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顧學文 實習生 鄧為依 2015年08月10日
機遇永遠和危機相伴隨行。馬丁預言:“中國將會成為未來機器人時代改革的中心。” 尚亦 繪
硅谷企業家馬丁·福特長期關注機器人發展對人類社會的影響。
2009年,他出版《機器危機》一書,書中諸多預測在6年間成為現實。近日,他再推新書《機器人時代:技術、工作與經濟的未來》,直言隨著“智能”、“類人”技術的發展,機器人將不僅取代“藍領”,包括新聞記者、律師助理、診療醫生等在內的諸多白領也將面臨失業危險。
日前,記者與來滬的馬丁·福特面對面。歷經6年的審時度勢與縝密思考,馬丁·福特認為,一大波機器人正在襲來,蒸發的將不僅僅是工作,全球經濟將面臨危機,社會結構將發生巨變。他提醒人們:當加速發展的技術將整個體制顛覆到某個程度時,人們必須主動進行根本性的結構重組,唯此方能繼續人類的繁榮。
機器人時代
雖然將未來描述得如此“可怕”,但不代表馬丁對未來就是悲觀失望。機器人時代終將到來,但他堅持認為,“人工智能并不意味著機器人 ‘蘇醒’過來,并擁有了與人類相同的自我意識,我不認為人類需要過分擔心機器人會毀滅人類”。
馬丁笑言:“如果人類能夠積極適應機器人時代的到來,我們將會擁有一個更加美好的未來社會,所有枯燥繁瑣的工作將由機器人承擔,人類將得以從生產力、生產關系中解放出來,去追求更有意義的生活。”他堅信,雖然人類不是上帝,但人類擁有足夠的智慧,駕馭自己的創造,適應未來的時代。
一個顛覆性的時代
人類工作崗位正被奪走
上世紀90年代中期,馬丁·福特(以下簡稱“馬丁”)在硅谷成立了一家小型軟件公司。當時軟件編程需要很多勞動力,馬丁的公司為擁有各種技能和教育背景的人提供了大量就業機會。
情形在2008年發生轉變。互聯網的發展“刷新”了商業貿易模式,許多公司業務都能在網上完成,比如音樂行業的音樂數碼化、出版行業的文字電子化。
一場危機無聲無息地發生了:大批普通工作崗位憑空消失,馬丁的公司也不例外。
這樣的轉變讓馬丁意識到,人類很快就要面臨一股巨大的改變力量,無論對我們的經濟,還是社會結構,都將構成重大的挑戰。2009年,他的第一本書——《機器危機》出版了,書中,他預見一個顛覆性的時代即將到來。
當年的預見正在被事實逐一證明,但今天的他,承認自己還是低估了科技發展的速度。
比如,他曾預言未來將實現汽車的自動驅動,僅僅在兩年后,谷歌公司研制的自動駕駛汽車,就安全地飆過了高速公路,繞過了舊金山的九曲花街。
馬丁還預言人工智能技術將有所突破。也是僅隔兩年,IBM公司的智能機器人沃森,就在美國最受歡迎的智力競猜電視節目《危險邊緣》中,擊敗了該節目歷史上兩位最強的選手,成為該節目新的王者。
超越馬丁想象的,不止這些。
2012年,亞馬遜公司收購了一家叫“基瓦系統”的倉庫機器人公司。該公司生產的機器人,能夠通過地面條形碼形成的網格,實現自主導航。偌大的倉庫,只需一個基瓦機器人,就可完成所有分揀、搬運、打包的活。
位于舊金山的創業企業動力機械公司,開發出一款全自動制作漢堡的設備;而日本的一家壽司店,從制作到售賣、結賬,店堂里看不見一個人類服務員……
這是一個顛覆性的時代,一大波機器人正在襲來,人類的工作崗位正在被“奪走”。
有人對馬丁的警告提出質疑:早在200多年前,工業革命帶來的機器轟鳴聲就曾讓人類感到惶恐,擔心“機器替代人力”。此后的每一次技術革命,人們莫不戰栗,但是,任何一次技術革命都沒有帶來人們所擔心的就業危機。
以美國為例,20世紀初,農場工人被機器奪走了工作,但農場工人就此變成了工廠工人;上世紀50年代,工廠工人又被機器奪走了工作,但他們轉行到了服務業。
經驗讓人們理所當然地認為:這一次并沒有什么不同,一定也會有新行業誕生,去容納龐大的失業人群。
真的會這樣嗎?
