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一個人的“剩女戰”
一個人的“剩女戰”

                    2016年09月10日  
       解放日報記者 孔令君 林環

  面談之前,想象她一定是憤怒的。
  她曾陸續花了3年時間,尋訪43位大齡未婚女性訪談;她曾出版《中國剩女調查》一書,前不久又剛寫完“反逼婚”的書;她出生于1977年,至今未婚;她給自己的微博取名為“單身掌門羅愛萍”。
  甚至,羅愛萍還在社交媒體上為速凍食品辯護。只因,她認為單身人士吃得最多的正是快餐和速凍食品,可這種飲食習慣卻被“指手畫腳”。每次遇到有人對“家里做的飯”情感贊美時,羅愛萍就會嗤之以鼻:“餐館的廚師是職業化行當,接受過專業訓練,一天做8小時菜,你一個業余選手怎么可能比得上?”她認為,贊美者實際上要吹捧的是傳統核心家庭文化。
  她要戰斗,她在戰斗。她被自己的決心嚇了一跳——有次她和同事坐在出租車里,談論起哪家快餐店最好吃的菜式,竟然冒出來一句:“誰要說吃快餐不好,我就攻擊他……”
  可記者見到羅愛萍時,她表現得很平和。
  她也在變,曾經宣稱“關閉婚姻大門”的她,現在并不刻意堅持單身,也期待好的婚姻。
  可她有新的煩惱,比如突然發現自己在社交圈子里被孤立了——大齡單身人士越來越找不到人聊天聚會,更參與不到以家庭為單位的社交中;身邊已婚的朋友,無論男女,都不可避免地更加關注家庭。
  身邊的“大環境”依舊不好,“剩女”們仍然被有意或無意地傷害,不理解乃至刻薄的爭議還在,逼婚更是以各種形式反復出現。而羅愛萍寫的《中國剩女調查》,賣得并不好,影響力也比想象中小很多。
  或許,這些都將持續下去。如羅愛萍訪談過的宜珊(化名)所言,中國正處于一個思想激蕩的年代,難免有一些有失偏頗的東西,被公眾和輿論拿出來放大,“剩女”現象就是其中之一。
  但可喜的是,社會觀念正在不斷進步。兩年前的國慶,羅愛萍和中年女鄰居第一次表達“談戀愛占用時間,結婚更麻煩”的時候,對方當即就說“支持你不結婚”。
  連羅愛萍都深感意外,“這樣的時刻真的很少”。更多的時候是,多個回合地“表達——對方攻擊——反擊——對方不得不接受”……
  中秋將至,“每逢佳節被逼婚”。羅愛萍覺得,她的生活已漸漸演變成了“反擊式”,一直在戰斗,雖累,但這是在維護作為單身者的尊嚴——
  “女人為自己而活,從來都是值得褒揚和嘉獎的。”

  “刺猬”

  你自己也是“剩女”,做的“剩女調查”能客觀嗎?
  顯然,這個質疑,羅愛萍直面過很多次,她的回答,依舊是“戰斗的方式”——“歧視剩女的人們,可以問問自己是不是客觀。”
  她要通過調查展現婚姻方面一些女性權利的困境,“如果你覺得哪一點是錯的,你可以把它指出來。問題是對方指不出來。因為我講的都是客觀事實,不是觀點”。
  羅愛萍承認,在很多人看來,自己像一只刺猬,滿身是刺。
  她認為大齡單身的生活方式并不主流,因此需要反抗的事情太多。可記者見她時,覺得頗好:她一個人生活,睡到自然醒,中午赴約,采訪、喝咖啡、吃飯,都是率性而為的狀態。前段時間,她有空讀很多書,在朋友圈分享新聞,所有關于大齡單身女性的新聞乃至評論,她幾乎都會關注。如今,她轉行做律師,還謀劃著寫一本關于律師的書或劇本。
  然而,十多年來,她的內心,應該是不平靜的。她的“刺”,主要來自于針對“剩女”的輿論。
  精確的源起難以探究,但“剩女”一詞最早流傳于網絡,2007年被教育部定為漢語新詞之一,現今則成為街談巷議、報刊雜志和影視媒體的一大焦點。其間,大眾傳媒“功不可沒”。
  羅愛萍記得大約是2004年,關于“剩女”和相親的報道多了起來。曾在報社工作的她,在國慶假期值夜班時,處理了一條“長假被相親”的稿子。稿子提及有人回家探望父母,卻被親戚輪番轟炸,7天內足足相了4次親。
  她與學者聯手,運用內容分析和文本分析的研究方法來分析大眾媒體中的“剩女”報道。
  這個不折不扣的傳播學研究,采用網絡引擎搜索新聞的方式獲取文本,搜索時間定為2004年1月1日至2011年7月31日,搜索結果為3341條新聞。
  研究表明,這一階段媒體報道,持負面評價的占全部“剩女”報道的42.8%,持正面評價的占18.0%,持中立評價的為39.2%;直接在標題上持負面評價的占25.4%,持正面評價的僅為11.5%,持中立評價的報道為63.1%。
  有一類常見報道“脫穎而出”,那就是各種大型相親活動,而其中的新聞點,不少都集中在參與者“男女比例失調”——“剩女”多,“剩男”少。
  羅愛萍還注意到,某婚戀網站曾在2010年發布《單身男女“剩斗士”城市指數》,并以年齡為標準,將單身人士劃分為“剩斗士”“必剩客”“斗戰剩佛”和“齊天大剩”;更讓她氣憤的是,當年甚至出現借“剩女”之名惡意炒作的事件,比如廣州地鐵站外“表演脫衣秀招親”,后被證實是某網站的營銷手段;另有不少以“剩女”為主題的電視劇熱播,講述其渴望婚姻的故事。
  至少在那個階段,“剩女”成了被消費、被娛樂化的對象。
  這個話題,似乎人人都能說上兩句,包括一些名人,他們在公共場合的發言也被羅愛萍一一記錄,寫入書中——“剩女就是剩飯”“剩女肯定會被時代所淘汰”……
  她覺得更費解的是,一些未必合適的女性擇偶觀念,被媒體和名人褒獎。比如,一則新聞講述了女孩小琴放棄有房子的男人,跟隨打工認識的男朋友回家,在簡陋的農村房舍里結婚的故事。小琴因為家境問題幾欲落淚,但報道卻稱贊小琴“懂事”,把沒有新房的委屈和遺憾深埋心里;還有一位互聯網行業的“大佬”,在公開場合對一位90后女孩說:“女人最幸福的,就是被人駕馭……”
  羅愛萍不服氣——為什么要樹立女性“能忍耐”的形象?為什么要壓低女性自我發展的期望值?她認為,這錯誤地灌輸了“經營好婚姻比其它方式更能獲取回報”的觀念,間接拔高女性對婚姻的期待。
  因此,她“一直在戰斗”。
  卻乏人知曉,某一瞬間,她也曾想過隨便找個人嫁了算了……

