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目標不高,就是培育出畝產300公斤以上的海水稻。”今天,“雜交水稻之父”、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在2016世界生命科學大會上接受《中國科學報》采訪時,分析了我國種植“海水稻”的意義和前景。
據媒體報道,日前,袁隆平擔任主任和首席科學家的“青島海水稻研發中心”成立,該機構也是國內首個國家級海水稻研究發展中心,計劃在3年內實現海水稻種植畝產突破200公斤的目標。
“全國有十幾億畝的鹽堿地沒種莊稼,還有幾千萬畝的灘涂,如果能在北方地區鹽堿地大面積推廣海水稻,將有非常可觀的成效。” 袁隆平認為,如果開發出1億畝鹽堿地用來種植海水稻,畝產300公斤,將增收300億公斤,“一年的產量就當于糧食大省——湖南省全年的糧食總量。”
袁隆平表示,之所以訂下這樣一個“小目標”,是因為當海水稻產量達到300公斤后,才能產生經濟效益,農民才愿意種。
據悉,國外科學家也正在致力于海水稻的研發。但在袁隆平看來,中國在這一領域具有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在中國南方大江大河的入海口,生存著耐堿性強、抗病性強、生命力強的野生海水稻,為科研人員提供了寶貴的資源基礎。目前國內已有的半野生海水稻,抗鹽濃度能達到0.6%~0.8%。未來研究人員將利用傳統育種或分子手段,將抗鹽濃度提升至1%。
本屆大會上,袁隆平還帶來了題為《中國雜交水稻進入第三代》的學術報告,細述中國三代雜交水稻的探索和發展歷程。