馬丁不這樣認為。過去不代表未來,這一次,情況真的不同。
他用一組數據說明當前的形勢:過去幾十年,美國勞動人員收入占整個國家收入的比重一直維持在65%左右,但從2000年開始,這個占比急劇下滑,藍領工人的收入比例越來越小,步步緊逼的機械化正在蠶食藍領工人的工作機會。
也就是說,過去十多年里,美國工人的平均工資并未隨著生產力的提高而上漲,盡管美國科技的發展大大提升了生產效率,但獲益的僅僅是位于金字塔尖的少數人。
不僅是美國,包括中國、日本、德國等國在內,藍領工人收入占整個國家收入的比例均出現了急劇下滑。
更糟糕的是,從1960年開始,美國新增工作崗位的數量也開始銳減,從2000年到2010年的10年間,新增就業崗位的數量為零。
數據清楚說明:這一次,在舊行業的廢墟上,并未誕生新行業。
馬丁呼吁,是時候拋棄過往經驗,以一個開放的頭腦,重新評估技術對經濟的影響了。他說:“我們正在逐漸走入一個顛覆性的時代,科學技術的革命已經對就業市場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越來越多的機器人正在和已經代替著人力。”
一次席卷白領的危機
別以為你的活它干不了
這一次,面臨危機的,可不僅僅是藍領。
馬丁將機器人分為兩種,一種是“弱機器人”,這類機器人并無智能可言;一種是“強機器人”,它能達到遠高于藍領工人的智能水平,甚至是超過人類的智能水平。
越來越多的“強機器人”正在被設計、創造出來,機器人不再只是從事簡單的機械工作,它們正在威脅包括律師助理、記者、會計、電腦程序員等在內的各行各業的白領人群。
大數據與機器算法制造了這場白領危機。
大數據好比是一座礦產資源豐富的大山,機器算法是馬力強勁的挖掘機。更可怕的是,這座數據的大山,永遠處于增長動態中,永遠不會有被挖盡的那一天,而“挖掘機”的馬力與功能,則一天比一天強大。
這將對白領行業產生兩個重要影響。首先,對數據的捕捉能夠帶來工作的自動化。例如,谷歌公司研發的自動生成個性化電子郵件和社交媒體回復系統,能夠對郵件、微博或博客自動編寫回復。
更重要的一點是,大數據與機器算法還會改變公司的管理方式。由于基于數據總結的預測將越來越多地替代人的判斷,高層管理者將更多地依靠自動工具產生的數據來做決策,因而對中層管理人員的需求將會不斷萎縮。
獲得一個工程或計算機學位就一定能找到工作嗎?馬丁可不這么認為。
過去,為了維護系統正常運行,臉譜網站的程序員每天需要解決上萬個問題,然而隨著云計算技術的發展,臉譜采用了一種叫作“塞博格”的應用程序,它可以持續監控幾萬臺服務器,檢測問題并對問題進行自動修復。試想一下,僅一位技術人員就能管理兩萬臺計算機,未來程序員就業形勢之嚴峻不言而喻。
對于尚未從媒介融合的巨浪中成功轉型的新聞從業者而言,在此次危機中受到的沖擊或許更為致命。
美國西北大學研發的人工智能軟件——“鵝毛筆”(Quill),能夠自動分析通過各種渠道搜集來的數據,并識別出其中的關鍵要素,在30秒鐘內“寫”好一則新聞故事或一篇行業報告。包括《福布斯》在內的一些世界知名新聞媒體已經開始使用這一軟件,其自動生成的文章涵蓋各個新聞報道領域,比如體育、商業和政治等。
技術向我們證明,曾經只有受過大學教育的專業技術人員才能駕馭的領域,在自動化面前是何等的脆弱。更諷刺的是,由于高薪的知識型工作更依賴電腦,也就更容易被自動化智能軟件所取代,所以,相比廉價的低技能工作,知識型工作在機器人時代受到的沖擊將更為巨大。
一場潛在的教育革命
文憑不再是“入場券”
在技術發展已對各行各業的就業造成嚴重威脅的當下,高校似乎一直獨善其身。對此,馬丁說,這恐怕只是暫時的,因為“已有強烈的跡象表明,這種情況即將改變”。