  “提防”

  每次深度訪談的開場白,羅愛萍都會先說自己還沒結婚,對方就一下沒了提防:“啊!自己人!”為什么要提防?羅愛萍與學者聯手的傳播學研究發現,大眾媒體對“剩女”擇偶心態的文章中,除了沒提及具體情緒的占38.1%,其它主要是描寫她們的負面情緒,焦慮、煩躁、急切、郁悶、悲觀等。
  她至今對此有些憤憤不平,她自己也曾在親人重病時,內心愧疚過——
  人們在不同的年齡段、在人生的不同時刻,對戀情和婚姻的想法都不同。若不深入關注大齡單身女性的工作、生活方式、成長背景,而只截取某個時刻的想法,并貼上一個“剩女恨嫁”的標簽,是否有失偏頗?
  北上廣等8個城市的43位受訪未婚女性,從27歲到48歲,各有想法。
  王歡(化名)覺得,目前結婚不是生活的中心,生活暫時不需要男人。可是,隨著年齡的增長,她會被人視為“不正常”或者“變態”,有同事會開玩笑說“她已經勾搭上了已婚男人”。
  劉若男(化名)覺得,即便要劃分“剩女”,也應該劃到35歲,畢竟受教育的時長增加了,接觸社會的時刻往后推延,23歲本科畢業,26歲碩士畢業,用10年左右的時間尋找愛情,這個時間長度比較合適。
  李慧(化名)的同事們因為“剩女”吵過一架,起因是一位已婚女同事在飯桌上談論“剩女”,并勸誡在座白領要趕快找丈夫:“越等越找不到。”另一位女同事情緒激動地說:“我不明白你們這些女人,自己結婚了天天嘴上說‘剩女’有什么意思?!”李慧倒還好,她單身久了,早已習慣被已婚女同事茶余飯后當做談資。
  當然,關于“剩女”的話題確實無法忽視,超過25歲的未婚女性人數正大幅增加。羅愛萍根據人口普查數據發現,1990年到2010年20年間,中國25歲及以上未婚女性增加了1千多萬人;2010年,25歲到29歲年齡段的未婚女性比例已達21.62%,該比例是2000年8.67%的2倍多,1990年4.29%的5倍多。
  記者發現,近年來在申城的不少場合隨口一談,幾乎每個人都能講出身邊或多或少的“剩女案例”來——
  比如,一位女同事說,她最難以忍受的是,從小到大作為乖乖聽話、好好讀書的類型,順風順水地考大學、讀研究生、找工作,可突然之間,似乎僅僅因為自己“大齡未婚”,整個社會評價體系就逆轉了。有意無意間,已婚已育人士總要對她顯露出“優越感”和“同情心”。
  另一位女同事告知,有位很優秀的單身閨蜜,是“女漢子”類型,可說起“剩女”時,竟落淚了。
  只因,她最好的女友,居然也指摘她“太清高了所以難嫁”……
  不予忽視,不代表著可貼標簽,甚至負面評判。

