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是語文教育的命門
——評余黨緒先生的《中學生思辨讀本》
楊林柯 2015-06-25
余黨緒老師是上海的名師,去年暑假受雜文家狄馬之約,在西安蕎麥園和他見過一面,大概氣味相投吧,我們一見如故。知道他和愛人是開車準備去西藏朝圣,讓我很是敬佩和羨慕。我覺得教師就應該這樣自由灑脫,身心不拘時空限制,有時間去讀書和旅游,上下縱橫地穿越,放大生命格局,做一個“好玩”的人,有真趣味,有真性情,尤其是文科教師,只有這樣,才能擺脫匠氣。
不久前收到余老師寄來他編寫的這套叢書,厚厚4本。這套書包括《古典詩歌的生命情懷》《現代雜文的思想批判》《當代時文的文化思辨》(與石海紅老師合編)《經典名著的人生智慧》(獨著),應該是余老師近些年在語文教育的追求與探索上的一個結晶,一個總結,濃縮了他幾十年來從事語文教育教學的思想智慧,也展現了他對語文教育的深度思考,就是要關注閱讀,尤其是以批判性閱讀為主的思辨性閱讀能力,當是培養獨立思考和有所擔當的現代公民的應有之義。
說實話,我們幾十年的語文教育,傳統的、西洋的……理論紛至,山頭林立,城頭變幻大王旗,你方唱罷我登場,但常常是反作他鄉是故鄉,把姿勢當成了功夫,把形式當成了內容,反客為主,卻忘了最基本的東西,就是閱讀,甚至偏狹一點說,教育的問題也是閱讀的問題。我們想想,學生有多少時間讀書?讀什么書?我們的語文教學在很多情況下過多關注“怎么讀”“怎么教”,關注課堂教學的解讀技法和課堂模式,比如怎么導入,怎么過渡,怎么對話,怎么討論,怎么升華,怎么使用多媒體技術……而這些操作層面的改革變化,都是表面的,花拳繡腿,很少觸及內容與核心。實際上“怎么讀”“怎么教”幾乎都是枝節問題,技術問題;“讀什么”“教什么”才是核心問題、根本問題。我個人認為,語文在基礎的認字問題、方法問題解決之后,幾乎就不需要怎么教的,把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出來,讓學生有精神饑餓感,渴望探求未知,熱愛讀書、自覺讀書比教師的“哼哼教誨”要有用得多。可以說,閱讀是語文教育的核心,也是語文教育的命門,沒有真正意義上的閱讀就不可能有真正意義上的語文學習,也不可能有真正意義上的教育。所謂真正意義上的閱讀,就是自由閱讀,自由思考,自由寫作。真正意義上的教育就是觸及靈魂的教育、自我教育、精神內化的教育。
我們這些年的教育,應試競爭過于激烈,功利色彩過強,把語文這門特殊的人生課也拉上了應試戰車,使這門人文色彩濃厚的課被涂抹得五顏六色,越來越背離語文的本質和教育本質,學生們越來越不喜歡語文課和語文書,整體上的讀書量也越來越少,人文素養越來越差,這是語文人的不幸,也是社會和國家的不幸。
余黨緒老師正是看到了我們語文存在的“量少、質次,結構不合理,效益也有限”以及訓練和考試壓迫下的浮躁的“淺閱讀”等問題,才苦心編寫這個四卷本的“中學生思辨叢書”,他希望“改變那種低水平的簡單的閱讀現狀,逼使學生不得不以‘仰望’的姿態來閱讀,以探究的心態來閱讀”。
看得出,余老師從文章的編選、點評、注釋、校對等確實下了很大功夫,就一本《古典詩歌的生命情懷》來說,書中的每一首詩都要他親自捉刀寫作鑒賞文字,還有《經典名著的人生智慧》,余老師圍繞九部名著談了人生的九個問題,帶著讀者重新回味九部名著的情節和人物,同時對名著中涉及的人生問題進行個人化的思考與闡發,他在解讀這些作品的同時,著眼于學生的閱讀實際和思想實際,從“最近發展區”出發,能讓學生喜歡他的解讀,并把閱讀收獲,變為成長的養料,化作成長的血脈。比如解讀《西游記》,他從“成長與選擇”的角度解讀,帶著學生思考“成長與成功”的關系,得出“成長不可復制”“成長比成功更重要”的結論,這不僅是解讀文章,更是在潤澤學生的心靈;同時,余老師也敢于提出和流行的價值觀不一樣的觀點,給人以思想的啟迪,比如鑒賞《悲慘世界》時說到“苦難”,他針對我們一直崇奉的“苦難就是財富”這樣的傳統格言指出:“苦難、災變、不幸的經驗并不必然地成為人生的財富。相反,在大多數的情況下,它扼殺、摧殘了許多杰出人物的創造力,扼殺了人的意志和毅力。”這一點和他編選的雜文家狄馬的《荒謬的苦難哲學》中表述的觀點是一致的,就是不要把一切苦難都“泛道德化”,這樣的解讀在書中的其他篇目中也表現突出,不時給人以閱讀的驚喜,對中學生來說,也突出了解讀的“思辨性”特點,這種觀點的求異、求新,不僅增強了文章的可讀性,也是余老師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的一種自覺努力。
余老師推行的“思辨性閱讀”,其實也就是批判性閱讀,為什么不說“批判性閱讀”,大抵因為“批判”一詞在某些年代被污名化,在一個以培養“順民”為主的教育環境中,一提“批判”似乎就是某些紅色革命行為甚至“反動行為”,其實,人的成長不是自以為是的過程,而是自以為非的過程,這個過程就需要經過不斷的否定之否定。人的精神發展離不開懷疑和
這是一個娛樂化的小時代,如何抗衡那些低俗化的娛樂,免得成為波茲曼說到的“娛樂至死的物種”,這就需要培養理性精神,對中學生來說,在目前從事公益活動依然受局限的當下,最好的方法就是讀書。可在一個信息爆炸的年代,做一個讀書人面對的首要問題就是選書,尤其是對于中學生,學業負擔沉重,許多家長也不知道給孩子推薦什么書,在這樣的情況下,余老師及時出擊,選出了許多優秀文章,這些文章涉及公民意識、理性精神、質疑能力、悲憫情懷、人文常識、審美人生、哲理思辨、人物春秋、世間百態、詩意棲居、經典重讀……,著眼于培養學生的獨立人格和自由精神,讓他們逐漸成為有責任感、有擔當的現代公民,實在是一件可喜可賀的事情。當然,這些文章只是路徑,學生如果碰上自己非常喜歡的作品,可以進一步尋找作者的其他作品來讀,由一篇文章可以輻射到一個人以及相關的話題或問題。
認識余老師是幸運的,雖然沒有聽過余老師的課,但我想,做余老師的學生一定是幸福的,在此,我要祝福余老師,也向余老師表達我由衷的敬意。
——2015年3月22日于西安林下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