地帶,是居民小廠雜處,成了西湖水體的最大污染源,尚未開挖疏浚的下茅家埠,兩旁是雜亂的村莊,河里漂浮的是各色垃圾;郁達夫名篇《遲桂花》中的翁家山,到處是農家開的小餐館;就是西山路兩側,也有斑駁雜亂的辦公用房……
二十一世紀初,“西湖西進”工程終于啟動了,這無疑是最令人矚目的工程。它不僅是一種自然景觀的變化,更是杭州政府從“管理西湖”到“經營西湖”的一種觀念的變化。而楊公堤,是西湖西進工程成果的最集中體現。
俯瞰楊公堤
西進工程完成后,水面延伸到西邊幾公里外的山腳下,水域面積擴大了三分之一。由于水面不寬,給人一種步移景異、曲徑通幽的感覺。西湖展現在游人面前的不只是一面湖水,而是水面與陸地有意的親近接觸,加上湖邊花木綽約,更顯清幽。
就水域而言,西進工程是西湖疏浚歷史中的一章而已,它傳承了西湖治理的傳統,還湖以本色。
【陳少非作品/《游在杭州》連載之七,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