  “孤獨”

  “我幾乎是像瘋了一樣歇斯底里地哭喊著,不愿意再去相親,這一次在我媽的勸說下,我爸終于妥協了。不用再相親之后,我的心慢慢平靜下來……身體健康也開始逐漸好轉,去年沒有再得支氣管炎,就連感冒也只是喝了兩瓶藿香正氣水后第二天就好了。”
  這兩句摘自羅愛萍的微信公眾號“剩女成長記”發的一則網友來稿。
  匪夷所思么?并不。
  即便是“一直在戰斗”的羅愛萍,也曾困惑過——
  別人都談戀愛結婚,為什么我沒有?是我有問題?大概是我不夠漂亮?又大概是我太胖了?
  于是,她曾一擲千金買包、買時尚的衣服;于是,她又投入到轟轟烈烈的減肥事業中。
  羅愛萍自認為“從小就是積極熱情的人”,也自稱“感情經歷挺豐富”,談過戀愛的有大叔、同齡人還有比她年幼12歲的“小鮮肉”。
  她34歲那年,男孩22歲,在讀大四。二人都很有事業心,對自己的期待都頗高。她說自己是個喜歡笑的人,憧憬找一位幽默的男朋友,而男孩的出現,就像是心想事成。她覺得自己足夠成熟,個人成長不需要男友領路,所以能包容對方的不成熟;給她的婚戀選擇帶來更多自由的,還有經濟能力,她不介意在愛情中多支付一點維持愛情的成本。
  這段姐弟戀,雖沒能順利生長,但她認為自己明白了什么是真愛。她說,這段戀情也是在“顛覆和挑戰著主流規范”。
  她眼中的“主流規范”,究竟是什么樣的?
  羅愛萍舉了個例子。有次接受采訪,對方問她多久沒談戀愛了,她答3年,于是那位記者就關心地告訴她:專家提出,和他人建立親密關系的人,人格更健康。
  言下之意是,太久不談戀愛的人,人格有問題……
  “我花在戀愛和相親上的時間非常少,加起來不超過3年。”羅愛萍說,她出生于農民家庭,上了一所不錯的大學,千辛萬苦在城里找到工作,突然發現很難適應職場規則,“在農村的生活經驗,根本不足以應付,一切都變得困難重重”。
  工作和進修,應接不暇,擠壓了大量可能用在婚戀上的時間。
  這恐怕是都市里為數不少單身女性的共同面對。
  曾有幾次機會告別單身的羅愛萍,在工作和結婚中反復糾結,最終均以工作取勝。
  她去英國讀書,抽時間訪談、寫書,去律師事務所實習,不斷地“拓展人生”,努力在經濟上獨立,并把經濟獨立轉化為對抗逼婚的“話語權”。可是,總有一點負面影響,是她似乎無法阻止的——
  “孤獨”。
  這在她29歲時就意識到了。她曾在夜里23時給閨蜜打電話想訴苦,這在以前是常見的,可那一次,閨蜜很遲才接起電話,第一句話是“你差點吵醒我兒子了”。沒說幾句,電話掛斷。
  還有一次,羅愛萍在和一位十年沒見面的友人約周末見面時,她忍不住問:“不會打擾你的家庭生活吧?”
  她自己也為這種“周到”吃驚:“為什么我不擔心,會打擾自己的單身生活呢?”
  她與一位已婚女友探討這個問題,對方理直氣壯:女人結了婚,當然要把家庭和孩子放在第一位。
  這就是她“被隔離的單身生活”。她說,朋友“萎縮到難以置信的程度”,一次找人幫忙,還得找工作第一年認識的朋友,“因為沒有其他朋友了”。
  在朋友圈看到她喜歡的演員林心如和霍建華的婚訊時,她感慨萬千,寫了一篇微信公號文章——
  《有一種孤獨,叫我在拼命向前奔跑,你卻在刷霍心大婚》。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30歲左右被逼婚,男人和女人分別在想什么?
大齡女青年怎樣回應熱心觀眾的逼婚
如果我不結婚,一切都沒價值了嗎?
《獨身女人》 [加拿大] 亦舒
和37歲大齡剩女做同事一年,我明白了她單身的原因,很現實
那些憑本事單身的大齡女青年,后來都怎么樣了?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库车县| 遂昌县| 姜堰市| 龙泉市| 仙游县| 菏泽市| 连江县| 高尔夫| 句容市| 灵武市| 广宁县| 南澳县| 滨海县| 盖州市| 洛宁县| 阜新| 临泉县| 上饶市| 藁城市| 神农架林区| 女性| 浮山县| 崇仁县| 洞头县| 涟源市| 雷波县| 静乐县| 荣昌县| 白玉县| 临夏市| 察雅县| 湖州市| 同江市| 哈密市| 九龙县| 蒙自县| 绵竹市| 南乐县| 安达市| 东城区| 钦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