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著國慶假期,我去了位于湖北的武漢博物館,一進門,便被左手邊的陶瓷展廳吸引。
我進入陶瓷展廳,映入眼簾的是刻著各種陶瓷器物浮雕的巨大背景墻。浮雕之上,是“古代陶瓷藝術”幾個金色大字。
我仔細閱讀了前言,原來“陶”與“瓷”有很大區別。陶器以陶土為原料,經高溫燒制而成。瓷器以瓷石、高嶺土、石英石等為原料,外表施以玻璃質釉或彩繪,在窯內經過一到兩次高溫燒制而成。
各式各樣的瓷器令我目不暇接。唐朝的青釉耳瓶、宋朝的鈞釉碗、元朝的青釉雙環瓶,還有清朝的祭紅釉玉壺春瓶、紫釉瓜棱瓶、白釉觀音像等。令我印象最為深刻的當屬元青花四愛圖梅瓶。
“四愛圖”梅瓶通體繪青花紋飾,瓶肩部飾鳳穿牡丹紋;瓶腹下部繪仰覆蓮紋和忍冬紋一周;瓶腹部主題紋飾為四個菱形開光,繪有中國古代四位高士閑情逸致、恬靜自然的場景,分別是王羲之愛蘭、周敦頤愛蓮、林逋愛梅鶴、陶淵明愛菊。東晉著名書法家王羲之愛蘭如命,他從蘭葉上得到啟示,創造了行書,其代表作《蘭亭集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宋代著名理學家周敦頤有名句,“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意蘊“一品清廉”之意;北宋著名詩人林逋寫有“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他癡愛梅花的高雅和白鶴的飄逸;東晉著名詩人陶淵明深愛菊花,一句“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表達了他對美好田園生活的向往。
有趣的是,湖北省博物館也珍藏著一件元青花四愛圖梅瓶,只是出處不同。武漢市博物館收藏的這瓶來自民間,由原市文物商店收購;省博物館珍藏的梅瓶是在鐘祥郢靖王墓中出土的。兩瓶現身湖北,歷史上楚地陶瓷燦爛的藝術可見一斑。
一個小小的梅瓶,經過構思創意,配料造型,入窯煅燒,上釉繪畫,然后燒制成形象秀美、線條流暢的瓷器,充分體現了我國勞動人民的智慧。
一個小小的梅瓶,敘述了歷史上四大典故,表現了人物的高尚情操,展現出藝術之精髓,讓中華文化永流傳。
我從陶瓷展廳出來,已經是中午了。這次博物館之旅,我只安排了半天時間,其他展廳來不及看了。但是,我在瓷器中感受到了古代工匠們的精益求精,領悟到了中華民族不朽的文化藝術,依然不虛此行!
【作者系湖北武漢六中上智中學九(8)班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