2013年3月,一個由英語教授和寫作老師組成的學者團,針對標準化考試中作文采用計算機打分的做法,在網上發起請愿。他們認為,讓機器人來給作文打分,存在簡單化、不準確、隨意性強等問題,且帶有歧視性。不到兩個月的時間,近4000名教育工作者在請愿書上簽名,其中包括麻省理工學院寫作項目部前主任萊斯·佩雷爾曼。
用計算機批改選擇題、判斷題并不新鮮,這為學校節省了不少勞動力。但當計算機替代原本只有人工才能完成的給作文打分時,很多老師感覺受到了威脅,甚至是侮辱。
機器人給作文打分引發的爭議至今還在繼續,但幾乎可以肯定的是,學校會繼續尋求降低成本的途徑,機器人的應用會繼續滲透到教育領域的各個角落。
機器人給作文評分所引起的騷動,僅僅只是加速發展的信息技術沖擊教育部門的一個小例子。更大的挑戰也許來自誕生于2011年的“慕課”。慕課最大的優勢在于,其課程材料均發布于互聯網上,無論你身在何處,只需要一臺有網絡聯接的電腦,就可以花最少的錢享受世界一流大學的一流課程。
這場被譽為“全球在線高等教育萌芽革命”的慕課浪潮,正在搶奪在傳統課堂里上課的學生。雖然慕課目前還面臨著課程通過率過低等問題,但馬丁對其未來持有堅定的信心。他說:“新技術的發展往往要經歷挫折,慕課的未來很有可能會造成高等教育界的一場大革命。”
馬丁還預言,即使高等教育行業本身并未在數字化的猛烈攻勢下頹敗,但社會劇變帶來的教育貶值,可能最終還是會導致高等教育的瓦解。
這不是危言聳聽。以美國為例,大學畢業生過去十年內的平均收入水平顯示,大學文憑并不能給他們帶來高收入,相反,他們的收入水平在持續下降。機器人正在逐漸替代白領的工作,初入社會的大學生更難找到體面的工作。大學校門,曾經是美國人邁進中產階級乃至富裕階層的入場券,如今正在漸失光芒。
正如馬丁所言:“人類學習的速度,將難以趕上機器人學習的速度。”傳統思維中認為的“當面臨失業時,返校學習以獲取更高學歷就能找到更好工作”的想法,未來將變得很不現實。
一個仍在堅守的行業
“大白”可能很快會出現
在電影《超能陸戰隊》中,健康機器人“大白”,不僅憨態可掬,更是一個稱職的醫生。這難免會讓人產生錯覺,以為機器人已經深入醫療健康領域。但其實就目前而言,機器人大軍向醫療保健領域進軍的步伐是相對慢的。
不過,馬丁發現,人工智能還是已經與醫療保健領域扯上了千絲萬縷的聯系。
首先,雖然現代醫學技術發展迅猛,但診斷過程依然很傳統。因此,人工智能的發展給醫學帶來的影響之一,就是用機器診斷代替傳統診斷。
醫生們面臨著這個世界上不斷涌現的新發現、新療法,以及發表在世界各地醫學和科學期刊上的臨床研究評估。當他們要診斷患者病情或設計最佳治療方案時,需要調取的信息總量是相當驚人的。馬丁說:“機器診斷最大的好處之一,就是避免診斷和治療過程中潛在的致命錯誤。”也就是說,機器人診斷病情和制訂治療方案時,可以調用上述全部資訊,而作為人類,一個人很難掌握全世界最全最新的醫療資訊。機器診斷能夠顛覆傳統診斷方法,將困在個人頭腦中或發表在醫學期刊上的所有晦澀文字都釋放出來。
機器診斷還可以將診斷對人體的傷害降到最低。比如,過去診斷心內膜炎時,需要用探針插入患者食道中,不僅價格高昂,而且存在生命危險。明尼蘇達州羅切斯特梅奧診所研發的人工神經網絡,可以使超過一半的患者免于接受這種侵入性診斷,且準確率超過99%。因此,醫學領域里那些不需要直接與病人互動的工作,比如放射科醫生、藥劑師等職業將最早受到機器人的沖擊。
人工智能在醫療保健領域的另一項重要應用是護理機器人。當下包括中國在內的許多國家,正面臨著人口老齡化、老人護理員奇缺的問題。當然,由于技術的原因,目前護理機器人還不能完全勝任護理工作,因此,療養院和家庭老人護理目前還能為社會創造部分就業崗位。但未來,“大白”可能會很快出現在人們的生活中。
一場順勢而為的改變
把危機變成轉機
在馬丁描繪的未來中,我們似乎聽到了一個又一個傳統行業轟然倒塌的聲音,那么,面對即將到來的機器人時代,我們只能束手無策嗎?
“由于自動化會殘酷地剝奪就業機會,降低收入水平,大部分的消費者最終可能會缺乏相應的收入和購買力。”馬丁強調,“消費需求的銳減將最終導致經濟發展的停滯。”
如果大量失業導致貧富差距日益懸殊,那么,現代市場經濟就很難繼續蓬勃發展。一個非常富裕的人可以買一輛甚至十輛很好的車,但他不會買幾千輛車,到了那一天,汽車行業將如何生存?同樣的道理適用于任何一件消費商品或任何一個消費領域。
除了經濟發展的停滯,失業還將帶來創新的枯竭。因為創新需要市場的推動和消費的支撐。如果把喬布斯丟在一個沒有市場的孤島上,他所有的才能都將一文不值。
因此,馬丁認為,如果人類不采取行動,機器人帶來的危機最終將顛覆整個社會。
對中國來說,情勢更為嚴峻。
目前,中國工業機器人進口數量已居全球之首,這意味著將有越來越多的工作崗位被機器人取代,但是,中國仍處在由發展中國家向發達國家轉化的進程中,亟需各行各業創造大量的就業機會。在美國,絕大多數人都在服務行業工作,而在中國,制造業仍然是最重要的就業渠道。但是,自動化技術已經對中國工廠的就業產生了巨大影響:從1995年到2002年,工廠提供的就業機會減少了約1600萬個,相當于中國制造業提供的總就業機會的15%。富士康公司打算在不久的將來,安裝幾百萬臺機器人,以替代工人,其他一些德國、日本、北美各國設在中國的制造工廠,也都在考慮使用機器人。可能再過一兩年,中國工業機器人的裝機總量會超過世界上其他任何一個國家。
不僅如此,中國原本就面臨著消費需求不足的問題,另外還要應對人口老齡化和經濟增長給環境帶來的負面影響等挑戰。這些問題的疊加,使得機器人時代的到來,對中國造成更大的挑戰。
機遇永遠和危機相伴隨行。馬丁預言:“中國將會成為未來機器人時代改革的中心。”
誰也無法阻擋科技的發展,面對這樣一場蓄勢待發的挑戰,馬丁認為,人類更應順勢而為,首要的便是意識到問題的存在,并盡早對社會進行根本性的結構重組,以便應對未來成百上千萬人失業所可能帶來的社會震蕩。
馬丁提供的解決方案是,政府建立完備的“社會安全網”,以保護那些即將失去工作的人群。雖然并不是說要給他們提供永久的支持,但必須給他們留有一定的時間,讓他們重新找到工作。
“安全網的核心是保障收入體制。”馬丁描述了實現保障收入體制的兩個主要途徑:一是向每個成年公民無條件支付基本收入,二是保障低收入人群的最低收入。這個過于理想化的解決方案,自然受到諸多質疑。反對者擔心,建立社會安全網會鼓勵人類惰性的滋長,導致沒有人愿意工作。因此,馬丁強調,保障收入體制順利運行的前提是,制定合理的激勵政策,比如參加社區志愿活動的人可以獲得更高的保障性收入等。
被質疑在馬丁的預設之中,因為目前確實沒有所謂的最佳方案。但他聲明,自己大聲疾呼的目的,就是要讓更多人意識到問題的緊迫性,并由此推動建設一個良好的討論環境。
雖然將未來描述得如此“可怕”,但不代表馬丁對未來就是悲觀失望。機器人時代終將到來,但他堅持認為,“人工智能并不意味著機器人‘蘇醒’過來,并擁有了與人類相同的自我意識,我不認為人類需要過分擔心機器人會毀滅人類”。
馬丁笑言:“如果人類能夠積極適應機器人時代的到來,我們將會擁有一個更加美好的未來社會,所有枯燥繁瑣的工作將由機器人承擔,人類將得以從生產力、生產關系中解放出來,去追求更有意義的生活。”他堅信,雖然人類不是上帝,但人類擁有足夠的智慧,駕馭自己的創造,適應未來的時代。
馬丁描述了一場危機,也許,更是一次轉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